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2020-12-14 白馬侃詩文

清末詩詞評論家王國維在一首《蝶戀花》裡寫道: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許久離鄉歸來,當詩人看著自己的妻子蒼老憔悴的容顏,心中感慨萬分,歲月何曾饒過誰!

但近年來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又說: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白馬君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詩書能載道,能傳神。對詩書能領會貫通的人,應是一位有著豐富精神內涵、多姿多彩的人——不論女人還是男人。

最是人間留不住

經常靜下心讀一讀那些經典的唐詩宋詞,會對我們的精神有所薰陶,因為經典的傳統古詩詞裡通常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了華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生長在這個詩詞的國度裡,幾乎人人都有幾首詩詞記於心中。

今天白馬君就和諸位詩友一起來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臨江仙.夜歸東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飲東坡醒復醉

這首詞寫於蘇軾剛被朝廷貶謫到黃州第三年九月的時候。之前他在杭州城任通判,後來又在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每到一地為官,也頗有一番作為,挺受民眾愛戴。

只是蘇軾對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有所異意,認為新法的施行特別是青苗法的實施,對廣大農民來講實在是一種傷害。在蘇軾申請外調任職後他更是看到了這些新法的一些弊端,於是他便把這些看法訴著於他的詩文裡。這些詩文的代表作有辛諷組詩《山村五絕》:

其一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其二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教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其三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其四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其五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遊。

於是朝廷中有人就以這些詩篇為據告蘇軾有訕謗皇帝,諷刺王安石主持改革的新法。當時的皇帝宋神宗非常惱火,就譴人向蘇軾問罪,將他逮入監獄,還欲斬殺蘇軾。

後來經朝中一些正直之士及蘇軾的一幫親友相助,才令蘇軾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隨後被宋神宗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並由黃州地方長官監管蘇軾的日常言行。

蘇軾剛到黃州時住在一家寺院裡,後來又移到臨皋亭住。北宋元豐5年春天他在黃州城東的東坡上蓋了一所房子,起名為「東坡雪堂」。上面這首《臨江仙》就是蘇軾在這裡寫的。

歸來仿佛三更

詞的上闋寫的便是這年9月的一個夜晚,蘇軾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後迷迷糊糊地返回臨皋亭住處。「歸來仿佛三更」。夜間回到臨皋隱隱約約已經是三更天了。蘇軾用一個「仿佛」來形象地寫出他醉後失憶的狀態——人們醉酒後一般都有這樣的情況。鑑於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巨大影響,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他在黃州苦悶的心情。因此,蘇才子「醒復醉」應該是常態。

這首詞的上闕,明白如話,逼真形象。特別是後三句: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詩人以從東坡雪堂到臨皋的時間先後順序展開敘事,使這首詞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東坡畫像

我們從這也可以看出詩人在現實生活裡是一位很寬容大度的鴻儒。敲門都沒僕人來開,反倒是門裡面傳來僕人呼魯呼曾的打鼾聲。換作其他的主人碰見這樣的情況,這僕人恐怕至少要被狠狠地訓斥一番了。但蘇軾沒有這樣做,門裡邊沒人應自己,他就拄著拐杖在門外聽江面的濤聲。

蘇軾一邊聽著江水譁譁拍岸的聲音,內心也在波瀾起伏著。於是在下闕裡就寫出了這種心境: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開頭這兩句是對自己在生活和官場裡沉浮不定,作出的深刻自我反省。

倚杖聽江聲

詩人用「長恨」來籠統地暗暗回應上闕詞中他「醒復醉」的緣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蘇軾也不例外。身在宦海,他始終在以自己的才華為公為民,心系蒼生並哺之以血汗。他早已明白「此身非我有」,而自己的身心猶如樊籠之鳥不得自由,什麼時候才能忘掉這些令人無限煩惱的功名利祿呢?詩人意即自己目前還在這些世俗的漩渦中掙扎著,喘息未定。

讀到蘇軾這兩句,我們是不是也會在當下的緊張生活之餘自省一下呢?古往今來,痛定思痛,人不快樂的根源正是「不能忘卻營營」,非止蘇東坡一人。

詩人夜拄江岸,通過一番思緒的沉澱,心慢慢平靜下來。猶如江潮漸退,風漸漸消去,水面亦漸漸波濤不起。人心靜下的時候也就是醒悟明了、內心平衡的時候,於是就有了下闕的第三句:夜闌風靜縠紋平。 上闕詞裡點明詩人歸來時是「仿佛已三更」,而在下闕裡第三句中又以「夜闌」來承接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這正是他似參禪入定一般思忖的結果。

夜闌風靜縠紋平

黑夜將盡,拂曉漸臨。詩人的心也飄飄然漸入佳境: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縱觀蘇東坡一生,在坎坷的命運中砥礪前行,並沒有像春秋時代的範蠡一樣在輔佐越王勾踐發家後功成身退,蕩舟江湖而隱居。儘管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一貶再貶,他也並未棄官退出,總是力所能及地為各個地方做實事, 頗有政績,亦得民望。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所以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只是蘇東坡一時的浪漫主義理想。這種想法被許多後來人在心累時標為自己的座右銘,以表達放下一切的心態。

