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叫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護。我念往昔」,往昔時啊有一個佛,他的名號叫須波日。在須波日佛這一劫裡邊,「時有一人。行值曠野。」有一個人啊走在曠野裡邊,「饑渴困苦」,困苦難當啊,又飢又渴,身心交瘁,「遂即睡眠。」睡著了。
「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做夢的時候,夢到有豐盛的各種各樣的上妙美食現在面前。
「食之既飽。無復飢虛。」他把這個美味給吃了,美美的吃了一頓,感覺到非常的滿足。「無復飢虛」,也不飢餓,也不虛脫了,也不空虛了,非常滿足。
「從是寤已。還復饑渴。」從這裡邊醒來了,他的肚子還是空空的,還是饑渴難忍。
「是人因此即自思惟。」這個人這個時候就在想了,就思惟這件事啊,說我到底是飽了還是沒飽呢?飽和飢都是不同的感受,你說我飢,為什麼有飽的感受呢?你說我飽了,為什麼還是這樣如是饑渴呢?可見這種感受是空性的,不應該為這種感受所欺騙。那麼從受這樣思惟,再進一步思惟色受想行識都是如是。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啊,「如是諸法。皆空無實。」
「猶夢所見。本自非真。」都在夢裡邊所見,本自非真,它可以對我們產生種種的受用或者知見,但實際上來講,它不是真實的。「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那麼到底是饑渴還是滿足呢?這個饑渴或者是飽腹只是一種感受。人不要安住於這種感受分別相裡面去,應該看到,就像我們講的「有覺覺痛,無痛痛覺」,覺性,這裡邊是有一個感受,能感受到饑渴或者是飽腹,但是饑渴和飽腹是一個相,我們為這種相所染著,我們感到滿足、感到糾結、感到不滿,我們感受到這個饑渴或者這個飽的感受,這是我們的覺性。
這個覺性呢,無痛痛覺,痛,痛不到這個覺性,這個覺性無所謂痛、無所謂不痛,這個覺性無所謂飽、無所謂不飽,覺性是真的。那麼我們應該守著那個真的,不要被這個種種非真的東西所誤導、所誤解。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把這個受,——這裡邊饑渴、上妙美食,飽和饑渴就是一種感受,——不受感受的欺騙,就是無生這個感受,色受想行識都一樣。從這個受來講,飢或者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受用。
這個受用不是本質,我們被這個受用所騙,你看睡了個覺做了個夢飽了,醒了又不飽,到底是飽了還是沒飽呢?但是你沒飽吧你有飽的感受、飽的感覺,關鍵是你心所顯、心所造。守住你那個真的地方,然後你不生種種感受,種種感受當中都能生一個安定的心,不生不安的心,安住法性,安住無生無滅的法性,如如不動,所謂無生法忍,生而無生。這個時候如是生忍,然後不再被色受想行識種種這些表相所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菩提,見到實相的本質。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跟佛在一起
般舟三昧念佛自然能持戒和得到宿命通,但不鼓勵去了解宿命通
般舟三昧精進念佛能降伏我慢,充滿無上恭敬,正念正行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心不亂念到底,是為正念,是為正行
般舟念佛功德殊勝,一日一夜相續念佛就會清淨莊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