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頭的魏明帝曹叡,為啥能鬥敗老謀深算的諸葛亮?陸遜一語道破

2020-12-22 歷史小火鍋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漢昭烈帝劉備在接連遭受荊州失守、夷陵之戰兩場挫敗之後,再也承受不了接二連三的重擊,一病不起,就此嗚呼哀哉。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五虎大將凋零殆盡,只剩下一個趙雲,謀士之中的佼佼者龐統、法正都已故去,蜀漢多年積累的精兵強將,也在兩場大敗中幾乎損失殆盡。

獨撐危局的諸葛亮,深刻意識到蜀漢此時的危險處境。不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諸葛亮審時度勢,一方面派遣使者鄧芝出使東吳,全力修復、重建吳蜀聯盟,以避免遭受吳國和魏國兩面夾攻的絕境。另一方面,他在蜀漢國內著手休養生息,發展農業與蜀錦生產,訓練軍隊,使得蜀漢一步步恢復元氣。

公元226年五月,一個驚人的消息從中原傳來:魏國皇帝曹丕因病早逝。接替他的是太子曹叡。曹叡生於公元204年,登基時年僅22歲,在旁人眼中他還是個懵懂無知的黃毛小子,卻必須來駕馭三國之中最強大的魏國。

在諸葛亮眼中,強盛一時的魏國,也終於出現了一個難得的破綻。曹操和曹丕都是人中龍鳳,一代雄主,憑劉備和諸葛亮之才,也只能堪堪與之打個平手。曹丕在位七年時間,劉備和諸葛亮一直老老實實,未敢進攻過一次魏國。

如今20出頭的毛頭小子曹叡登基,在諸葛亮眼中,這無異於蜀漢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百年難遇的天賜良機。自古少主登基,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曹叡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諸葛亮。

於是,從公元228年起,到公元234年為止,諸葛亮緊鑼密鼓連續對曹叡的魏國發動五次大規模進攻,被《三國演義》誇張渲染為「六出祁山」。但讓諸葛亮失望的是,五次進攻全都栽了大跟頭,蜀漢不僅寸土未得,還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老謀深算的諸葛亮,為什麼會栽在20多歲的年輕皇帝曹叡手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看看當時和後世對曹睿的評價就知道了。三國時期的第一流高人、吳國大都督陸遜,對曹叡有著清醒的認識,他一語道破此中原因,曹叡「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認為曹叡的能力不次於曹操,如此一來,諸葛亮自然就在他面前佔不到任何便宜。

陸遜的觀點得到一致認同。《魏書》也評價曹叡:「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吳國大臣孫盛也稱讚他,「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認為他的才幹和氣度堪稱是一代偉人。司馬光也認為,「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在《資治通鑑》中給予其高度評價。

