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迎接挑戰|林建華校長2018新年致辭
編者按
2017年12月31日晚,北京大學2018年新年聯歡晚會在北大百周年講堂舉行,北大校長林建華以《迎接挑戰》為題發表了新年致辭。藉以此文,向全球師生、校友、關心關注北大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問候!以下為致辭全文。
迎接挑戰
在北京大學2018年新年晚會上的致辭
林建華
2017年12月31日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大家好!
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我謹代表北京大學,向全校師生、醫務工作者、幹部職工、廣大校友,向關心和支持北京大學的各界社會朋友,致以新年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願!
2017年是很特別的一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國家啟動「雙一流」建設、北大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中央巡視組完成對北大的巡視、綜合改革工作全面推進。這一年,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心,迎接挑戰,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偉大徵程中,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北京大學41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如果讓我給北大的2017選一個詞的話,我會選擇「挑戰」。
這一年,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學校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深化綜合改革,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人事制度、學科調整與學術體系建設、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北大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造後的二體報告廳
這一年,我們始終強調「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使命」。強調只有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紮根中國大地、融入中國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為了進一步凝聚力量,我們強調要分清學校的核心使命和外延任務,提出「學者就是大學」、「學術成就未來」、「校園也是教育」等理念,要求大家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集中在學校的核心使命上。大學是探求真理和教書育人的高雅學術殿堂,我們要使北大「平靜如水」,讓教師靜心學問,學生安心學業。大學也是激發新思想、創造新知識和培育引領未來的人的學術殿堂,我們也要使北大「激情似火」,點燃師生的創造熱情,讓他們在創造中鍛鍊成長。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北大獲評A+的學科
這一年,學校在各個方面成就卓著。學生原創歌曲《魚米》,登頂卓奧友峰,CUBA男籃總冠軍,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金牌,圓滿完成「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志願服務工作,湧現出了宋璽、侯逸凡、李雨晗、司龍龍、陳更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我們的教師在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南海試採可燃冰、DNA測序新方法、千兆赫碳納米管集成電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優秀學術研究成果,共獲得了8項國家科學技術獎,2項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7項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丁石孫等四位老師入選當代教育名家,喬傑等三位老師當選院士,謝曉亮等三位老師當選外籍院士。青年數學家許晨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屠呦呦校友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宣告成功,北大盧海龍教授任首席科學家
這些老師和同學是北大數萬師生員工的傑出代表,我們要感謝和祝賀他們。我們還應該感謝的是那些在各自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獻,為我們的共同理想不懈努力的人們。無論是學術探索,還是個人成長,成功和收穫都是暫時的,而過程則是永恆的。那些不斷挑戰自己的創造極限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2017年就要過去,2018年將是更加特別的一年。「985工程」實施20年,改革開放40年,北京大學建校120年。新時代、新起點、新使命,我們將面臨新的挑戰。
10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首屆碩士畢業生回信
黨的十九大提出,在2035年實現國家現代化。屆時,北大將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這要求我們實現從學習到超越,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這不僅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我們不能沉湎在過去,沉湎於「老子天下第一」的幻想之中。我們將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永遠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僅僅靠著舊地圖,可能永遠也找不到新大陸。我們應當登高望遠,看清楚未來發展的方向,看清楚國家、社會、教師和學生的長遠需求,不斷探索、不斷革新,勇往直前,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才能實現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任務。
偉大的大學與平庸的大學有兩個區別,一個是能否聚集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另一個是能否使他們的創造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我們進行綜合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建設美麗校園等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要使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潛力充分迸發出來。這就是我們所有黨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今年的新年鐘聲不同以往,它標誌著北京大學跨進一個新的甲子,這將是北大發展的新起點。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挑戰,把北京大學建設的更加美好!
再次向全校師生員工,向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北大人,向關心和支持北大的朋友們,送上誠摯的問候。祝大家新年快樂!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