白馬君以為在蘇軾所寫的《臨江仙》詞裡,這一首《夜歸臨皋》意境最佳,可排名第一。諸位詩友感覺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他詩尊杜甫,詞近蘇軾,一首《臨江仙》被稱為神作
    兩宋時期出了許多名傳千古的大文人,比如晏殊、範仲淹、歐陽修、蘇軾,還有文武雙全的嶽飛、辛棄疾,多不勝數。今天說的這位,叫做陳與義。宋朝主要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是杜甫,「三宗」則是黃庭堅、陳師道以及陳與義,他們都遙尊杜甫為師。
  • 【北宋】蘇軾《臨江仙》
    【詩詞原文】《臨江仙》北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精華賞析】       這是一首極有情趣的小詞,上闋是敘事,講的就是蘇軾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家,家人都已經熟睡了,把他一個人關在門外的故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 【名家解讀】蘇軾《臨江仙》
    有趣的是蘇軾在黃州的四年多時間裡,有兩大傳聞都惹得蘇軾自己大笑不止,什麼樣的傳聞這麼好笑呢?一個傳聞說蘇軾逃跑了,另外一個傳聞的乾脆說蘇軾死了,怎麼這樣的傳聞是怎麼無中生有的呢?其實始作俑者還是蘇軾自己。今天,我們就來解讀蘇軾寫的一首《臨江仙》詞,這首詞就是引起其中一個傳聞的源頭,詞是這樣寫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 蘇軾《臨江仙》烏龍事件:哭笑不得,論寫詞不要有歧義的重要性
    在蘇軾的黃州佳作中,若論後世知名度和影響力,自然是上述「三赤壁一沙湖」更勝一籌,但若論在當時引起的波瀾之大,則當屬另外一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驚豔世人千年
    8首《臨江仙》,每首都經典,都有佳句,令人叫絕。讀一讀,你最愛哪首?01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人生如逆旅,一首蘇軾的《臨江仙》,讀不盡的感慨
    北宋大詩人蘇軾一生坎坎坷坷,雖歷經滄桑,卻笑對人生,從不悲觀失望。經歷人生許多磨難,他不僅慷慨高歌,激情四射,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很多人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的文章平易流暢,豪放自如;很多人欣賞蘇東坡,是因為他有政治家的敏銳、哲學家的才思、文學家的天賦;很多人懷念蘇東坡,是因為他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不畏壓迫的崇高價值。
  • 臨江仙·自勉|莫問青春餘幾許,韶華飛逝總難收
    臨江仙·自勉文/曉安不覺天邊紅日落,餘暉又上高樓。隻身碌碌懶回眸。註: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等。屬雙調小令,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常見的臨江仙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 一首《臨江仙》道出他自己一生的心聲,他詩風近杜,詞風近蘇
    蘇軾官場之路多辛,但每貶謫之地,都會帶了很多樂趣和優秀的作品。而被貶黃州時,他更像是一位「謫仙」下凡,留下了極盛名篇。在此為樂的還有好友陳季常的相伴,使他更是詩興大發,留下一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臨江仙》。
  • 最美不過古詩詞——蘇軾《臨江仙》
    臨江仙
  • 這八首《臨江仙》流傳千古,你都知道嗎?
    關於詞牌《臨江仙》 龍榆生先生《唐宋詞格律》記「《臨江仙》雙調小令,唐教坊名曲。《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後片六平韻。」
  • 蘇軾一首經典的詞,後兩句讓人醍醐灌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有情懷的一位大詩人,詞作家,書畫家,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很多詩詞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那都是起到非常深遠的影響。相信只要一提起他的詩詞,大部分的中國人,那麼都是能夠來上那麼一兩句。
  • 蘇軾感悟人生的10句經典詩詞,字字珠璣,美得讓人心醉!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號東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豪放,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共有詩文3637篇。下面我給大家梳理一下蘇軾感悟人生的10句詩詞名句,美得讓人心醉!1.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北宋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臨江仙》蘇軾
    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
  • 蘇軾寫一首詞送給朋友小妾,現在成了流行語,殊不知原句更高級
    "還有那句用來表白的金句"春風十裡不如你",則出自杜牧的《贈別》,原句為"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曾經在網上出現的一個非常火爆的網絡流行語:"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說出了眾多人內心的想法,曾經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
  • 蘇軾把韓愈最美的詩信手拈來,改成一首絕美宋詞,美得令人心醉
    去似朝雲無覓處」;而宋代晏幾道千古絕唱《臨江仙》中的那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更是直接照搬的晚唐詩人翁宏《春殘》裡面的原句。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詞,也是一首「借鑑」前人的詞作,而且是來自宋代大詞人蘇軾,他借鑑的文人正是唐代大詩人韓愈最美的那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此後風風雨雨他都無所畏懼浮沉宦海,歷盡風波,任誰都會有驚恐而孤的心理。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蘇軾,多麼希冀能擺脫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呵!因此,一旦夜深人寐之時,大自然靜美的境界展現在他面前,身之所接,目之所見,不禁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之而深深陶醉了,這首《臨江仙》就是蘇軾在這種情境下,作出的千古名篇。《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 陳與義的一首《臨江仙》,蒼涼悲愴,滿目皆是物是人非
    陳與義是宋朝的著名詩人,他詩學杜甫、詞近蘇軾,文學成就極高。他生活與南宋與北宋之交,身經國破家亡之苦、偏守一隅之困,因此,對於家國之難感觸頗深。正因為身處國破家亡的時代,陳與義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十分深刻,他的一首《臨江仙》中,便抒發了這種黍離之悲。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宋代:陳與義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流傳千古,百讀不厭
    如果用「灑脫」二字來形容詩人,蘇軾是再恰當不過了。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有過至高的榮譽,也曾當過囚犯,但他仍保有樂觀平靜的心態,在生活的泥潭中過得灑脫。「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點,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
  • 讀了那麼多蘇軾的詩詞,直到這首《臨江仙》我才看到他真正的豁達
    蘇軾創作了很多影響深遠的詩詞作品,我們也幾乎不止一次在文章當中對他的樂觀與曠達進行讚賞,但是當我們讀到這首《臨江仙》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蘇軾的豁達別有深意。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歷史治水名人等等諸多頭銜疊加在蘇軾身上,讓我們要看清他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多了些許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