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引領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處於矚目地位的競技體育也正經歷著從疫物質要素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科學技術要素為主的集約型模式的轉變。世界競技運動訓練在體育職業化和市場化的影響下,賽事密度和對抗激烈程度大大增加,一些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傳統訓練發放已不符合訓練時間的需求,進一步強化理論的變革和實踐的創新成為當代競技體育訓練的主旋律。
01定義
由於功能訓練是一項新興的研究,各專家學者的觀點各有不同,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將其定義為:所有功能訓練形式都包含有運動鏈和運動三維平面中的加速、穩定和減速的動作。
運動鏈:人體若干環節藉助關節使之按一定順序銜接起來,稱運動鏈。在人體上,上肢由肩帶、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手等形成上肢運動鏈;下肢由髖關節、大腿、膝關節、小腿、踝關節、足等等形成下肢運動鏈。
運動三維平面:人體運動是三維的,三個解剖平面分別為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當運動沿著或平行於一個平面發生時,可以說運動主要發生在一個具體的平面上。儘管動作可以以一個平面為主導,但沒有一個運動可以嚴格地只發生在一個平面內。
具體而言功能訓練不是以練習外表的肌肉體積和形狀為目的,不強調某一具體動作中四肢力量的過分發展,而是注重意識與肌肉統一,神經肌肉系統更有效;通過加深小肌肉的協調發展,預防運動損傷;接近與比賽的方式使運動神經系統向肌肉發出最強的衝動信號,同時這種強刺激迫使肌肉群激烈收縮產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劇烈收縮又反過來促使運動神經系統更靈敏,發出更強烈的衝動,兩者相互促進,提高運動能力。
02特徵
功能訓練打破了以往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的範疇,強調「像準備比賽那樣準備訓練」,強調體能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戰型,強調訓練控制下的多維性和動態性,強調與心動專項的結合和比賽中的有效輸出。功能性訓練認為「競技就是動作」,強調動作是身體運動的基石,強調機體的系統化功能,通過功能性動作篩查,發現機體弱鏈,糾正機體的不對稱、不平衡情況,圍繞支柱力量、核心穩定、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的協調發展等要素來提高運動員整個身體動力鏈的能量傳輸效果,通過優化動作模式來使得運動員的動作更加有效、經濟和穩定。
功能訓練的相關特徵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訓練理念的特徵,主要包括:強調訓練的是動作而不是肌肉;強調要首先解決身體的不對稱、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恢復機體的「功能」作用,動態姿勢的調整和平衡是所有訓練的基礎;強調構建正確「 動作模式」的控制力和精確性練習;強調在專項運動訓練前訓練基本動作技能;強調多關節、多平面、多維度內身體姿態的參與和協調發展;強調訓練中本體感受器官的參與,在負荷與速度的變化的過程中完成動作;注重動作的質量和效果,而不是動作的負荷和數量;注重機體的主動恢復和再生訓練,休息和訓練同樣重要。
第二個層面是訓練方法和手段的特徵,主要包括:更強調軀幹核心肌群、拮抗肌和大肌群下深層小肌肉的均衡發展,而不是強調某一具體動作中的四肢肌肉力量的過分發展;強調脊柱力量的控制、平衡和穩定性;強調能量在動力鏈上的有序傳遞,注重多關節肌群的協調和均衡,使全身肌群參與一體化;強調動作控制下的動態平衡性;在下肢力量訓練前訓練核心力量;在外載負重的力量訓練前用自身的力量進行訓練;在訓練關節靈活性前訓練關節完整性;在訓練主要肌群前訓練協同肌;在訓練力量耐力前訓練絕對力量;在訓練速度耐力前訓練速度本身;強調各種功能器材的應用,而不拘泥於單關節的力量組合器械;強調訓練後及時的恢復放鬆和進行再生訓練。
核心肌群,指的是位於腹部前後環繞著身軀,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橫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這一區域。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等組成的肌肉群。
拮抗肌是人體肌肉中的一個部分,又稱對抗肌。是在原動肌(主動肌)收縮完成動作的過程中,位於原動肌(主動肌)相反一側並同時鬆弛和伸長的肌肉。
總的來說:傳統體能訓練的適用項目多為健身運動、健美運動、部分田徑項目和力量舉運動。動作單一而方法固定並且多為單關節或身體局部運動,主要強調大訓練量,追求發展力量水平,基於發展局部肌肉或提高單項運動素質,訓練過程中強調運動員的意志品質,過程大多比較「痛苦」。身體功能訓練則適用於大眾健身與競技運動,適應範圍更廣。它的動作內容多樣,關注發展機體的弱鏈和對稱性,強調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的平衡發展。強調發展支柱力量、核心力量來提高機體動力鏈能量的傳輸效果,強調動作模式的正確、有效和經濟性,基於動作和提升運動能力強調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