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長蘇復活了中國古典男性審美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從李雲龍到梅長蘇,中國電視屏幕上男神形象的轉型還是顯示了某種「大國崛起」的印記。中國觀眾終於跨過了資本原始積累期對粗鄙力量的崇拜。

梅長蘇劇照

從李雲龍到梅長蘇:「男神」轉型折射社會轉型

作者:邵燕君(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或許是不期然的,在腐女們的欲望目光中,一種來自中國古典傳統的男性審美觀再度開出花來,讓我們再見「美丰儀」。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的審美自信也被堅船利炮擊沉,全盤接受了健美性感的西方審美觀。我們或許已經忘了,中國男人眼裡的美女,雖有環肥燕瘦,但無豐乳肥臀;中國女人眼裡的美男子,也不是健美肌肉型,而是銀盔銀甲的白袍小將,玉樹臨風的白面書生——中國傳統戲劇裡的武生和小生,正代表了這兩種美男形象,《琅琊榜》男一號梅長蘇及其前身林殊也正是這兩種形象的合體。梅長蘇的「高逼格」裡,凝聚了那些中國正史、傳奇、詩詞、戲劇中最帥的人物和最帥的瞬間:淝水之戰謝安的輕描淡寫,赤壁之戰周瑜的羽扇綸巾,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王陽明的淡定超然……以梅長蘇為代表的網絡重生美男也不是魏晉風流的純種子孫,中間夾著歐美日韓文化和二次元文化。催生它的腐女們,也愛卷福(英劇《神探夏洛克》)和都教授(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也愛寧澤濤這樣的運動員型「小鮮肉」。與中國傳統上的文弱書生不同,梅長蘇一點都不弱。雖然風一吹就倒,但他是全劇最有力量的男人,他的力量正來自「文」,「文治」代替「武功」成為力量的核心。

在英劇《神探夏洛克》裡,夏洛克的神機妙算被指認為一種新的性感(Brainy is the new sexy),這不由讓人想起賈伯斯在全球製造的蘋果神話,這些都在回應著當年培根說的「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或譯為知識就是權力)。與蒸汽機時代不同,在網絡資訊時代,力量被數位化了,智與美結合成為一種以性感命名的新權力。所以,梅長蘇的智謀也可以被顏值化——夾雜著「腹黑」的權謀以顏值為外掛,唯「美可敵國者」方可「以帥治國」。

不管怎麼說,從李雲龍到梅長蘇,中國電視屏幕上男神形象的轉型還是顯示了某種「大國崛起」的印記。中國觀眾,至少是女性觀眾,終於跨過了資本原始積累期對粗鄙力量的崇拜。倉廩實而知禮節,入小康而慕風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裡不應只有「狼圖騰」,還該有「美丰儀」。在《琅琊榜》裡,服裝之美、器物之美被人屢屢稱道,「山影製造」的「良心劇」成為品牌。看著劇中的居室風景,很自然會想起東鄰日本。轉念一想,和風受唐風影響,劇中虛擬大梁朝尚在唐前。如此一來,自然升起「天朝大國」的文化自信。「山影製造者」和擁躉者中恐怕有不少哈韓哈日族,我們粗鄙的時間太久了,幸好鄰國尚存流風餘韻。不過,文化交流,投桃報李,受日韓文化滋養多年的中國ACG一代(ACG是動畫、漫畫、遊戲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縮寫),該到文化反哺的時候了。據說,這次韓國對《琅琊榜》的引進節奏明顯快於此前的《甄嬛傳》,與中國大陸同步推出。想想去年,華夏女性的芳心還要靠都教授撫慰,今年,我們終於可以派出梅長蘇了。

雖然有「腐文化」的隱秘動力,《琅琊榜》仍然是一部非常主流的電視劇,它的「主流性」正體現在它是「以美治劇」。美從來都是最大的政治,最深的政治,無論是性別政治還是國族政治,同時也是最「去政治化」的政治。在這裡,美與技術緊密聯繫在一起,「顏控」也是「技術控」,這種超價值的中立的技術至上原則,正是「後啟蒙」時代興起的主流價值觀。以美為器,無往不利,何況這個美以如此「萌」的方式與智力、技術結合,成為網絡時代的新性感,以此負載傳統文化,一定能在文化輸出中成為一把鋒利的軟利器。與主流保持距離,一向是亞文化者應有的警惕。但這一次,我想,所有的「腐女」,所有的「女性主義」者都會樂觀其成。因為我們知道,在這把利器的內裡,有一道暗鎖已經打開。

