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長大並不容易,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伴隨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教會他們的也越來越多。除了一些日常的生活技能以外,還會從意識上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逐漸形成獨立的思想。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長大,最終離開家庭獲得屬於自己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這樣的意識和覺悟,他們一直覺得孩子年齡尚小,有什麼事父母來幫他們做就好。
劉女士是一名新手寶媽,她和丈夫都非常疼愛這個孩子,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劉女士夫妻倆準備給三歲的孩子報名他們那裡最好的幼兒園,那所學校師資力量很不錯,但學校有個要求,那就是孩子中午必須在學校裡吃飯。劉女士和丈夫商量過後覺得還可以接受,於是就給孩子報上了名。
很快就到了開學的日子,剛把孩子送去學校的時候一切正常,也沒有哭鬧,劉女士心想終於可以有時間做自己的事了。可就當天下午,劉女士在接孩子放學時發現他的身上到處都是飯菜渣,跟著孩子一起出來的還有他的老師,早上滿臉笑容接孩子入園的老師眉頭緊皺,劉女士看孩子的老師貌似有話要說,便主動走向前詢問。
老師告訴劉女士,孩子一切都好,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幸好今上午有老師幫忙,不然就得餓肚子。隨後老師向劉女士轉達了校方的建議,那就是讓孩子換到其他幼兒園,這也就是含蓄的告訴她孩子被勸退了。
聽到這一決定,劉女士非常不解,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幼兒園老師就是負責照顧孩子的,於是她對老師說:「今天這不是也吃上飯了嘛,麻煩老師你們多操心,照顧一下我家孩子。」聽到劉女士的話,幼兒園老師忍不住了,直接回懟道:「幼兒園不是託兒所,要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我們來餵飯,老師們都得累死!」
聽到這番話,小劉頓時感到一陣羞愧,這時的她才終於明白,自己對孩子太過寵愛,在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方面自己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相差許多。其實劉女士家的這種情況在現如今十分常見,父母對孩子的寵溺不僅無法讓他們學會獨立,還有可能引起以下幾種問題:
1、不懂得感恩
人是一種感性動物,通過語言描述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如果父母一味的,將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任務包攬過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些事本就應該父母來做。等到長大之後,孩子不會懂得感恩,甚至還會變成「啃老族」。
2、在社會中難以立足
現如今社會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保證自己可以生存下來,父母可以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但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來解決,如果忽視了獨立能力的培養,孩子將很難在社會中立足。
1、避免溺愛
現在很多家長都低估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果用心培養的話,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自己洗衣服做飯了。但大多數家長就是想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生怕他們吃一點苦。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第一步就要避免溺愛孩子。
2、合理教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相信很多家長,在小時候就被父母深深印在腦海裡,可等自己有了孩子之後,卻將所有任務都包攬過來,有些孩子時間一長,就會不清楚哪些事需要自己做。所以在平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教育,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3、意識培養
有些孩子雖然掌握了生活技能,但他們就是不想自己動手,這主要是因為孩子還沒有養成獨立意識。家長要多和孩子談話,讓他們明白這些事現在不做,以後還是需要自己做,並告訴孩子以後自己獨立生活的時候,每天
都會面臨這些。早早地告訴孩子這些問題,雖然會比較殘忍,但這可以讓孩子養成獨立的意識。
總之,孩子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一定要讓他們學會獨立,這樣即便哪一天突然發生意外,孩子也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各位網友:您還有哪些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技巧,歡迎分享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