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一個小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村民自治,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幾乎都是靠種地為生,很多農民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日子過得艱辛,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除了進城打工,從事規模養殖種植的人越來越多,進城打工或經商的農民賺到錢後,也回到家鄉創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成為農業發展的領頭人,還有不少在城裡打工的農民靠著一技之長在城市也有立足之地,慢慢的也積累不少財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農村,日子過得好的或容易攢到錢的,一般都是以下2類家庭,雖說不富裕,但一般不差錢,每年的收入也不差,有道理嗎?
1、農村承包工程項目的家庭。農民仔細觀察的話,這幾年,能賺到錢的基本都是在農村承包工程的項目負責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包工頭」,他們除了承接村裡的道路、水利建設之外,還會幫農民朋友建房子,短短幾年時間,很多農村的包工頭也賺到了錢,而這類家裡在村裡往往都是最吃香了,雖然不是很富裕,但一年的收入也不會差,畢竟每年都有人建房子,修公路,所以,只要關係搞好,不打工一樣能賺到錢。
2、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家庭。或許農民會說種地都不賺錢,搞農產品哪還有錢賺?其實在農村發展特色產業一樣可以賺錢,只是方法沒用對,以前,農民種植的東西只買原料,然後中間人轉手賣到城裡加工,現在有些人打破了這種格局,把村裡的土地集中一起,成立合作社,一邊生產一邊加工,再通過電子商務和新媒體、自媒體等渠道把加工好的農產品銷售到各地,賣給粉絲,而農民也不用擔心滯銷問題,還能跟著領頭人發家致富,而這些人看起來很普通,整天在地裡忙活,但人家的確在這幾年賺到了錢,這樣的人相信農民都有見過。
總之,現在的農村正處於發展轉型階段,有很多商機,農民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文化、沒有背景就不能在農村有自己的新天地,其實很多資源都是自己去整合,而上述的內容也是在提醒農民,家鄉有人發展合作社,農民手裡有土地,也可以和別人抱團發展,共同致富。對此,大家怎麼看?你們村有這樣的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