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曹家最後一個掌權的皇帝

2020-12-22 笑語千年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與甄氏所生的兒子,是曹操的長孫,自小就聰明過人,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操每次舉辦宴會,都要把這個孫子帶在身邊,讓他多留意法理政治,以便將來接班。但是曹操死後,曹丕於黃初二年賜死了甄氏,曹叡也受到母親的牽連,從齊國公被降為平原侯,並沒有第一時間成為太子。

甄氏與曹植的故事,在民間被傳得沸沸揚揚。但是這僅僅是民間故事,當不得真,沒有證據證明甄氏與曹植之間有過男女私情。不過甄氏原來是袁紹的兒媳婦,想當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後,從父親手中搶來了甄氏,最開始的時候,曹丕對甄氏還是非常好的。只不過花無百日紅,後來的曹丕寵愛漢獻帝的兩個女兒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寵並頗有怨言,大怒之下的曹丕將甄氏賜死,並在下葬時以發覆面,以糠塞口,十分的絕情。

母親死後,曹叡也被父親疏遠,但在一次陪曹丕打獵時,曹叡抓住了機會。當時曹丕獵殺了一隻母鹿,命令曹叡將母鹿身邊的小鹿射死,而曹叡卻沒有照做。他的理由是:「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曹丕感覺這個兒子有仁愛之心,於是轉變了看法,決定為了魏國的江山,讓曹叡來接班。

曹叡繼承了曹家的江山,也繼承了曹家人矛盾的性格。他在位時能力很強,軍事才華尤其出眾;但又大興土木,追求享樂;他性格深沉,能納諫言但做事往往隨心所欲,甚至有些敏感多疑。他以法家思想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穩定了曹魏政權,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曹叡的性格和母親之死有關。父親和母親是夫妻,但是掌握權力的父親可以一句話就讓母親永遠地離開了自己,這就是權力的魔力。為了生存,他只得儘量討好父親,甚至對郭皇后也處處小心侍奉,唯恐一招不慎,招來大禍。所以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謹言慎行,而這種性格讓他贏得了父親的認可。

當上皇帝後,曹叡仍然城府很深。不管是誰,在他面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都放在心裡。他執政後,重用陳群等人,自己總攬軍政,立志開疆拓土,一統天下。

軍事才能

曹叡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是來自祖父的遺傳。他剛繼位那年,孫權見曹丕新喪,欺負曹叡年幼,便進軍江夏,想給曹叡一個下馬威。曹魏政權的很多大臣都建議速發救兵,而曹叡卻自有主張。他認為東吳只精通水戰,這次揚短避長,就是想乘我們不備來搞偷襲的。現在他們的計劃已被我們認破,江夏守將文聘又久經戰陣,東吳必定討不了便宜,不必在這時候勞師動眾,徒傷國力。後來的事實果然如他所料,孫權一見曹魏已有準備,隨便做做樣子便退走了。

曹叡當政之時,正是諸葛亮數度出祁山北伐的時候。特別是太和二年,諸葛亮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後,曹魏朝野震動。而曹叡堅守的認為諸葛亮貪圖小利,取三郡後不知退兵,正是破蜀良機,於是讓司馬懿帶兵拒敵,果然在街亭重創蜀軍。從此,魏國大臣們打消了對曹叡年輕的顧慮,曹叡成為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一個對手,並且諸葛亮一生也沒有戰勝過這個對手。

雅量容諫

《明帝紀》上記載:「(曹叡)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曹叡當了皇帝後,善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上書,曹叡都非常重視,必須一一親自過目,從來沒有厭煩過。

對於朝中大臣們的進諫,曹叡不管有沒有道理,都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存在。但是曹叡是個很有主見的皇帝,他認定的事,很難更改,也就是說大臣們的勸誡並不一定能有效果。尤其是在生活方面,自諸葛亮死後,曹叡認為最大的敵人消失了,自此有所放鬆,整日沉迷酒色,大興土木,大臣們屢屢勸諫,曹叡一概不理。但是他與一般的昏君不同的是,他並不因此打擊報復大臣們,而是我行我素,你說你的,我幹我的。這也是他爺爺曹操的作風,自己認定的事不管別人如何看,都很難改變。

法家治國

曹操在世時,以法家之道治世,曹叡耳濡目染之下,對法家學說非常感興趣。他採用衛凱的建議,「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專門制定了刑獄之律,減少死刑罪名,要求各級官員對待死刑判決一定要慎重,「議獄緩死,務從寬簡」。

曹叡上臺後,讓陳群等人制定了《新律》、《州郡令》、《尚書官令》等有關法律法規一百八十多篇,使得曹魏的法律在三國之中是最完善的一個。

曹叡上臺時,老爹曹丕給他留下了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四個輔政大臣。曹叡通過加強中書省的職權和給予近臣充分的信任的辦法,逐漸將四個顧命大臣出任方面領導,自己便可以不再受他們的掣肘,從而加強了皇權的集權統治。

