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夜歸臨皋》
北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不僅在詩、詞、散文、書、畫領域造詣頗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大有研究。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
《臨江仙·夜歸臨皋》上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又醒,醒了又飲。當回到臨皋寓所時,自然已經很晚了,仿佛是夜半三更了。停在自家門口,聽見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一般。反覆敲門,裡面卻全不回應,只好獨自拄杖聆聽江水奔流的吼聲。家僮的鼻息聲和著江聲在靜夜裡起伏,更顯得夜靜人寂。
《臨江仙·夜歸臨皋》下闋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常常怨恨,身在宦途,這皮囊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功名利祿,停止奔競鑽營呢。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予,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該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真想駕起小船隨波流逝,任意東西,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什麼時候,才能夠停止蠅營狗苟,奔忙鑽營呢?大概在某些時候,人都會生出這樣的感覺吧。
這樣的感覺也許出現在零工風餐露宿的某個時刻,突然不明白苦苦在溫飽線上掙扎生存的意義;也許出現在小職員連續加班依照領導意見反覆修改一篇報告的時刻,突然懷疑自己的工作價值及這份工作本身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也許是出現在美.女推杯換盞應酬結束回家的某個時刻,突然發現家中長期空空蕩蕩孤獨無處不在……
人生在世,總不免有這些時刻出現,多想即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將功名利祿、溫飽掙扎、虛與委蛇等拋諸腦後。可是生活不易,總要前行,如何輕易能夠實現「江海寄餘生」的灑脫從容啊。
零工辛苦奔忙,也許是為著家人吃飽穿暖;小職員辛苦工作,也許為著幹好工作不被扣工資攢錢買房好與心愛的她早日有一個小家;美.女疲於應酬,也許是為了拿下一個項目實現晉升加薪,儘快實現財務自.由而已,例如存一筆備用金以防父母生病。
不管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牽掛親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繼續奔忙下去,偶爾累了,退卻了,想一想蘇東坡的這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也算得上是一種莫大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