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實相,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2020-12-22 般舟念佛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叫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護。我念往昔」,往昔時啊有一個佛,他的名號叫須波日。在須波日佛這一劫裡邊,「時有一人。行值曠野。」有一個人啊走在曠野裡邊,「饑渴困苦」,困苦難當啊,又飢又渴,身心交瘁,「遂即睡眠。」睡著了。

「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做夢的時候,夢到有豐盛的各種各樣的上妙美食現在面前。

「食之既飽。無復飢虛。」他把這個美味給吃了,美美的吃了一頓,感覺到非常的滿足。「無復飢虛」,也不飢餓,也不虛脫了,也不空虛了,非常滿足。

「從是寤已。還復饑渴。」從這裡邊醒來了,他的肚子還是空空的,還是饑渴難忍。

「是人因此即自思惟。」這個人這個時候就在想了,就思惟這件事啊,說我到底是飽了還是沒飽呢?飽和飢都是不同的感受,你說我飢,為什麼有飽的感受呢?你說我飽了,為什麼還是這樣如是饑渴呢?可見這種感受是空性的,不應該為這種感受所欺騙。那麼從受這樣思惟,再進一步思惟色受想行識都是如是。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啊,「如是諸法。皆空無實。」

「猶夢所見。本自非真。」都在夢裡邊所見,本自非真,它可以對我們產生種種的受用或者知見,但實際上來講,它不是真實的。「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那麼到底是饑渴還是滿足呢?這個饑渴或者是飽腹只是一種感受。人不要安住於這種感受分別相裡面去,應該看到,就像我們講的「有覺覺痛,無痛痛覺」,覺性,這裡邊是有一個感受,能感受到饑渴或者是飽腹,但是饑渴和飽腹是一個相,我們為這種相所染著,我們感到滿足、感到糾結、感到不滿,我們感受到這個饑渴或者這個飽的感受,這是我們的覺性。

這個覺性呢,無痛痛覺,痛,痛不到這個覺性,這個覺性無所謂痛、無所謂不痛,這個覺性無所謂飽、無所謂不飽,覺性是真的。那麼我們應該守著那個真的,不要被這個種種非真的東西所誤導、所誤解。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把這個受,——這裡邊饑渴、上妙美食,飽和饑渴就是一種感受,——不受感受的欺騙,就是無生這個感受,色受想行識都一樣。從這個受來講,飢或者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受用。

這個受用不是本質,我們被這個受用所騙,你看睡了個覺做了個夢飽了,醒了又不飽,到底是飽了還是沒飽呢?但是你沒飽吧你有飽的感受、飽的感覺,關鍵是你心所顯、心所造。守住你那個真的地方,然後你不生種種感受,種種感受當中都能生一個安定的心,不生不安的心,安住法性,安住無生無滅的法性,如如不動,所謂無生法忍,生而無生。這個時候如是生忍,然後不再被色受想行識種種這些表相所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菩提,見到實相的本質。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跟佛在一起

般舟三昧念佛自然能持戒和得到宿命通,但不鼓勵去了解宿命通

般舟三昧精進念佛能降伏我慢,充滿無上恭敬,正念正行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心不亂念到底,是為正念,是為正行