原來,曹叡雖然年輕,但卻非常早熟,在曹操和曹丕的教育薰陶下,他很早就擔任官職,參與處理國家大事,早已具備一個優秀帝王的潛質。他登基之後,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加之魏國綜合實力遠遠勝過蜀漢,諸葛亮連續5次栽在他手裡也就順理成章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曹叡一語道破諸葛亮的動機其實在曹叡看來,蜀國的那點國力根本不足以和他抗衡,事實上也是這樣。當諸葛亮拿下三郡之後,朝廷上下雖然有些緊張,但是曹叡可一點都不慌張,派出曹真和張郃擊潰來犯的蜀軍。曹叡取得勝利之後,還專門寫信來羞辱諸葛亮,說他外慕名利,內貪擅權。
  • 魏明帝曹叡登基時才20來歲,根基不穩,司馬懿為何不敢趁機篡位
    曹丕一來才幹過人,對駕馭司馬懿這樣的老奸巨猾之輩得心應手,二來他能順利登基,司馬懿也出力不少,三來魏國之國事方殷,司馬懿這樣的能臣也確實有用武之地,因此對曹操的話置若罔聞。曹丕臨死之時,把帝位傳給兒子曹叡,還把司馬懿確定為四個輔政大臣之一。
  • 諸葛亮北伐真正動機是什麼?魏明帝明白,但原因說出來很多人不信
    其實,我們真正熟讀《三國志》後會發現,雖然蜀國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劉備仁厚,但是蜀國卻是三個國家中最能惹事的國家,不僅去招惹魏國,順帶還會招惹吳國,尤其是在對抗魏國的時候,蜀國拉幫結派,聯合吳國一同折騰魏國,使魏國筋疲力盡。
  • 魏明帝曹叡,曹家最後一個掌權的皇帝
    他在位時能力很強,軍事才華尤其出眾;但又大興土木,追求享樂;他性格深沉,能納諫言但做事往往隨心所欲,甚至有些敏感多疑。他以法家思想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穩定了曹魏政權,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曹叡的性格和母親之死有關。父親和母親是夫妻,但是掌握權力的父親可以一句話就讓母親永遠地離開了自己,這就是權力的魔力。
  • 司馬懿不愧三國最大贏家,熬死曹丕、耗死諸葛亮、急死曹叡
    司馬懿不愧三國最大贏家,熬死曹丕、耗死諸葛亮、急死曹叡《三國演義》作為我們的四大名著,想必大家都已經多次的熟讀,提到三國的謀士,想必大家最可能會先想到了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等人,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三國中最後最大的「贏家」——司馬懿。
  • 諸葛亮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日夜操勞,苦思破敵之計。 有一天,諸葛亮想出了一個聲東擊西的良策,他讓大軍西行假裝去攻打西圍,魏軍將領們都想率兵去支援,但是唯有司馬懿部將郭淮識破了諸葛亮的計策,猜到他真正的目標實際上是陽遂。當晚蜀軍果然來攻陽遂,結果魏軍已有防備,沒攻下。
  • 魏明帝送來冬衣,司馬懿寧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發現他的高明
    此時的曹魏作為三國之間實力最強的一員,在兵力上碾壓蜀漢與孫吳自然不在話下,但蜀漢目前有神機妙算、精通戰術的軍師諸葛亮讓曹操心生遲疑,諸葛亮戰功赫赫,曹操曾在赤壁之戰中被諸葛亮用計險些葬身火海,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 三國著名儒將,猛如虎狡如狐,諸葛亮司馬懿二人合力才殺了他
    但「儒將」則不同,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江山,不僅軍事才能卓越,而且雅好文墨,喜歡與文人儒生結交往來。他雖然長期擔任軍職,「郃雖武將而愛樂儒士」,非常喜歡結交儒生文士,「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軍旅生涯之餘,他經常和一幫風雅儒生談論詩歌,作投壺之戲,還經常向魏明帝推薦儒生人才,魏明帝曹叡為此還專門下旨褒獎他。
  •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其實前面還有一句,讓人背後發涼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他本來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屬下看扁,所以千裡迢迢地請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來了一道聖旨,司馬懿就用皇上的這聖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馬懿怕了諸葛亮,是皇上不讓我打,所謂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
  • 三國:諸葛亮空城計的弦外之音到底是給誰聽?其中深意讓人醒覺
    最能體現「平衡之道」的,就是整個三國的格局。魏、蜀、吳三個國家為什麼會鼎立近60年,因為三個國家的三角關係,以一種微妙的關係一直存在著。蜀國領域最小但是蜀國也是最有潛力的一國,鼎盛時期,武有五虎上將,他們的武力值在整個三國時期都能排前十五,文有諸葛亮,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想必我也不用多說,另外還佔領了益州,荊州,漢中三地,關羽在當時從荊州進軍,水淹七軍,更是威震華夏,嚇的曹操一度想要遷都。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零星的幾個字眼,我們大抵也能感知到,劉備在東漢末年這場滔滔亂世中,並非偽善無能之輩。相反,他在普天之下的士族眼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他是落寞皇族,同樣也是新政權的締造者。猇亭一戰,屬於他的那個時代開始落幕,真正的三國時代來臨。
  • 魏國的曹叡和吳國的孫皓殺入決賽
    在人口方面,其實不只軍隊數量,通過繁雜的史料,各國官員數量甚至是妃嬪伎妾的數量都能找到一些端倪。一:各國分別有多少「當官兒的」首先明確地說,魏國常態官吏具體的數量,是沒有詳細記載的。而驕奢淫逸獎的決賽圈,其實是魏明帝曹叡和東吳末代天子孫皓霸佔的。我們先說曹叡。根據《三國志·明帝紀》記載,曹叡在宮內諸多大殿的北方設立「八坊」,讓所有才人按照品階有序居住。上到「貴嬪」至「下到「給皇宮掃地的」都被要求搬進去學習歌舞,部分品階的女子群體,甚至有千人左右。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兩段評價,其實都是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所以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早就互相交過手了。當時諸葛亮領兵十萬,兵出斜谷進行北伐,屯駐在渭水之南,而司馬懿則率軍屯駐在諸葛亮對面,和諸葛亮隔水相持。期間諸葛亮數次主動進攻,都被魏軍打退,魏軍堅守城池,就是不出來和蜀軍作戰。
  • 挫敗諸葛亮數萬大軍的郝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按照史料的記載,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郝昭用一千多的守軍,阻擋了諸葛亮的數萬大軍,保住了陳倉。事實上郝昭也正是因為這次戰役而躋身三國時期名將之列的。很多人了解郝昭,也是通過這次戰役。那麼郝昭是一個什麼人?除了"陳倉之戰"之外,他還有什麼戰績呢?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