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紅柿風味的改變終究是原因是由於流通環境(遠距離運輸)西紅柿品種,生產流程的改變最終改變了西紅柿的味道。1.西紅柿品種的改變,使得很多風味基因的缺失。
2.化學製劑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機質不斷降低,催熟提前採摘,也讓西紅柿不能形成很多風味物質。
西紅柿味道的是與非西紅柿的味道或許就是一個時代記憶的縮影,西紅柿酸中帶甜,甜中帶酸,是很多人記憶中夏天最完美的解渴佳物,拿著一個著色不均帶點黃的大西紅柿,張大嘴巴一口下去,爆汁,軟軟沙沙的的果肉,入口即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西紅柿變了,每一個都是圓圓的紅通通,卻只剩下一個形狀,沒有果肉,空心,沒有汁水,或許略帶一點酸味,甚至你還能看到綠色的種子。炒個西紅柿雞蛋或許還得往鍋裡加一瓢水,西紅柿的味道到底去哪兒呢?我們必須了解西紅柿,或者這個農業在這個全球村的時代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綠色革命"綠色革命"一詞,最初只是指一種農業技術推廣,化學製劑尤其是在化學農藥與肥料推動。20世紀60年代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將高產穀物品種和農業技術(農藥,化肥)推廣到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促使其糧食增產的一項技術改革活動。但它導致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
不僅僅穀物,所有的作物在這股浪潮之中都改變了原來的面貌,農業生產的種子在化學製劑,機械化的推動下,種子培育不斷的像更高的產量方向培育,而且為了解決流通激素讓作物的生產周期改變,或者其他性狀改變以適應(比如西紅柿中的硬果),從而解決流通問題。而這些或許往往對於消費者而言卻是不能夠了解的。你吃的西紅柿根本就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西紅柿的種了。
西紅柿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1.品種的變化
無論市場的西紅柿有多少叫法,對於生產,只分為硬果型西紅柿和軟果型西紅柿。兩者各有各的優勢,硬果型番茄耐儲運,可以切片,如很多快餐使用的西紅柿切片。軟果型,多汁,味道好,不耐運輸。軟果由於流通不耐儲運造成的整個生產環節以及種子『改良』往往更願意選擇硬果型西紅柿。到了最後消費者能夠接觸的往往也只能是硬果型西紅柿。而在以前商品的流通的空間區域範圍比現在是小之又小。所以軟果型西紅柿多汁,味道好的優勢就成為品種人工(生產者)選擇強勢性狀。
2.化學品的應用
工具本身並無對錯,但是由於工具的改變造成的生產流程,生產習慣的改變卻對於農產品品質發生了改變。催熟劑對於西紅柿風味品質影響,本質上無論是硬果型還是軟果型西紅柿,只要是整個過程能夠自然生長,其風味品質都還是不錯的。但是為了追求產量、全年供應等訴求激素在此就派上了用場。相較於自然成熟的番茄,使用催熟技術的西紅柿無論是前期保花包果還是後期催熟均會在整個過程出現發育的缺失,催熟果實與自然熟西紅柿相比維生素C、番茄紅素等含量會有明顯的下降。這兩種物質都是在番茄成熟後期迅速積累起來的。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結構的改變,有機物在不斷的下降,也成為農產品(風味)質量受到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所黃三文研究員和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哈裡·克利(Harry Klee)教授組成了20人的聯合研究團隊,歷時4年多的協同攻關,終於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該研究團隊組織了一個170人的「品嘗小組」,對100多種番茄進行了多次嚴格的品嘗實驗,並利用數據模型分析確定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主要風味物質,這些物質包括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29種揮發性物質,揭示了番茄風味的物質基礎。
該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之所以「西紅柿沒有以前的味道了」,是由於在現代育種過程中過於注重產量、外觀等商品品質,導致了控制風味品質的部分基因位點丟失,造成13種風味物質含量在現代番茄品種中顯著降低,最終使得番茄口感下降。
運輸和銷售等中間環節對西紅柿品種的選擇變成西紅柿產業鏈決定西紅柿品種的決定因素,而不是消費者本身。軟果型西紅柿運輸比較困難,因為軟,所以碰撞容易破;而硬果型西紅柿,水分含量少,比較瓷實,適合遠距離運輸。而且隨著催熟技術的應用,西紅柿更是可以在還未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採摘,運輸,上市。但是,這樣的成熟過程會影響澱粉向糖的轉化。西紅柿果實中的糖有約80%來自於葉子,這是在後期才轉移到果實中的,提前採摘會影響到糖的形成,所以味道也會受影響。
另外,化肥的使用也會影響西紅柿的口感。鉀是影響西紅柿口感的重要化學元素,但是在中國,氮肥的使用率遠遠高於鉀肥,因為氮肥的見效更快。
對於西紅柿風味的改變終究是原因是由於流通環境(遠距離運輸)西紅柿品種,生產流程的改變最終改變了西紅柿的味道。1.西紅柿品種的改變,使得很多風味基因的缺失。
2.化學製劑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機質不斷降低,催熟提前採摘,也讓西紅柿不能形成很多風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