朱高熾從小有小兒麻痺症,朱棣不是很喜歡他,一度想改立二兒子做太子。後來主要是考慮到朱高熾在靖難戰役時守北京城的功勞,以及對皇太孫朱瞻基的喜愛,才讓其太子之位相保。朱瞻基的繼承權是朱棣欽定的,不是朱高熾自己選的,故有「皇太孫」之稱,可見朱棣對這個孫子的喜愛之情。
關於其死因,據說,主要是因為太子時,被朱棣監管,壓製得太久、太死,終於在父親駕崩後可以放飛自我,所以非常縱情。然而,並沒考慮到身體承受力。朱高熾是大胖子,肯定有三高,再加上飲食不控制,血糖肯定可高,有糖尿病也未可知,說不定就是糖尿病引發的其他併發症,導致的死亡。
仁宗朱高熾原本身體就不好,在成祖起兵靖難時守衛北平受過傷。還因為朱允炆的離間計以及老二朱高煦的皇位爭奪太過操勞,應該是病死的。而且就算仁宗和宣宗理念不同,有成祖的立皇太孫和宣宗自身的嫡長子地位,皇位沒有任何威脅。
朱高熾做太子的時候相當於半個皇帝,國家政務大事基本上他處理的,他的功成名就不是當皇帝的十個月,而是早早在當太子時就立威了。他沒當皇帝前已經監國好多年了,他爹朱棣總是在外打仗,國家實際是他在管。明仁宗年輕的時候在靖難之役中展示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如果多當幾年皇帝,應該會有顯赫的軍事成就。
朱棣徵伐蒙古,鄭和下西洋,大大損耗了明朝國力。國力是什麼?按照現代的理解,國力是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同時也適應當時的環境。
明朝在當時的世界,無論在軍事、經濟、人口、文化、教育等都是最先進的,也是最穩定的。明剛建立不久,政權穩固,多年的徵伐,炫耀國威,國力大大削弱,百姓基本上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舉個例子:一家百姓經歷了靖康之役、鄭和下西洋等事件,為了國家太平,願被朝廷徵稅,早早結束,過上太平的日子,百姓也無怨言,但過度的壓迫百姓,無論你換多少貴族,照樣也會留下怨恨,久而久之會爆發起義。
朱高熾發現了這些問題,朱棣去世後,他馬上停止軍事行動,並且取消下西洋,大力發展經濟,輕徭薄賦,贏得百姓的民心。
仁宣之治的出現可以說仁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朱元璋朱棣時對外政策在他這裡開始收縮,並且放棄一些東北蒙古的幹奴兒司。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鄭和七下西洋、五徵蒙古,看似欣欣向榮殊不知國庫空虛、繁重賦稅,雖說這種向整個明朝、世界宣示著大明的國威,被民族心包裹下的埋下了憤怒的種子,終究會爆發的。
明仁宗未在其位已發現了,在朱棣的淫威下不得已維穩,為以後的新政埋下伏筆,說其「仁」是根據當時的環境決定的。
在朱高熾時期,明朝開始變得保守。在明朝重重壓迫下獲得喘息之機的交趾(越南),不久就在明仁宗時代擺脫了明朝統治,之後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明代疆域的擴張,或者說明代對外政策由軍事擴張轉向全面防禦就是由明仁宗主導,明宣宗執行的,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惡果是非常惡劣的。
首先,軍事收縮導致的軍事力量衰落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朝徹底喪失擴張能力,停止下西洋更是使中原王朝落入固步自封的深淵。仁宗設立內書房,將太監政治化,從而引發出後世一系列的宦官幹政問題。
仁宣之治不過是在一沒有外患(被朱棣打趴了),二沒有內部矛盾(文官徹底壓過了勳戚和武官)的情況下產生的。結果就是朱高熾為了奪回被文官搶走的權力,讓太監讀書,推出太監來和文官打擂臺。文官開始結成鄉黨,到最後的東林黨。
皇帝被架空,內鬥越演越烈,三楊死後,大明文官集團徹底的腐朽,在上排除異己,在下欺壓百姓。明朝可以說就是亡於文官集團的肆無忌憚,而一切的開始恰好就是朱高熾。朱高熾廟號仁宗,都懂的,討士大夫歡心,對身邊人好,不亂折騰,對當時的人是好事,但是對明朝本身續存和社會進步是壞事,功過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