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朋友在網上發布了一道試題,一個小學生的數學題,應該是小學三年級的,求周長的計算題。由於家長看到題目後,感覺很簡單,於是就認為孩子一定是老師上網課的時候偷懶了,孩子沒有好好聽課。
於是,這位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把自己的孩子批評了一頓。可是事後自己再仔細看這道題目的時候,搞了半天也沒有算出來,這下這位家長又開始責怪學校了,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適合這種題。最後只得上網求助。
這道題我也看了,因為孩子就上三年級,這段時間老師一直在直播上網課,講周長和面積計算的問題,一開始孩子都能聽得懂,因為很多題目比較直白,也很簡單。比如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長加寬乘以2,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邊長乘以4等。
後來,我發現老師講的題目難度開始加大,比如關於菜園圍柵欄,或者羊圈圍柵欄之類的題目,由於邊長少了一部分,計算周長怎麼辦?再比如一些不規則圖形的出現,有的可能是5個邊,甚至是7個邊等。
要是孩子在學校上課,聽得應該會比較認真,因為老師就在前面,如果不好好聽老師就會發現,但是現在由於在家上網課,很多小孩子的習慣性本身就很差,再加上沒有大人在旁邊陪著,監督著,一旦遇到這種難度稍大的問題,學生就會選擇逃避。
李老師也看了這個家長發的題,確實不簡單,因為這不是簡單套用公式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以及切割、補齊等方面的方法培養。這對於剛開始接觸這些內容的孩子來說確實難了一些。
這就涉及到我想說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學內容到底在難度設計上有必要這麼大嗎?如果小孩子不是把這種數學推理、計算過程當成遊戲去探索,而是畏難後退縮,考不了高分而感到恐懼,那麼還想學數學嗎?還有興趣嗎?
小時候,我最討厭的就是雞兔同籠的題目,告訴你有多少只腿,最後算出多少只雞和兔子,當然,說實話,可能日常生活用不到,但是這的確可以鍛鍊學生思維,從這一點來看,我不反對這種問題的存在。
其實,現階段學校最難把握的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太難了孩子不願意學,沒有興趣,對數學可能恐懼,太簡單了也不好,孩子沒有挑戰力。所以,這很考驗設計者。當然,如果可以從教育心理角度,從孩子認知規律角度科學設計,那麼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喜歡這樣的數學。
還沒開學,網課還得繼續,建議家長朋友們多點耐心,很多問題和孩子一起探討,千萬不要在幼小的年齡段就讓孩子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陪伴是最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