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分析丨《民法典》第153條 違反強制性規定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2021-12-23 一隻鷹嗥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本條是關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的規定。區分強制性規定與任意性規定,意義重大。前者劃定私法自治的界限,後者可為私法自治的補充。強制性規定,指不論當事人的意思如何,均應適用的規定,且具有強制適用的效力。作為學理,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強制規定及禁止規定,其中,命令當事人應為一定行為者,稱強制規定;命令當事人不得為一定行為者,稱禁止規定。大凡關係到國家般利益、社會秩序、市場交易安全及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等的重大事項,法律設強制性規定,以排斥當事人意思自由。任意性規定,指當事人可以自由意思排除其適用的規定,只有補充適用的效力,旨在補充當事人的約定或作為解釋當事人意思的標準。大凡關係當事人之間利害的事項,法律設任意性規定,允許當事人依據其自由意思,自主決定。下列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交易標的禁止買賣的,如禁止人體器官、毒品、槍枝等買賣;違反特許經營規定的,如場外配資合同;交易方式嚴重違法的,如違反招投標等競爭性締約方式訂立的合同;交易場所違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場所之外進行期貨交易。關於經營範圍、交易時間、交易數量等行政管理性質的強制性規定,一般應當認定為「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三項要件中,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不違背公序良俗是其中能夠體現對個人意思自治與行為限制的一項重要條件。民事法律行為雖然是彰顯意思自治、保障權利實現的主要制度,但這種自由必須限定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範圍之內。民事主體的民事法律行為一旦超越法律和道德所容許的限度,構成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其效力就必須被否定。而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即是對民事主體意思自治施加的限制。《民法典》第143條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其中,根據該條第3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相比而言,第143條屬於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一般性要求,而本條則屬於可以直接判定行為效力的裁判性規範,即當民事法律行為具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或者違背公序良俗情形的,法院和仲裁機構可以依據本條規定確認該行為無效。本條第2款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的簡稱,其中公共秩序是指法律秩序,善良風俗是指法律秩序之外的道德,公序良俗屬於不確定概念。民法學說一般採取類型化研究的方式,將裁判實務中依據公序良俗裁判的典型案件,區別為若干公序良俗違反的行為類型。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審理案件時,如果發現待決案件事實與其中某一個類型相符,即可判定行為無效。由於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背後所體現的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世界各個地區的民事立法均將違反這些規定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確定為無效。

————

李宇:《民法總則要義:規範釋論與判解集注》,法律出版社2017年10月版。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6月第4版。最高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7月版。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法條分析丨《民法典》第151條 顯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法條分析丨《民法典》第150條 以脅迫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法條分析丨《民法典》第149條 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法條分析丨《民法典》第148條 欺詐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之「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民法典》進一步確認和強化「公序良俗」,共提及8次。其中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將公序良俗確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 《民法典》第153條解讀:強制性規定對合同效力的影響及相關裁判邏輯解析 丨德恆研究
    此次民商事業務中心特開闢「民法典學習專欄」,旨在組織德恆律師對《民法典》的條文變更、立法目的、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學習討論,並將成果予以發表,以饗讀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民法典這一看似循環論證的條款絕非立法技術的粗陋和缺欠。
  • 《民法典》第153條理解與適用
    《民法典》第153條第1款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 戴孟勇: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 | 前沿
    《民法總則》第153條第2款僅籠統規定了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但並未顧及法律行為的原因、內容、條件等因素違反公序良俗時,其表現樣態和對法律行為效力影響可能的差異,從中體現出現行規定不夠精細。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戴孟勇在《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一文中,結合國內外相關立法、理論與實踐,就法律行為各要素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及其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展開研究,以期對我國現行法的解釋適用和今後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原因理論認為,合同的原因違反公序良俗,法律行為無效。
  • 【解讀民法典】民法典中有關「公序良俗」的規定
    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依據】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八十六條【營利法人社會責任】 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商業道德,維護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 聊民法典4:叫了個雞、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
    398篇文字聊民法典4:叫了個雞、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強制性規範,是指雙方不能以協商一致的方式改變的規範。在民法裡,由於民法的基本定位和特性,任意性規範比其他部門法要多得多。因此,在民法的角度,要求民事主體必須遵守所有的規定是不太準確的表述,因為可以協商一致不遵守任意性規範。民事主體的守法原則,體現在要遵守強制性規範,因此,用「不違反法律」這樣的表述更精準。公序良俗原則,是對守法原則最後的兜底式的限制條款。
  • 《民法典》法條逐條學習筆記(第五十八天)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4.公序良俗:public order or good morals(英語部分來自杜蘅同學) 本條對違反強制性規定和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作出無效的法律評價。雖然短短一句話,但是引起了司法實踐無數相左的判例,究其原因在於,無法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與管理性強制規定。首先從理論上來說,無效是一種私法上的制裁。
  • 日月泰每日一「典」解讀: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關於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關於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本條是關於民事法律行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無效和違反公序良俗無效的規定。鑑於《民法典》合同編考察強制性規定的主要目的在於確定其是否影響合同效力,因此在難以確定某一規範是強制性規定還是任意性規範的情況下,不妨先將其納入《民法典》第153條的考察範圍,再根據相應的規則認定其是否為強制性規定,以及如果屬於強制性規定的,是否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來具體認定合同效力。
  • 《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事由)釋義與案例解讀
    【條文釋義】本條是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規定,對應的是《民法總則》第8條和第143條第(3)項的規定。(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1.一般規則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其基礎是,《民法總則》第7條把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同時,在第143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其中包括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考試複習】民法總則153條——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
    (一)一般規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1.立法基礎《民法總則》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民法總則》第143條第3款:「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 學習民法典講座之十:如何確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七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 每日一「典」: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學習《民法典》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百四十三條。行為人有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則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 合同效力制度,民法典有六項調整
    明確對合同效力的認定需援引總則編相關規定民法典合同編刪除了合同效力制度的具體規定,在第508條規定:「本編對合同的效力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的有關規定。」這表明,今後有關合同效力的裁判需要援引總則編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合同有效的認定,需援引民法典第143條關於民事法律行為一般有效要件的規定。
  • 合同效力制度,民法典有六項調整(律師信箱)
    合同有效的認定,需援引民法典第143條關於民事法律行為一般有效要件的規定。合同無效的認定,需援引民法典第144、146、153和154條。前述四條明確了合同無效的5種事由: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②通謀虛偽中虛偽行為無效;③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④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⑤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
  • 關於《民法總則》規定的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種類以及法律後果
    根據《民法總則》第153條第1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因此根據該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例如買賣毒品、槍枝彈藥的行為就是一個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以及違反物權法定基本原則、違反一夫一妻基本原則都是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 科學運用公序良俗原則處理民事糾紛(有的放矢)
    但一些民事行為不符合社會公德,有違善良風俗,如果因為沒有民事法律規範作為依據而不處理,就可能在社會上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帶來「破窗效應」。處理這些民事糾紛,應運用好公序良俗原則,即民事行為不得違反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科學運用公序良俗原則處理民事糾紛,對於懲惡揚善、維護正義、保證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 每日一「典」: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百四十三條。行為人有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則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 【每日一「典」】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百四十三條。行為人有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則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 生活中的民法典 | 看圖學法(二)
    誠信原則作為民法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民法的「帝王條款」。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 本準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範。問6.《民法典》中的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是 什麼?
  • 「公序良俗」入法後,「遺贈情婦」案該怎麼判?
    相關條文「公序良俗」在《總則》中共出現4次,如下: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43條第3項:「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