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充滿哲理的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令人讚嘆不已!

2020-12-18 塵世曉書僮

蘇軾可以說是宋朝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他不僅在文學方面有著超高的造詣,而且他的人生,也是堪稱傳奇,儘管他一生大起大落,可是無論是處於什麼境地,他都是能夠保持一顆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一直會被人們所記住。

那麼說起蘇軾,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的詩寫得清新脫俗,他的詞更是別具一格,他書畫同樣也是一絕,真可謂是全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夠與蘇軾相媲美。

蘇軾一生寫過大量的詞,而且他的那些詞作裡面的很多句子,到現在也都成為了經典名句,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他一首充滿了哲理的詞,那便是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從這首詞中,可以充分地看到蘇軾可愛的一面,同時也表達出了他對於人生的看法,尤其是詞中最後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一開篇便是不俗,蘇軾寫得非常平緩,讀來更是朗朗上口,簡單直白,人們一讀便是能夠明白這其中的意思,那麼詞的上片的意思是,夜裡東坡這個地方飲酒,醉了又醒了,回來的時候覺得已經是到了三更天。家裡的童僕,早已經是鼾聲如雷。我一直敲門可是沒有人來開,只好拄著手中的竹杖聽江裡的水聲。在這裡蘇軾寫得非常的傳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詞的下片大致的意思是,我經常是會怨恨自己的身體,它好似不像我的身體,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忘記掉,這個世界上的功名利祿?夜裡的風很平靜,江面上的水也很平緩。我真想駕著小船,獨自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寄情於山水,生活在這江面之上。蘇軾寫到這裡非常的深情,同時回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他覺得不應該在為了功名利祿去奔波,還是放下一切,一個人獨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個人是非常的喜歡這首詞,在這首詞中,蘇軾不僅表達出了自己的一個人生理想,也傳遞出了一種人生哲理,那就是一個人一定是要放下,只有放下,你才能夠生活得更好,才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正是蘇軾從這首詞中,所傳遞出來最為重要的一個人生哲理。

蘇軾的一生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他的幸運那就是他在那些逆境中,寫出眾多優美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我們後人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他的不幸,那就是他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可是一輩子,卻是鬱郁不得志,這不得不令人感嘆。這也正是所謂時事弄人,對於我們來說,人生就是一齣戲,所以當我們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那都是應該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幸福。