相關焦點

  • 《琅琊榜3》劇本已定,梅長蘇將復活?網友:希望原班人馬參演
    眾所周知,《琅琊榜》這一部作品可謂是近些年來十分出色的一部爆款劇了,雖說此劇走的不是情情愛愛的路線,但劇中梅長蘇與霓凰郡主之間的感情,卻是讓人壓抑又感動的。當然,在整一部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是令人滿意,以至於此劇收官之後,大家都期待著原班人馬再度合作。
  • 郎朗娶「仙女」,中國男性的審美還是很穩定的
    這之後,吉娜開始向著典型的東亞流行審美挺進——眼睛變大、下巴變尖、人也越來越白、越來越瘦。昨天,辦公室閒聊時,有女性同事說:中國成功男人的審美上限是娃娃一樣的少女——外型像娃娃,性格也像娃娃。中國男人的審美趣味看到周杰倫夫婦參加了郎朗的婚禮,遇言姐感慨,選兒媳這事,東北一家人和臺北一家人盡顯同文同種同審美,連婚禮的畫風都是如出一轍。
  • 古典敘事詩的文體特徵與審美教學
    關鍵詞:敘事詩;亞敘事;詩歌教學;文體特徵;審美教學古代詩歌按表述方式有抒情詩與敘事詩之分。只是在貴情輕事的詩學傳統下,敘事詩很容易被忽略,古典敘事詩審美教學也比抒情詩問題更多。教師常常惑於敘事詩與敘事文、抒情詩的文體區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出現偏頗,教學時多滯留於知性世界,止步於膚淺的知性認識,沒能給學生架起通往審美世界的橋梁。
  • 男性標準身材如何衡量?不單是練腿的差別,更在於審美標準的變化
    對於男性而言,標準的身材是X型還是倒三角?從健美的發展來看,兩種身材其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審美派系,甚至是兩種健美標準。這並不是強與弱的關係,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標準下健美比賽選手的選擇。因此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擁有好身材的男性,他們的腿部大都粗壯有力,這得益於腿部肌肉在審美標準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於是訓練者更加注重腿部強化,訓練安排上採用「高容量+大重量+多組數」的模式,通過腿部肌肉的有效募集實現腿圍的爆發性增長。如果說腿部肉量變化決定了健美身材標準的轉變,另一個引起公眾反感的在于越來越大的肚子。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詩抒情言志不脫此道,詩意追求是所有藝術的共同點,因而古典美學精神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態度、情感世界和藝術創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審美趣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易學的簡易變易不易三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美標準的基本原則,先秦百家爭鳴的開放性成為後世多元思想的出發點。
  • 《琅琊榜3》劇本已完成,粉絲期待胡歌的梅長蘇回歸
    在2015年上映的時候吸引了大批粉絲,至今也是很多人每年必重溫的佳作,胡歌飾演的梅長蘇最後戰死沙場更是多少人心中的意難平呀!《琅琊榜》的成功充分詮釋了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的相互成全,三優合力終於打造出精品,這是他們各自的幸運,也是我們觀眾的幸運,這樣的際遇很難得。
  • 鮮肉當道,女性對男性的審美為何正在改變?
    《偶像練習生》這類節目似乎折射出,中國流行文化的審美轉向了「花美男」。 這種審美不再標榜傳統男性特徵,最早體現在對韓國流行音樂的男性領軍人物的追捧上。曾經,男性和女性被視為完全不同,男性的觀點往往是佔上風的。 Changing beauty appreciation審美的改變 This could be the result of centuries of male-dominated image making.
  • 梅長蘇與霓凰結婚後問題就來了 (1)
    梅長蘇與霓凰郡主結下良緣,並收養了太子蕭景宣的女兒為養女?梅長蘇還與紅顏知己宮羽有過一段婚姻?    如此奪人眼球的故事情節發展可不是《琅琊榜》的番外篇,而是出現在了大學期末考試卷上。1月5日,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臺灣知名律師呂秋遠在Facebook上貼出了社會工作學系2015年度第1學期家事法期末考題——「期末考的琅琊榜」。
  • 淺談:中國古典舞教學模式的發展探究
    這次探索的主要成就是改變了傳統認識上從動作和套路上表現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而是通過身體韻律用身體表達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審美精神,力圖建立中國古典舞身體表達的文化觀。也是因為身韻的出現讓古典舞有了自己的審美標準;有了自己要發展的路。
