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在改革強軍的浪潮中,每支新組建連隊無疑就像一粒粒土石砂礫,構築起這支軍隊的嶄新基石。
此次,我們在確定「零距離」觀察對象時,特意選擇了一支底子薄、問題多、基礎差的新組建連隊作為樣本,採寫了一組系列報導,試圖通過管窺它成立千日的轉型探索,為更多的新調整組建單位加強基層建設,提供一面小小的「鏡子」。
——編 者
一支新組建連隊,官兵來自4個大單位下屬的7個連隊,別說擰成一股繩,就連飯前一支歌,都能唱出幾個聲部。且看,第77集團軍某旅二營火力連如何「破冰」——
「誇誇我的兵」,良言換來三冬暖
■彭 雲 解放軍報記者 李佳豪 通訊員 王 鵬
「這活幹得真帶勁!」「你越來越精幹!」時逢第77集團軍某旅合成二營火力連組建滿1000天,記者來到該連採訪。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裡的幹部骨幹從不吝嗇表揚——但凡誰取得了一點兒成績或進步,都會被誇上幾句。對此,指導員祁一帆的觀點很鮮明:「我相信,凝聚力可以誇出來。」
「這些漂亮話,以前可真不常聽。」採訪中,連隊文書鄧超快人快語。他介紹說,連隊組建之初,戰士們來自天南地北,全連百十來號人,竟有三分之一曾受過通報批評或處分。
或懷著不舍、或帶著不滿,官兵們來到新連隊。初來乍到,來自不同單位的戰士開始自發地「抱團取暖」,你講你的四川話,我說我的關中腔,涇渭分明、互不往來。
合編更需合心,心不齊,則人不聚。半年後,從首任連主官手中接過這個「燙手山芋」,指導員祁一帆心裡也沒底:「戰士間的隔閡能否消釋,這盤散沙何時能夠凝聚?」
「小圈子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戰士無法在大環境中找到情感認同。」和戰士們談了幾宿的心,祁一帆找到癥結。隨即,連隊黨支部一班人作出決定——進行一次「破冰」行動。
「就班裡那幾個『問題兵』,我看沒啥好誇的!」得知要在自己班裡搞個「點讚咱班長、誇誇我的兵」主題班會,班長張江龍心中萬般不願。不僅如此,連裡還下了死命令:「對每名戰士至少要誇夠3條,並且要以具體事例佐證。」
軍令如山,張江龍只好硬著頭皮、瞪大眼睛,試著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戰友。結果這仔細一瞅,還真有了新發現。
比如一開始,張江龍總嫌戰士潘濤慢半拍。早上出操,眼看都要集合了,他還在繡花似的穿衣戴帽;甭管訓練啥課目,不用想,他準最後一個完成。可是慢工出細活,張江龍漸漸發現,無論是打掃衛生還是公差幫廚,潘濤的工作標準絕對要數頭一個。
「李雁東的『悶葫蘆』裡裝著『熱心腸』,上次班裡門壞了就是他修的;眭銳是個要強的人,經常在休息時跑到訓練場自己加練……」在半個月後的班會上,張江龍為每名戰士都列舉出好幾條優點,超額完成任務。
「班長雖然脾氣暴,可那是責任心逼出來的」「論訓練,我看全連沒誰能比得過咱班長」……不僅如此,同班戰友也紛紛向張江龍伸出大拇指。聽到一半,張江龍早已淚溼眼眶:「我都快忘了自己上次被誇獎,是啥時候的事了……」
「誇不是目的,關鍵是讓大家感受到自己被這個新集體所需要和認可。」漸漸地,祁一帆發現,班排裡的爭執聲少了、歡笑聲多了,官兵眼神中的冷漠少了、柔情多了。交談中的變化也很明顯,戰士們不再提「你們××連」,而開始說「咱們火力連」……
年初,火力連接到任務,負責完成全營車輛的換季保養工作。預定任務時限是兩周,然而一場不期而至的寒潮,卻把時間驟減為3天。
那幾天,一盞盞夜燈在車場亮起,徹夜不熄。「小王,過來搭把手」「老劉,你去歇一會兒,我來替你」「來,咱幾個一起使勁,把發動機給抬上去」……風雪中,戰士們忙碌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已經分不清彼此。
「官兵心裡的寒冬過去了,連隊的春天還會遠嗎?」透過明亮的燈光,祁一帆心中的答案被照得透亮。
官兵心語
某旅旅長 白紅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歸屬感,對於轉隸分流的官兵而言,這種渴望更加強烈。不可否認的是,建立歸屬感的過程如同化學反應,需要時間、溫度各種要素條件恰到好處。作為基層帶兵人,就應當發揮好催化劑作用,儘可能將這一過程縮短,早日幫助新戰友融入新集體,讓每名官兵感到「這是我的連隊我的家」。
武警某支隊幹事 卜凡:常聽一些做父母的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其實帶兵何嘗不是如此。「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時一句真誠的表揚,一次由衷的讚美,都能喚醒官兵內心對進步和榮譽的強烈渴望。基層帶兵人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戰友,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苛責,唯此才能更好地調動官兵的能動性,激勵他們主動為單位建設貢獻力量。
某營教導員 常永吉:有心理學家曾說,人最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即感受到「被需要著」。在合編合心過程中,帶兵人不妨多給新戰友創造一些施展才華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新的集體所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這樣便能激勵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