般舟念佛功德殊勝,一日一夜相續念佛就會清淨莊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虛實結合,楊曦《諸相非相》,高級~
    「諸相非相」出自《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我對文字淺薄地理解,即眼前之一切所見諸相,皆非萬物本相,「顯」非相,「隱」亦非相,萬物不變之相方為本相,若得不變之相,方為即見如來。何為「相」?佛語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簡單地理解,就是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摸到的萬物之態,皆為虛相,都不是萬物本源。那麼何為諸相?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假如被「我相」及「所有相」所執,不曾動搖,又怎麼可能改變生命、超越自我,見到「諸相非相」呢?就像帶著滿身的枷鎖,卻以為從這裡到那裡即可解脫,那樣可能達到所想的期望嗎?想要超越自我,首先必須放棄我執,砸碎束縛我們的枷鎖,唯有這樣,才能談得上解脫、超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教外別傳——諸法實相
    當然是「不立文字」——和任何語言文字無關的諸法實相——萬事萬物的實際、真相或說本來面目。 這個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心體(心性),但不僅僅是它。教外別傳,傳的是一切事物的實相。實相即是萬物的共性,在共性裡不存在個體。因此實相,非心非物,但也即心即物。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法印是判斷佛法真假的標準,主要有三個內容:法印一:諸行無常,世間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固定不變得,而是一直在運動和變化。法印二:諸法無我,世間本沒有自我的存在,眾生的身心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法印三:涅樂寂靜,涅樂是遠離一切妄想、不能用言語解釋的狀態,是本自寂靜的。
  • 《楞伽經》對讀析義14:大慧三問(真/俗,法/喻,權/實)
    第二門藏識境界門2.3藏識境界門大慧三問(真/俗,法/喻,權/實)●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青赤諸色相,眾生發諸識「青赤諸色相」是外境,「眾生發諸識」是心識,「如浪種種法」是心識緣外境而產生的種種名相、概念、認識。大慧的疑問即在於:認識一定是對境界的認識,則外境應當是實有,否則無法生起心識,既然外境實有,由此而生起的認識也應當是實有,如此,則心境皆成為實有。然而,上節佛已經說「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則是心境俱遣、心境皆空。那麼究竟是心境皆有,還是心境皆空?
  • 真自了漢
    學法的重點在於認識和了達實相。什麼是實相?無自無他,無我無人,無了所了,眾生菩薩,皆為幻化。通達此者,是修行第一要務;深明此義,是學法永遠關鍵。經雲,無生於化,其化大焉。無生無化,不可思議。        又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起度生之心,恰是妄想,是眾生相,自尚不覺,顛倒迷惑,能覺他者,無有是處。若論度生,了生無生,了化非化,是名如來度生,實無如來眾生及其度化也。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經典中除了以實性、實際、一如、真性等來詮釋法身實相的真實不變之外,更常以否定的字眼來形容法身實相的不可思量,例如: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彊、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來、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不可稱、不可量、過諸數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無作、無境;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已有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以人為鏡,人皆吾師。解經最大的樂趣,是可以在評論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取長補短邊學邊悟,比如言語還不夠溫和,比如心底還有波瀾起伏,比如用詞還不夠通俗,比如說話還略帶偏頗……這點點滴滴,都是熱心腸的朋友給予樵夫的正能量,有待慢慢修補。
  • 實相就是非相,金剛經第十四品如是說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下邊佛陀做了總結:「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前面的經文說「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裡做了總結:「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我們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看下一句經文:「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 《金剛經》裡隱藏的智慧實相:色與空,無與有,以及無所住心
    所謂無所住心就是求佛境界行佛道之法門,這是《金剛經》之實相之一。菩薩能自行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尤重無色、相、法之執著,一旦於色、相、法而生差別便不能得布施、忍辱、持戒之實相功德,也就是說不能真正得到這三個波羅蜜的修行功德和境界或品位,故佛咐囑諸菩薩特別要注意行六波羅蜜時不能執著於色、相、法,如果能夠不執著於色、相、法而行六波羅蜜,其福德無量無邊。
  • 佛教: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24、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2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26、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2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28、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29、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30、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辨法法性論》云:共現外所取,實即能取識,以離其內識,外境義非有。眾生共同所見的外境,實際上即是能取相的心識,因為它不離內心而有獨立的實體。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將心所法和心識所對的境皆攝於心王,不許心、色有其離心王而實有的自體。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句偈,真明白了,一定會得到大利益
    禪宗有一句話: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否定一切的執著,你真悟道了,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假象。佛在經中也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只有真正明了了實相無相,也就會讀懂四句偈了,金剛經中最被人們提及的四句偈有以下四句,真讀懂了,差不多就會悟道了。
  •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如來作為佛諸名號之一,是達到覺悟成佛的根據。《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是一種不可思議、不可相解的稱謂,言語道斷難以說清,唯有用自心去感悟。釋迦牟尼在悟道成佛時,發出的這一聲嘆息裡,強調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若不妄想執著,就有可能證得 。他在《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心理學秘籍:實相論,衝破無明,恢復本來的純淨心體
    原來沒有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實相,帶有任何法相去開啟它,也都是虛妄的,包括佛經相,還有正如此刻我所寫的文字,你只需理解其中的意思,重要的是心行。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注意了,一切菩薩一切聖賢,都是不能執取任何相與說法來闡述沒有的東西,無為雖是無上正覺清淨心,本來就不可說,雖然它也不可說,但也是差異的,能識得法相非法相,即能見到本來清淨的面目。為何這樣說呢?金剛經中須菩提云:「若復有人得聞此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名言與勝義各自所量及能量截然不同。勝義諦一定要按照中觀來安立,而安立名言非唯識宗莫屬。虛妄的現相是遍計所執,完全是無而現故亂。只不過唯識宗把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承許是實有的。如果沒有通過二轉的般若智慧來抉擇到萬法(不論是外境或心識)皆空,就成了應成派所遮破。當然,唯識宗也非常不可思議,承許在二取顯現的同時,本來就是二取空的圓成實。
  • 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解讀: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有一時,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大眾一起,還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以及無量的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著佛陀而住。那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自證微妙之法,也就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