  • 《琅琊榜》:秦般弱的這兩次神助攻,梅長蘇會不會笑醒?
    第三是梅長蘇的誘導和打壓,人最怕的不是「自身優劣」,而是「相互對比」,即便秦般弱有著諸多不堪之處,但她終究算是極度聰慧之人,若不是梅長蘇的幾次刻意打壓和襯託,誰又能說秦般弱不是一個合格且優秀的謀士呢?由於兒子被救,何尚書自然滿血復活,快速的投入到了年底的各項收禮工作中,但也正是因為何尚書的反常,才讓梅長蘇深覺有異,於是細查之下,果然發現了端倪,而秦般弱的這招偷天換日,也從良招變成了昏招,不但未解救出吏部,還讓譽王折了刑部。
  •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知識
    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中國古典舞現在仍未渡過它的童年,其自身還在成長發育中。但是身韻的創建,使它的審美內核已趨穩定,其理論基礎也已比較紮實,運動系統已經形成,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它已擺脫戲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範疇邁進。產生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
  • 儒家審美、民族融合和農耕文化,怎樣導演了古典戲劇大團圓結局
    中國古典戲劇極少有悲劇性結尾,可以說大團圓結局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色之一。《全元戲曲》對227 部戲劇的結局進行過比較,其中以大團圓結局的有 205部,佔總數的 90%以上。這些大團圓結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符合劇情的發展邏輯和發展的客觀現實,還有一種是違背作品整個思想的,是為團圓而團圓 的,甚至不惜違背作品的題旨。
  • 古裝韓劇與東方男性審美
    說臉就必須先說韓國男性的審美觀。眾所周知,韓國人愛整潔,男性也不例外。韓劇男主向來以乾淨俊朗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男演員造型更是用「精緻」形容也不過分。就是現實生活中,韓國男性的美容意識也甩出亞洲乃至歐美男性十八條街。事實上,韓國男性的審美情趣,沿襲自高麗以來的男性審美傳統。
  • 琅琊榜:為什麼死亡才是梅長蘇最好的結局?
    《琅琊榜》大結局,被大結局哭瞎:從此琅琊榜上再無名,世上再無梅長蘇。雖然大結局高度還原原著,但求蘇哥哥回來的聲音也佔據微博的半壁江山。那,為什麼最後梅長蘇必須是死的結局呢?——梅長蘇必須是林殊經歷過火寒之毒、削骨扒皮地獄般的歷練後,十三年後林殊換臉成為梅長蘇再回金陵。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美術研究|美術學|傳統舞蹈審美回歸的現代性體驗!
    [5]毫無疑問,《絲路花雨》的素材是「傳統」的,但其表現形式則是「現代」的,它不僅「復活」了歷史中的「敦煌舞」,而且還是傳統道德與藝術審美在新時期的「復活」—— 「文革」時期,傳統舞蹈被視為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四舊」而遭到貶斥,「文革」結束後,20世紀50年代的傳統經典作品如《荷花舞》《飛天》以及民族舞劇《小刀會》中的《弓舞》和《魚美人》中的《珊瑚舞》得以重新排練演出,使這些富有民族審美價值的作品再度出現於觀眾的眼前
  • 藝術審美的意義
    究竟美學的發展和審美的角度的多樣化帶給我們的作用究竟體現在哪,現在我們就用藝術的審美這個方面來談談審美對個人發展的意義。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過:「美不僅在物,美是在心與物的關係上,它是借物的形式來表現情趣」。事實的證明的確像朱光潛所描述的那樣。??審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對藝術、文學和風格的鑑賞。
  • 琅琊榜:譽王被囚天牢,他的一句話,卻讓梅長蘇「怒髮衝冠」
    琅琊榜:譽王被囚天牢,他的一句話,卻讓梅長蘇」怒髮衝冠「梅長蘇回到金陵後,利用太子與譽王之間的權力爭鬥,讓兩個人互相消耗,靖王坐守漁翁之利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他們為西方帶來翻譯古典語言的技能,但復活這個卻會有兩個後果
    馬可·波羅的書描寫了他13世紀在中國的旅行,這本書使歐洲人相信遠東有大量的黃金,有大量的珍貴香料和絲綢。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向西班牙皇室呈遞了一個計劃,通過向西航行到達這一富裕地區。同一年,基督教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徵服也證實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