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凱媽媽
人生路上坎坷曲折,即便父母有再多的不舍和不放心,孩子總要自己去學會成長。擁有自信,無疑是孩子成長中的關鍵一步,有自信的孩子才能擁有更多的底氣和力量。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4歲了,小傢伙聽話懂事,習慣良好,是街坊鄰裡中備受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王女士一直對此非常驕傲,認為是自己教育有方,兒子才能成長的這麼優秀。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王女士對自己的教育方法產生了懷疑。
不久之前,王女士與幾個閨蜜聚會,由於大家的寶寶年齡相近,自然也把孩子都帶了過去,希望培養出「祖傳友情」。聚會中,有人提議每個孩子表演一個節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王女士對此絲毫不擔心,自家寶寶唱功了得,在家裡已經學會了好幾首童謠。
沒想到兒子卻一反常態的害羞起來,無論如何也不肯表演節目,氣得王女士差點當眾發火,還是朋友在旁邊機智的打了圓場。回家路上,王女士看著沉默不語的兒子,怒火重燃,生氣的質問兒子:「你怎麼回事,在家不是唱的挺好嗎?怎麼出來就不敢了?」
兒子依然沉默,把頭扭向一邊,不敢看媽媽。
王女士見此更加生氣了,大聲喊道:「你啞巴了是不是?媽媽在和你說話!」
沒想到兒子嗚嗚哭了起來,哽咽著說:「我…我…我害怕…」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和王女士的兒子一樣,在家裡表現良好,開朗活潑。然而一到了公眾場合,就會變得膽小起來,不敢表現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沒有自信,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受到訓斥或者嘲笑。
幼兒的成長環境主要是由父母和家庭構建,很多行為背後都存在著因果關聯。孩子的不自信,很有可能是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1、缺少家庭帶來的安全感。
如果幼兒的成長氛圍缺少安全感,父母關係不和,或者是父母常常訓斥孩子,都會給孩子造成不自信的影響。
2、缺少自我認同。
孩子缺少對於自己的認同,不能明確知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以就會出現不自信的現象。幼兒不具備完善的邏輯能力,需要從身邊人的評價中獲得自我認同。在孩子幼兒時期,這個認同感主要來自於父母,若是父母總是批評孩子,就會引發孩子的不自信。
3、缺少有效的溝通。
如果孩子和父母、同伴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那麼同樣也會引發不自信的狀況。因為孩子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缺乏良性社交的環境,無法找到自信的根源,隨著問題的加劇,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自信是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最大底氣,也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來源。自信的孩子能夠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不會被輕易打倒,勇敢的接受挑戰。
1、面對困難的勇氣。
自信可以讓孩子具備面對困難的勇氣,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所以孩子敢於嘗試,也不怕失敗。即便失敗了,也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去緩解,並不會鬱結於心。
2、良好的社交關係。
自信的孩子往往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因為自信可以賦予孩子獨特的人格魅力,讓孩子在與人交往時表現的大方得體。孩子因此可以受到同伴的尊重和友善,同樣也會回饋給同伴力量,因此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3、對自我的清楚認知。
自信的孩子對自我有著清楚的認知,明確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所以可以大膽展示自己的長處。也會知曉自己的弱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和強化,在成長中不斷進步和彌補,變得越來越好。
家長應該在親子教育中重視幼兒自信心的培養,不要隨意打擊孩子。維護幼兒的自信和自尊,給予孩子獨立自由的土壤,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1、恰如其分的誇獎。
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誇獎,不誇大、不貶低,實事求是的讚美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在肯定中培養出明確的自信,勇敢的面對挑戰和機遇。
2、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培養興趣愛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音樂、運動、閱讀等等。內心世界豐富的孩子,自然就會擁有敏銳的感知力,能夠對周邊事物具有同理心。面對失敗不會一蹶不振,面對成功不會驕傲自滿,內心的強大能夠讓孩子更好的規範自我行為。
3、讓孩子接納自我。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對自己產生清晰的認知,接納自我的一切,無論是優點和缺點。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完美,理智的看待自我,揚長避短,改進不足、發揮優勢。能夠接納自己缺點的孩子,才會擁有真正的自信。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孩子出現不足,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否則容易降低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影響孩子的自信。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自信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進。」
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和未知,家長無法永遠為孩子保駕護航。所以更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肯定孩子的成長,接納孩子的不足,幫助孩子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您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嗎?您又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歡迎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