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了解蘇軾寫作背景後,對他更佩服了

2021-02-28 無風起念
前言

詩詞的意境,往往有以「理趣取勝」者,因為這會給人以一種獨特的美感。真正有理趣之美的作品,如沈德潛所舉杜詩名句,既非以「理語」成詩,也不是哲理詩。

蘇軾《臨江仙》

「以理趣取勝」要求作家在進行藝術構思的時候,以形象為君,而以哲理為其輔弼;要做到融理入景,理與景化,從而使哲理與詩情畫意融合無間,渾然一體。蘇軾作於黃州時的《臨江仙》詞,便是這樣一篇佳作。

臨江仙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對於這首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臨江仙》的寫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

對於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後餘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

《臨江仙》鑑賞

這首詞記敘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的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詩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遠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於是,蘇東坡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已的有限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對此,元好問也道出了東坡詞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

參考資料

《宋史·蘇軾傳》

《東坡事類》

元好問《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

相關焦點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第三年所作。是1082年,九月。那天蘇軾與幾位詩朋酒友泛舟江上,飲酒,賦詩,暢談。不覺至半夜,友朋不勝酒力,都睡去了。只好獨自上岸,歸來時敲門,只聽見家童的鼻息如同雷聲,一直無人來應。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蘇軾一首充滿哲理的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令人讚嘆不已!
    蘇軾可以說是宋朝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他不僅在文學方面有著超高的造詣,而且他的人生,也是堪稱傳奇,儘管他一生大起大落,可是無論是處於什麼境地,他都是能夠保持一顆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一直會被人們所記住。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從上文所舉例子可以看出,蘇軾筆下的「扁舟」意象兼有以上兩個方面。蘇軾反覆使用「扁舟」,意在表達一種強烈的歸隱之志,歸隱意味著離開政治中心和世俗功利,獲得主體的自由,實是一種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徵。這其實也代表了對眼前的一種逃離,但卻是現實的,是可以達到的,具有主體的能動性,用另一種現實選擇來代替目前的處境,「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也不是特別難以實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看上去很文藝,其實原詩背後歷經滄桑
    不知道大家有沒看到過或聽到過這樣一句詩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坐上一葉小舟從此遠離人煙,在這煙波浩渺的江河上度過餘生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基本上可以算是被流放到黃州的,所以,他初到黃州,就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是啊,住在亭子裡)。後來,因為生活原因,他被允許開荒自給,於是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並且發現了一口井,他就在這裡種上了莊稼樹木,他給這片地起名叫「東坡」,自己號「東坡居士」。
  •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世稱蘇東坡,他是詩人,是詞人,是書法家,也是畫家,他給後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東坡的詩詞遍嘗人間百味,更蘊含著他的處事哲學和生活態度,至今讀來,依然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品讀他的十首詩詞,體會他獨有的處事哲學和人生態度。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他是全村裡最古怪的人,不出家門,不下地幹活卻不缺錢花;別人雖然少和他搭話卻十分依賴他,甚至想要巴結他,像只癩皮狗似地想要和他賴在一起……一個個謎團令眾人十分好奇,文中那個作為小孩的「我」也自然如此。時間向前或向後,改變著周圍的一切,只不過身在水中,不覺水流。等到人生活成大海,那就是一輩子的回憶。有人得過且過,有人浮浮沉沉,在變換不停、大起大落的時間潮流裡活得坦蕩。時間無情,它讓人被迫分離,讓人忍辱負重,背負著它帶來的沉重枷鎖無法掙脫,但是上校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著一股勁,就要和它拗一輩子,不甘浮沉,所以抗爭。
  • 蘇軾最心安的一次,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蘇軾是天才,作為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詞人、文學家、思想家,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裡都能夠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智慧,這也正是蘇軾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雖然在現實的生活中蘇軾一直是鬱郁不得志,同時還由於烏臺詩案的原因,還險些丟掉了性命。
  • 蘇軾《臨江仙》烏龍事件:哭笑不得,論寫詞不要有歧義的重要性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住在城南緊鄰長江岸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名之曰「東坡」,自稱「東坡居士」,他除了在此處耕種,還蓋了一間雪堂,以便兼顧生計與風雅。這首《臨江仙》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當夜,蘇軾與友人在學堂相聚宴飲,很晚才回到臨皋亭住處。
  • 如何像蘇軾一樣豁達?牢記這2句話,心胸一天比一天寬廣
    眾所周知,蘇軾歷來以豁達著稱,並以其豁達的人生風格影響著後世的文人和文壇。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的豁達不是消極避世,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積極入世,去實踐他濟世安民的理想。簡單來說,就是蘇軾始終能以寬廣的心胸坦然面對一切坎坷,並能在坎坷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希望。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在政治上受到當權者的排擠,被捕,囚禁,他甚至想到過自殺。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名義上是一州的軍事副長官,實際只是一名被軟禁的囚犯。在此之前,他在政治上也已幾經挫折。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在這個不算寂靜的夜裡,蘇軾突然頓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文史好物推薦#蘇軾在其44歲時,一場烏臺詩案,讓他的宦海夢斷,仕途受阻,遭貶黃州。蘇軾被貶到黃州後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好,過得十分清貧,甚至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閒不住的他,看到住所的不遠處,有一塊無人耕種的荒地,於是擼起袖子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和花草樹木。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剛被朝廷貶謫到黃州第三年九月的時候。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遊。於是朝廷中有人就以這些詩篇為據告蘇軾有訕謗皇帝,諷刺王安石主持改革的新法。當時的皇帝宋神宗非常惱火,就譴人向蘇軾問罪,將他逮入監獄,還欲斬殺蘇軾。後來經朝中一些正直之士及蘇軾的一幫親友相助,才令蘇軾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一看,歐陽修更是驚讚不已:"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出人頭地"這個詞兒就是這麼來的。就這樣,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從此,蘇軾的才氣逐漸開始名揚天下。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岡時所寫,反映他苦悶、孤獨和憤激的心情。表達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脫的願望。全詩沒有一處孤獨的字眼,但是卻成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 【名家解讀】蘇軾《臨江仙》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一首極有情趣的小詞,上闋是敘事,講的就是蘇軾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家,家人都已經熟睡了,把他一個人關在門外的故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晚上蘇軾在東坡喝酒,估計是和朋友聊的太開心了,他的酒量本來就不大,一喝嗨了就容易醉,醒了酒再繼續喝,就這樣醒醒醉醉,灑局直到半夜三更才終於結束。
  •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
    如果不了解蘇軾,光看他的詩,你是想不到他的人生有多坎坷。雖然蘇軾的才能很出眾,但是他為官的道路真是一言難盡啊!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仕途走成了「黃州、惠州、儋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景色和自己的恬淡生活。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仗劍天涯客,笑傲夢中人!
  • 蘇軾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無奈,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作為宋代最著名詞人,蘇軾也喜歡喝酒,儘管跟詩仙李白相比,他的酒量和嗜酒程度稍遜一籌,但在蘇軾的諸多作品裡,與酒有關的屢見不鮮。有一年的中秋佳節,蘇軾想念遠方的弟弟蘇轍,立即給他寫封信,信中是他的代表作《水調歌頭》,開頭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10個字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本期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蘇軾的一首詞,堪稱他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10個字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臨江仙·夜歸臨皋》(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