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很多南方小夥伴到北方旅遊會出現水土不服、飲食不適應等現象。但很有趣的是,一些習俗卻在不同地方有著近似的做法,比如長期在廈門居住的鴨鴨上次去台州旅遊的時候,就吃到了類似廈門薄餅的台州餃餅筒。
我們先來看看台州的餃餅筒,在台州各地,有著不同的名稱,樂清人管它叫薄餅,椒江人和路橋人叫麥油煎,臨海人稱它為麥油脂,天台人叫它餃餅筒或食餅筒,三門人則把它叫做麥焦,紹興新昌人把它叫粘餅。以麵粉糊烙製成餅皮,內裹有炒米麵,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片,還有金針、木耳、粉絲、筍絲、菜梗,雞蛋,韭菜絲、鹹菜等的薄餅。具有麵皮薄韌、作料鮮香的特點。
它的餅皮一般不會很薄,有一定的厚度,然後包的餡料也很獨特,可以說是葷素主食都有,連粉絲都可以包進去。
餐廳裡多為包好的,但少數餐廳也會特意安排體驗環節,每種食材是單獨擺放的,你可以跟著老師的做法來放,也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食材放。
最後將它捲起來成一卷,一般建議還要再到電餅鐺裡烙一下。
這樣做出來的餃餅筒外表酥脆,裡面餡料滿滿,趁著熱氣一口咬下,豐富的口感讓人有滿滿的幸福感。而它的來歷也有故事,餃餅筒相傳為濟公所創。濟公在國清寺為僧,見每餐剩下很多菜餚,就把這些菜餚裹在糊拉拖裡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眾歡迎,而被提拔為衣缽僧。此後每逢歲時佳節,鄉民往往把「餃餅筒」當作祭品。尤其在清明節、七月半、大年夜的時候,更是不可缺少。
再來說說閩南的薄餅。在閩南,如果說有一道在街頭小巷,在尋常人家都能吃到的「大菜」,那一定是薄餅。當然,你在的地方可能叫它春卷或者潤餅,有人覺得阿嬤做的最好吃,有人懷念媽媽做的味道,一口麵皮裡的香軟餡料,總是塞得滿滿的,就快抓不住。
薄餅最講究的就是餅皮,薄而有彈性,不容易破,好的餅皮攤子常年排隊,泉州西街的亞佛潤餅皮還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而相比於台州餃餅筒,廈門薄餅的餡料是事先炒好的。餡料的炒制也是一項技術活,首先各種菜要切得粗細剛好,太粗影響口感,太細容易燉爛掉。配菜原料很多,有一樣不可或缺———海蠣,清明前後海蠣是最肥美不腥的。
一般餡料除了海蠣外,以包菜,胡蘿蔔,豬五花肉,蝦仁,豌豆苗,豆乾,青蒜,冬筍為食材,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將各種餡料放入鍋中先大火炒熟,然後蓋上鍋蓋小火燜到熟爛,大概1個小時。(注意不要燒乾,中間可加適量骨湯)
然後再包的時候也有講究,一般會加上一層甜辣醬,一抹香甜的貢糖和酥脆的滸苔和肉鬆也是一定不能少的。最後放入炒好的餡料,一包一裹,就成了。
薄餅一定熱乎乎的現卷現吃最有味,薄皮遇到唇齒,充盈的餡料就迸進嘴裡。而關於薄餅也有個來歷說法,據說是廈門人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麵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台州和廈門相隔700公裡,濟公發明的食餅筒和薄餅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清明時節當地必吃,現在也是遊客必體驗的特色小吃!大家吃過這兩種美食麼?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