相關焦點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第三年所作。是1082年,九月。那天蘇軾與幾位詩朋酒友泛舟江上,飲酒,賦詩,暢談。不覺至半夜,友朋不勝酒力,都睡去了。只好獨自上岸,歸來時敲門,只聽見家童的鼻息如同雷聲,一直無人來應。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了解蘇軾寫作背景後,對他更佩服了
    真正有理趣之美的作品,如沈德潛所舉杜詩名句,既非以「理語」成詩,也不是哲理詩。蘇軾《臨江仙》「以理趣取勝」要求作家在進行藝術構思的時候,以形象為君,而以哲理為其輔弼;要做到融理入景,理與景化,從而使哲理與詩情畫意融合無間,渾然一體。蘇軾作於黃州時的《臨江仙》詞,便是這樣一篇佳作。臨江仙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基本上可以算是被流放到黃州的,所以,他初到黃州,就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是啊,住在亭子裡)。後來,因為生活原因,他被允許開荒自給,於是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並且發現了一口井,他就在這裡種上了莊稼樹木,他給這片地起名叫「東坡」,自己號「東坡居士」。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從「扁舟」意象看蘇軾的貶謫心態
    蘇軾筆下出現較多的則是「扁舟」意象,且看下面例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來往一虛舟。聊隨物外遊。《菩薩蠻》我夢扁舟浮震澤……明日西風還掛席。《歸朝歡》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後不知何處。從上文所舉例子可以看出,蘇軾筆下的「扁舟」意象兼有以上兩個方面。蘇軾反覆使用「扁舟」,意在表達一種強烈的歸隱之志,歸隱意味著離開政治中心和世俗功利,獲得主體的自由,實是一種自由人格精神的象徵。這其實也代表了對眼前的一種逃離,但卻是現實的,是可以達到的,具有主體的能動性,用另一種現實選擇來代替目前的處境,「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也不是特別難以實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看上去很文藝,其實原詩背後歷經滄桑
    不知道大家有沒看到過或聽到過這樣一句詩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坐上一葉小舟從此遠離人煙,在這煙波浩渺的江河上度過餘生
  • 蘇軾最心安的一次,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蘇軾作為一代偉大的文學家,他寫過無數膾炙人口的詩作,同時也寫過很多優美的詞作和散文作品,但是到了後期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變故,這也使得蘇軾變得更加有智慧,譬如他的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那便是他智慧集中體現最好的一次,也是他最心安的一次,在這首詞中他給予了人生最好的詮釋。
  •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代: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人有了一個身體,就有了欲望,就有了各種社會關係,漸漸地,這個身體被各種外在的利益所綁架,再也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意願行為,你的身體也就不在是你的了,你為他人而活,不在是為自己而活。心為身累,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誰不架一葉扁舟,從此逍遙四海,從此天地在我心中,然而,誰也無法真正忘卻營營,只能長恨此身非我有!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聽到這句話,便想到了一句詩來概括我的感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小舟一逝,萬古東坡。他以明月清風伴茶,因為他在時間的手裡掙扎,卻從未變成別人要求他活成的模樣,而是成為了別人從未想過可以這樣活的模樣。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此後風風雨雨他都無所畏懼浮沉宦海,歷盡風波,任誰都會有驚恐而孤的心理。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蘇軾,多麼希冀能擺脫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呵!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在這個不算寂靜的夜裡,蘇軾突然頓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剛被朝廷貶謫到黃州第三年九月的時候。 詩人以從東坡雪堂到臨皋的時間先後順序展開敘事,使這首詞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詩人的心也飄飄然漸入佳境: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縱觀蘇東坡一生,在坎坷的命運中砥礪前行,並沒有像春秋時代的範蠡一樣在輔佐越王勾踐發家後功成身退,蕩舟江湖而隱居。儘管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一貶再貶,他也並未棄官退出,總是力所能及地為各個地方做實事, 頗有政績,亦得民望。
  •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但是在他的古詩詞中,有一首江湖氣很重的豪邁詩,沒有勾心鬥角的官場,只有如詩如畫的鄉村生活和曠達。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景色和自己的恬淡生活。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仗劍天涯客,笑傲夢中人!
  •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10個字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本期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蘇軾的一首詞,堪稱他最灑脫的一首詞,最後10個字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臨江仙·夜歸臨皋》(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可謂是通達人心之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人到中年,被生活壓抑到幾近崩潰的男人。"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寧願坐著一葉小舟從這裡就消失了,在江海當中去隱居,寄情於江海之間,了此餘生。但蘇東坡沒有,經過一次醉酒後的江邊沉思,他又超脫了。這就是蘇東坡,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了瀟灑!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讀過蘇軾詩詞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曠達灑脫的"樂天派"詞人。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公元1057年,20歲的蘇軾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但他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將本應第一名的試卷定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蘇軾。
  • 蘇軾《臨江仙》烏龍事件:哭笑不得,論寫詞不要有歧義的重要性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住在城南緊鄰長江岸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名之曰「東坡」,自稱「東坡居士」,他除了在此處耕種,還蓋了一間雪堂,以便兼顧生計與風雅。這首《臨江仙》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當夜,蘇軾與友人在學堂相聚宴飲,很晚才回到臨皋亭住處。
  • 蘇軾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無奈,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據說是杜康發明了酒,從此讓失意之人,找到一種發洩情緒的絕佳方式。對於古代文人墨客而言,幾乎與酒結下不解之緣,心情愉悅時,需要美酒相伴,否則顯得缺少些許氛圍和樂趣。鬱悶難過時,美酒比知心朋友還靠譜,酩酊大醉倒頭就睡,至少暫時忘記煩惱。
  • 【名家解讀】蘇軾《臨江仙》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一首極有情趣的小詞,上闋是敘事,講的就是蘇軾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家,家人都已經熟睡了,把他一個人關在門外的故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晚上蘇軾在東坡喝酒,估計是和朋友聊的太開心了,他的酒量本來就不大,一喝嗨了就容易醉,醒了酒再繼續喝,就這樣醒醒醉醉,灑局直到半夜三更才終於結束。
  • 蘇軾深夜醉酒,走在泥濘的小路上,寫此詞告訴世人
    中國宋朝著名的大詞人蘇軾用一首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首詞是他貶謫黃州期間所作。這首詞就是《臨江仙 夜歸臨皋》。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首詞。臨江仙 蘇軾 (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