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奉行的哲學和價值觀,為東亞有識之士所服膺。千百年來,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中日韓,也在不斷上演「三人行」。
合作,是音符,是律動,也是最大公約數。
12月23日,人民大會堂。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接踵抵京的韓國總統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是自2017年5月文在寅就任韓國總統以來中韓兩國元首的第六次會見。習主席強調,雙方要以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挖掘潛力,提升務實合作層次和水平。
自2014年以來,中日兩國領導人已在各種場合會見十次,中日兩國的關係也呈現出溫煦的狀態。踐行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本著「化競爭為協調」的精神,推動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正確軌道持續向前發展,是中日雙方共同的責任。
「生活就是面對真實的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相逢一笑,是一種境界。因為未來的召喚,不可抵擋。放諸國際領域,這樣的評述也是精當的。
在西方世界進入聖誕假期之際,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中國舉行的系列會談,備受外界關注。德國之聲認為:東亞三國以和解的姿態邁向年終;中日正在相互靠攏,中韓關係也出現了緩和;有跡象顯示,日韓正在彼此接近,並希望解決爭端。
和則兩利,和氣生財。三國都崇尚「和」文化。「和為貴」的理念,也在照拂著三國民眾。
中日韓合作20周年之際,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2月24日在成都舉行。會議發表《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通過「中日韓+X」早期收穫項目清單等成果文件。「中日韓+X」合作模式有望避免三國在相同領域的重複競爭,讓三國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將「蟄伏」的潛力最大化,形成正面效用。會議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三國合作日漸擺脫雙邊關係的幹擾,著眼互惠互利,做大三方共贏的「蛋糕」。
三國工商界發表聯合聲明,表達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共同呼聲,強調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營造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環境。
中國致力於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中方也樂見韓日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
冬至之後的都江堰,見證著三國領導人服務民生的決心和舉措。
12月25日,都江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安倍晉三首相舉行會談時指出:中日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互為主要貿易夥伴。中國正在擴大服務業開放,這將為兩國拓展互利合作提供更大機遇。在應對老齡化領域,中日合作空間廣闊,完全可以實現互利互惠。在證券、壽險、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深化合作,在試點城市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
安倍首相在出席工商峰會時說:「希望我們一道構建合作、發展的『新三國時代』。」為早日締結中日韓自貿協定,他呼籲三國加強合作。
雖然全球化在快速演進,但時至今日,國家仍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單元,國家間的對立和衝突、協調與合作,仍是國際體系的基本特質。不過,影響力日益強大的國際組織以及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體,在各自謀求利益的同時,也體認到共贏的重要性,並助力國家間的協調與協作。而師法先進、互相貫通以及謀求創新,也是成熟國家必須具備的氣度和素養。惟其如此,世界政治經濟結構才能生發出正向、正義的變革。
察今知古,述往思來。日韓兩國僧侶曾在中國留下求法修行的足跡。如今,中日韓三國之間的「修行」,依舊綿長。三國之間的不解之緣,仍在賡續。
12月24日下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參觀紀念中日韓合作20周年圖片展後,三國領導人共同種下一棵桂花樹,一起為它培土、澆水。
三把紅色的鐵鍬,分外耀眼。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和平友好、互利共贏、引領未來的合作模式,亦如桂花飄香。(鄭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