尊儒重學

曹叡祖孫三代都通儒家精典,曹操早在建安八年便在郡縣設置學校,教授儒學;曹丕也設立過太學,置五經,倡導儒家學說。曹叡將儒家的「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當作國之綱紀,在洛陽修建了魏國宗廟,迎四世祖先入廟,議曹操為太祖,曹丕為高祖,建立了儒家廟祧制度。

在選拔人才上,繼承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觀,用重才尊文的政策籠絡讀書人,建立了一套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的政治制度,以資治國之需要。

對於一些浮華之徒,雖有名聲,但對國家無益的,曹叡能夠給予堅決打擊。曹魏集團內部也存在一些小團體,他們思想新潮,喜歡評議時政,但又拿不出具體治之之策,而是借評議求名利。這些人以夏侯玄、何晏、畢軌為代表,相互吹捧標榜,被曹叡定性為「浮華不務道者」,予以罷黜。

這些浮華之徒鄙視刑名之術,他們大多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相互之間吹捧,對同黨極力讚譽,用輿論來影響和代替政策,熱衷清談聚會,對政府品頭論足,必然會遭受到「斥浮華,重實質」的曹叡的鐵拳打擊。雖然這些人盤根錯節,很難清理乾淨,但是通過對他們的打擊,延緩了這些所謂的「正始名士」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讓原本強大的曹魏政權更加務實,為後來司馬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皇帝文人

曹叡喜歡和文人結交,也注意倡導獎掖文人,所以「自太和以迄正始,文人輩出」。就是那些浮華的文人,曹叡也不會傷害他們的性命,連作為文壇領袖的叔叔曹植,他也改變父親的苛刻做法,而是給了叔叔一定程度的創作自由。曹叡將曹植從雍丘改到東阿,還時常關心曹植的生活,曹植自己也深為感動,說「文武二帝所以愍憐於臣,不復過於明詔」。所以曹植在曹叡時期創作了許多文章和詩歌,死後他的文章也被曹叡命人收錄,對建安文學的傳播還是起了很大的歷史作用。

曹叡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他寫的《甄皇后哀策文》,感情真摯,情致委婉,是一篇懷念母親的佳作;他留下來的十八首詩歌以《棹歌行》為代表,描寫魏國平吳戰爭,將魏軍出徵時的威儀和軍士的威猛刻畫得栩栩如生,充滿了亢奮的鬥志。

