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2021-02-07 中庸

蘇軾,世稱蘇東坡,

他是詩人,是詞人,

是書法家,也是畫家,

他給後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東坡的詩詞遍嘗人間百味,

更蘊含著他的處事哲學

和生活態度,

至今讀來,依然有現實意義,

今天,我們品讀他的十首詩詞,

體會他獨有的處事哲學和人生態度。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代: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人有了一個身體,就有了欲望,就有了各種社會關係,漸漸地,這個身體被各種外在的利益所綁架,再也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行為,你的身體也就不在是你的了,你為他人而活,不在是為自己而活。

心為身累,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誰不架一葉扁舟,從此逍遙四海,從此天地在我心中,然而,誰也無法真正忘卻營營,只能長恨此身非我有!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總少不了風雨,所以我們總要學會面對風雨。內心強大的人,風雨再大,一具蓑衣足矣。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代: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

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人生求名,求利,其實最終求的是內心的安全感,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也就不會去向外界追求過多,心安之處,就是吾鄉。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代: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世間萬事,不過一場虛幻的大夢,人生又能經得起幾度秋天的涼意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


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我們常說,萬事轉頭空,其實沒轉頭,它也是空。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宋代: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從古至今,時光在不斷流逝,世事卻一如往常,一樣的悲歡離合,一樣的新愁舊恨,換了面孔,換了時代,上演的卻是一樣的劇情。


滿庭芳·蝸角虛名

宋代:蘇軾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我們總會為了一些小事掐個你死我活,回首一看,爭的不過一時之氣,爭的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真是可笑至極。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每個人都是住在世界這間旅店的一個客人,到了時間,都得退房走人。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宋代: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我們總以為山珍海味最好吃,其實山上的野菜才是最好吃的。「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那些強烈的刺激的只會讓你失去你的感官,而糜爛的生活則會讓你失去對幸福的感官,所以,人間有味是清歡,生活,也平平淡淡才是真。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宋代: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生活的美好,來自於你對生活細緻的體驗,空氣中的花香,池塘裡的蟬聲,那炎炎夏日裡一場雨帶來的涼意,都是美好的滋味,善於體驗生活裡的每一個細節,才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

相關焦點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第三年所作。是1082年,九月。那天蘇軾與幾位詩朋酒友泛舟江上,飲酒,賦詩,暢談。不覺至半夜,友朋不勝酒力,都睡去了。只好獨自上岸,歸來時敲門,只聽見家童的鼻息如同雷聲,一直無人來應。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基本上可以算是被流放到黃州的,所以,他初到黃州,就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是啊,住在亭子裡)。後來,因為生活原因,他被允許開荒自給,於是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並且發現了一口井,他就在這裡種上了莊稼樹木,他給這片地起名叫「東坡」,自己號「東坡居士」。
  • 蘇軾一首充滿哲理的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令人讚嘆不已!
    蘇軾一生寫過大量的詞,而且他的那些詞作裡面的很多句子,到現在也都成為了經典名句,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他一首充滿了哲理的詞,那便是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從這首詞中,可以充分地看到蘇軾可愛的一面,同時也表達出了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尤其是詞中最後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看上去很文藝,其實原詩背後歷經滄桑
    不知道大家有沒看到過或聽到過這樣一句詩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坐上一葉小舟從此遠離人煙,在這煙波浩渺的江河上度過餘生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扁舟象徵著自由,取向於未來,小舟歸去縈繞了蘇軾的一生,對此的思考和實踐在貶謫期間臻於極致,並且有著內在的動態變化與流動曲線。蘇軾在貶謫初期是悲傷、沉痛的,但是他能讓內心很快適應眼前的處境,繼而在悲傷中進行深刻的反思,尋求進一步解脫的方式,從而呈現出了由悲到曠的超越過程。在這個心態變化曲線中,有一個代表性的最高點,亦最能全面體現蘇軾的生存性格及人生轉向,那就是《臨江仙》。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了解蘇軾寫作背景後,對他更佩服了
    對於這首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臨江仙》的寫作背景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對於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後餘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聽到這句話,便想到了一句詩來概括我的感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小舟一逝,萬古東坡。他以明月清風伴茶,因為他在時間的手裡掙扎,卻從未變成別人要求他活成的模樣,而是成為了別人從未想過可以這樣活的模樣。
  • 蘇軾最心安的一次,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寫這首詞時正好被貶到黃州,他在生活上也陷入了困境,可是他並沒有放棄,也沒有任何的抱怨,而是依舊心安理得,畢竟對於他來說,只要心態好,一切困難那都不是困難,所以他在這首詞,也正是傳遞出了這樣一種人生感悟,所以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學會到他的那種豁達的心胸。
  • CSGO: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Kjaerbye離開North
  • 《詩經》品讀:《河廣》一葦小舟寄相思,江海餘生安可逝?
    譯文: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葦小舟任飄蕩。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腳遙目望得見。誰說黃河寬又廣,難容狹小柳刀船。誰說宋國路遙遠,天明動身食時至。《河廣》是一首動人的思鄉短歌,作者是春秋時代客居於衛的宋人。接著詩人自己回答了:「一葦杭之」、「曾不容刀」,黃河的河面那麼狹,只用一葦小舟便可以輕鬆飄過;它甚至狹窄到連一隻小船都容不下!這是誇張的寫法。同樣,「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誇張的修辭手法,極力形容由衛至宋歸家路途之近,踮起腳跟就能望見;天明動身,早餐時便能到達家鄉,近在咫尺。在短短的八句詩裡,就有四句運用誇張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