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在《一生能有多少愛》一書中寫到:女兒是父親的前世情人。
父親對女兒的愛是無私的,小時候,父親是女兒的避風港,長大後,父親是為女兒隨時待命的大後方。
父親的愛是女兒一生的營養。
然而,不是每個女兒都是這般幸運,能有一個愛女如命的父親。
也不是每段父女之情都值得被歌頌。小寒和她的父親峰儀之間就是這樣一段令人窒息的關係。
一
小寒是張愛玲小說《心經》中的人物,20歲的小寒,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身邊不乏追求者,可是她卻對身邊的任何一個同齡男性不感興趣,因為她早已心有所屬。
這個人就是她的父親。
小寒的父親峰儀40出頭,在銀行工作,有錢,有地位,妥妥的成功人士。
他和小寒的母親之間的關係平淡如水,並沒有多少愛,但也沒到離婚的地步。
倒是對小寒,他是近乎「寵溺」的。
20歲的閨女,放學後,黏在父親身邊,用手勾著父親的脖子,父親的手放在女兒的手上面摩挲著。
父女倆嘲笑小寒母親的新衣服。
小寒不喜歡母親說自己長大了,她怕長大了,就跟父親生疏了。
峰儀甚至對女兒說:「你給了我精神上的安慰」。
這樣的關係,讓人窒息到喘不過氣來。
對於彼此微妙的關係,峰儀和小寒是心知肚明的,跨在他們中間的是小寒的母親和道德人倫。
作為獨生女,小寒享受著父親對於子女全部的愛。
而峰儀自身的條件也極其優越,作為社會公認的成功人士,他風度翩翩,不嗜菸酒。
這就更增加了小寒對父親的崇拜,就連她自己都說:「女人對於男人的愛,總是帶點崇拜性」。
一個女孩子從小見到的頂優秀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而這個人又對自己對他的「愛」照單全收,並且予以回應,那麼這個女孩子是很容易走偏的。
而作為成年人的峰儀就不一樣了,他明知道這段感情是不健康的,可是卻一直清醒的裝糊塗。只為了享受這段感情帶來的甜蜜。
在看到這段感情難以維繫下去之時,不惜傷害小寒,轉身選擇和女兒長相相似的綾卿做了自己的情人。
作為父親,他沒有正確地引導女兒,作為畸形關係中的當事人,他更是毫無擔當。
看似是小寒的「戀父情結」導致的一場悲劇。事實上,她的父親峰儀的不作為才是幕後推手。
二
「戀父情結」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孩子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最先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那裡得到滿足:女兒會對父親產生愛戀,愛父嫌母。
女孩在3到5歲時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戀父煩母,但這種現象大多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
「戀父情結」跟「戀母情結」一樣,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只是每個人的或多或少,並不是說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
但是這種情結並不等同愛情,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讓女孩子在愛情和親情相互交織的漩渦中情難自拔。
01
其實早在小寒十三四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峰儀就發現這種苗頭,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他竟然無動於衷,任其發展。
幾年來,小寒在家中嫌棄母親,親近父親,明裡暗裡跟母親「競爭」,這些峰儀都是看在眼裡的。
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是有機會和責任教育引導自己的女兒的,可是7、8年過去了,他無所作為。一邊受倫理綱常的折磨,一邊縱容著這種關係的發展。
而小寒是預備一輩子不結婚的,她傻傻地認為這就是愛情了,處處和母親爭寵。
作為孩子的小寒無疑是幸運的,在那個時代,父母卻只有一個孩子,在家裡受到的寵愛就可見一斑了。
而她的母親,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在家中沒有一點話語權,看到女兒跟丈夫的關係,卻懷疑是自己小心眼,只能暗自難過。
直到現實逼得她不得不相信,她才接受了這個事實。
一個有地位、掌握經濟權的父親,一個懦弱的母親,父親對女兒的縱容所釀成的悲劇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實生活中,其實類似的事情很多,比如有些從小就和父親相依為命的女孩,和父親相處的時間長。如果這時候,生活中出現第二個女性和父親表現出親密關係,她就會很受打擊,更嚴重者以自殺、自殘等極端的方式反對父親再婚。
02
如果說對女兒太多的愛會讓女兒產生「戀父情結」,那缺愛就是另一個極端了。
書中的綾卿就是這樣一個缺愛的女孩子。父親和嫂子都是寡婦,她從小就缺少父愛,每天聽著母親和嫂子的抱怨、嘮叨,她早就想逃離這個家了。
她說自己是人盡可夫的,只要能給自己保障和安全感的,不管有沒有愛情,她都可以把自己交給他。
小寒的父親有意於她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即使沒有任何名分她也在所不惜。
因為缺少父親的關懷,她急於想把自己嫁出去填補這片空白。小寒的父親峰儀正好滿足了綾卿所有的幻想:多斤,比自己大,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朋友小琳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出車禍去世了,她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他們兄妹三人,生活得很艱難。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她找的男朋友要麼是比自己年齡大很多,要麼比自己成熟穩重的。
潛意識裡,只有這些類型的男性才會有保護她的能力,才會給她安全感。
所以,她希望從另一半那裡獲得來自父親的力量。
三
「戀父」或者「戀母」都是孩子的本能,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如果對生活影響不大,不必強制糾正。
正常的情結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擇偶觀或者對異性的看法,而每個人的婚戀觀都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父母的影響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不是冷漠和排斥,而是家人的正確引導。
都說「男大避母,女大避父」,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和異性父母之間合適的距離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孩子在一定年齡後,父母選擇得體的退出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尊重。
一個孩子是考察父母的一張試卷,如果父母沒有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沒有給予他們成長的能力,那作為父母,他們就是不及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