而在一些抒發個人感情的作品中,曹叡也善於將眼中的景物與心理聯繫起來,他的《長歌行》和《步出夏門行》等詩歌,將秋蟬、弱水、孤禽、落葉等意象入詩,藉以表達自己年輕時被父親不信任和排擠的鬱悶,以及對那些在父親面前進讒者的痛恨,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和情深哀辭的風格。所以很多人將其列入建安文學和正始文學的過渡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誤,沒有認清司馬氏一家的狼子野心,及時清除掉這個定時炸彈,從而為後來司馬氏篡魏留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迷倒曹家三代人,袁家的兒媳甄宓,成敗都怪美貌
    但是在老百姓的眼中,甄妃的存在確實深刻地影響過曹家三代人。從曹操的野史,到和曹丕的愛恨情仇之中,最後這位美人的容顏成為兒子魏明帝一生魂牽夢繞的心結。這位從袁家過繼而來的妃子,確實在漫長的一生中成為曹魏宮廷之中最傳奇的那一位。
  • 一代賢宦,被尊為高皇帝的曹騰,蔭庇曹家一眾子孫
    今個給大家介紹這位堪稱一代賢宦,甚至在後來被尊為高皇帝,他就是漢安帝時期的宦官曹騰。說起曹騰,也許一般人會一頭霧水,此公何許人也?但要是提及這位的孫子曹操,估計會無人不曉。話說在110年,年僅十歲的曹騰就已經入宮,擔任黃門從官,俗稱小黃門。
  • 魏明帝曹叡登基時才20來歲,根基不穩,司馬懿為何不敢趁機篡位
    他兒子曹叡226年登基,13年後去世,死時才36歲,比他爸爸還要短命,皇帝又換成了兒子曹芳。換而言之,從220年到239年,不到二十年時間內,曹魏就經歷了4次皇權交接,這種頻繁的核心統治層的巨大變動,給魏國的發展帶來很大隱患。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已經引起了曹操的警覺,認為他虛偽陰險,提醒曹丕此人「必預吾家事」。
  • 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曹魏八位皇帝,六位有帝號,兩位死於非命,末代皇帝反而得到善終
    從220年12月曹丕稱帝算起,到265年12月司馬炎逼曹奐禪讓為止。曹魏歷經五位皇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再加上追封的三位皇帝曹騰、曹嵩、曹操,共有八位皇帝,其中六位有帝號,曹芳和曹髦沒有帝號。魏高帝曹騰曹騰(100年~159年),字季興,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 此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司馬家大權在握,已經成為「無冕之王」! 而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事變」時已是七十高齡,足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那他為何蟄伏了如此之久呢? 其實蟄伏如此之久也非他所願,實在是之前有心無力!
  • 三國殺:曹叡竟是異裝大佬?曹丕愛吃葡萄,曹家皇帝都有怪癖!
    比如曹家的三位主公曹操、曹丕和曹叡,他們居然都有各自的怪癖。並且有些在原畫中已經暴露出來了,具體是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一起來看看吧!曹操的妻子曹操有多愛妻子呢?他的15個夫人,有13個都是其他人的妻子。
  • 皇帝正與妃子玩得高興,皇后跑來發牢騷,皇帝聽後決定把皇后賜死
    古代,皇帝的後宮裡總有無數的女人,但只有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有不同的身份,那就是皇后。後宮,只有皇后才屬於正妻,別的女人再高貴,再高的位分也只能是妾,所以皇帝也會特別尊敬皇后。可是,三國時有個皇帝,他正與妃子們玩得開心,皇后突然跑過來抱怨,皇帝聽後安靜地說:把皇后賜死。
  • 司馬懿:皇帝送去一倉棉衣,寧願將士凍死也不發,後來才懂他心機
    當時任司空的曹操聞說他的名聲想請他出來當官,司馬懿不願屈身挾天子的曹家,直接裝風痺病拒絕了徵辟。等到曹操當上丞相第二次徵召司馬懿時。「如果司馬懿還是裝病不來就把他抓去大牢!」曹操對派去的人說。本想故技重施的司馬懿沒想到自己的把戲被曹操看破,只能不情不願地出仕曹家。
  • 20出頭的魏明帝曹叡,為啥能鬥敗老謀深算的諸葛亮?陸遜一語道破
    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五虎大將凋零殆盡,只剩下一個趙雲,謀士之中的佼佼者龐統、法正都已故去,蜀漢多年積累的精兵強將,也在兩場大敗中幾乎損失殆盡。獨撐危局的諸葛亮,深刻意識到蜀漢此時的危險處境。不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諸葛亮審時度勢,一方面派遣使者鄧芝出使東吳,全力修復、重建吳蜀聯盟,以避免遭受吳國和魏國兩面夾攻的絕境。
  • 皇帝諡號都喜歡用哪個字?武字用的最多,最後一個字你想不到
    從西周開始,皇帝死了以後,都會有個諡號,這個諡號大多數是根據他生前的功績來定。短諡號就說一兩個字,長諡號可就說不定了,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十個字。這些諡號有讚美的,有中姓的,還有貶義的。歷史上皇帝的諡號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我們來盤點一下。
  • 曹魏忠臣輔佐曹操祖孫三代,卻生出一個弒君滅國的兒子
    三國時,曹魏大臣賈逵,是三朝元老,先後輔佐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君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官至豫州刺史,也算得上是三國有名的人物。賈逵有一個兒子叫賈充,輔佐司馬氏,弒殺曹魏皇帝曹髦,幫助司馬炎篡位,成為西晉的開國功臣,實在是諷刺啊!賈逵,東漢末年河東郡襄陵(今山西臨汾)人,自小喜歡兵法。
  • 曹芳被廢,三國時唯一因失德被廢黜的皇帝
    在皇帝——權力——權臣的高端對決中,權力為中心,指針偏向誰,誰就掌握實權,誰就可以對對方生殺予奪。因為沒有鬥過權臣司馬師,曹魏皇帝曹芳就被從皇位上趕下來,理由是失德。皇帝失德,在歷朝歷代為數不多,在三國時期也僅此一例。畢竟,話語權掌握在勝利者手中。曹芳(232年—274年),魏明帝曹叡之養子。
  • 三國哪位皇帝「妃嬪伎妾」最多?魏國的曹叡和吳國的孫皓殺入決賽
    同在《王肅傳》中,還曾表示一個叫賈洪的人,在他自己所在的州參加工作,當時州內「參軍」及其以下職位的官員共有一百多號人。《傅嘏傳》中有一個數字比較直觀,在河南郡中一共有七百名官員。很遺憾,魏國整體官員數量一直沒有一個明確數字。但通過常識可推測出魏國的官員要分別比蜀漢和吳國多。資料顯示,蜀漢亡國時有官員四萬人,吳國亡國時官員為三萬兩千人。
  • 曹氏子與袁氏子:曹叡年齡考辯
    明帝曹叡,是魏國第二代皇帝、第三任實際統治者。因為陳壽在《明帝紀》結尾處的「帝時年三十六」與其實際年齡(三十四)不符,因此引發後世無數猜測與聯想。即日,(明)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魏書 明帝紀》典型者便是「曹叡是袁熙遺腹子」。
  • 《虎嘯龍吟》留下了未解之謎,曹叡究竟是怎麼死的?
    在《虎嘯龍吟》中,劉歡飾演的曹叡極具魅力,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曹叡駕崩的那一場戲也非常悲戚催淚,曹叡一心想要司馬懿死,而最後卻是自己死在了司馬懿的背上,可真是造化弄人。可是劇中的曹叡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 母親喝墮胎藥生下的皇帝 做了46年的傀儡 卻保留了王朝最後的尊嚴
    自古以來都有強漢盛唐的說法,那大家是否好奇,漢朝的亡國之君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有什麼故事呢?其實這位皇帝大家都很熟悉,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裡的天子就是漢獻帝劉協,漢朝的最後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