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為世界經濟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亞當斯密出生在瑪格麗特道格拉斯在柯科迪,蘇格蘭。但是有人認為亞當斯密是在他父親去世前出生的,也就是在1720年他父親去世前六個月史密斯出生的,還有人認為亞當斯密的出生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出生的,所以關於亞當斯密確切出生日期不明,但是在亞當斯密他的洗禮錄上明確記錄著是於1723年6月16日在柯科迪出生。
斯密於1723年出生於蘇格蘭菲弗郡的克科迪,其地號稱有1,500居民,當斯密出生的時代,有些城鎮的居民還用釘為貨幣。在斯密童年時期,當他四歲時,有次在前往外祖父家的途中,被路過的一群吉普賽人拐走,一時去向不明;事情發生後不久,一個紳士看到有人在尋找孩子,於是告訴他們在前方有個吉普賽女人抱著一個哭鬧不休的孩子,經他叔父的努力,對這幫吉普賽人進行追捕,那個吉普賽女人看到有人追趕就把亞當斯密丟下逃走,於是孩子平安回到母親身邊。這件事是由當時的蘇格蘭記者和傳記作家史密斯·約翰·李博所記錄並發表的,這位為他寫傳記的人曾說,「我擔心他將來會變成個窮苦的吉普賽人」,所以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
1730年也就是斯密7歲時候在家鄉蘇格蘭一所學校上小學,這是斯密接受啟蒙教育的開始,這座小學名字是「寇克卡迪(Kirkcaldy)學校」是一所市立的學校,「這所學校在相當有名望的戴維·米勒的領導下,造就了一批卓越人才。幼年的斯密在學校中以對書籍的熱愛和超人的記憶而引人注目。斯密在卡柯爾迪度過了中小學生活。工場手工業和外貿相當發達的卡柯爾迪,使斯密對蘇格蘭社會有了一個朦朧的認識。」(《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1737年14歲斯密從這所學校畢業,轉入到他中學時代的生活。
斯密在中學時代的資料我搜集到的比較少,從時間上看他是在1737年上的中學,那時候他是14歲,他所讀的學校叫做「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是他家鄉一所中學,在中學時代,他遇到一位讓他非常親近的導師,就是弗朗西斯·哈奇森老師,「哈奇森以淵博學識與高尚人格給斯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斯密對他稱呼為「永恆的哈奇森」,在哈奇森老師指導下斯密研讀了道德哲學,「他在該校的3年中,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他當時最喜歡的是數學和自然哲學,然而,這卻不是他在其中顯示才華的科學。」(《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
與此同時,斯密在這個時期發展出他對自由、理性和言論自由的熱情追求。可以看出,在斯密14-17歲這個時期,斯密是一個富有理想、夢幻和追求活潑的熱烈的血氣方剛的青年,也是使他感到非常幸福的生活時期。 1740年,「斯密作為斯內爾獎學金的獲得者被推薦到牛津大學深造。在那裡,他致力於鑽研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古典著作,認真研究了《人性論》等當代和古代偉大思想家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古典哲學與當代哲學的基礎。」(《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他17歲時就到牛津大學去求學(那時他是騎馬去的)在那裡呆了6年。但是牛津到後來才成為一個高等學府,當時還不是個學習集中的所在,大多數教授久已公然放棄了教學工作。
斯密曾在1940~1946年間在牛津大學求學,但是在牛津的畢業生名冊上並沒有他的名字。在福斯特先生所著的《牛津畢業生》一書中僅記載亞當斯密在牛津生活的瑣事,卻沒有提到他畢業的事情;然而,從羅傑斯教授對巴利澳爾學院食堂帳簿所做的調查充分證明,亞當斯密確實獲得的牛津大學的學士學位,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名字並未出現在正式的畢業生名冊中。
亞當斯密的文學觀不太合當時人的口味,因為他崇尚古典派,貶抑浪漫派。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雖然情節動人心弦,但並不能稱為優秀戲劇。而亞當斯密曾夢想過有朝一日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因為亞當斯密厭惡「無韻詩」,他認為從文學作品的美感來看,同時要克服的困難是由成比例原則出發,所以他非常喜愛「押韻詩」;因為創作的過程有種挑戰的精神存在,而且「押韻詩」沒有確實內容,但是亞當斯密一生都沒有創作過任何一首「押韻詩」,他曾說如果作「無韻詩」的話他可以出口成章。就這一段話來看,亞當斯密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詩人,因為他終其一生沒有實際創作過自己欣賞的「押韻詩」,而「無韻詩」他又不屑寫,所以有此結論。
一個外地旅行者於1788年看到在那裡舉行的一次公開辯論時,感到非常詫異。所有4個參與者,在規定時間內都默無一言,都在閱讀當時流行的小說。由於那時的風氣是,進行講授只是例外而不是常規,因此斯密在學習過程中大都是無所師承的,自己認為讀什麼書適當就讀什麼。
亞當·斯密離開牛津大學的原因,斯密認為,格拉斯哥大學遠優於牛津大學,根據自己的體驗,他感到牛津大學是智力窒息。在《國富論》第二章國家財富,斯密寫道:這所大學大部分教授們,為了傳授他們認為正確的道義,甚至完全放棄了教學的原則。有一次他幾乎被學校開除,原因是在他房間裡發現了一本大衛·休漠的《人性論》,認為休謨即使可能成為一位哲學家,讀他的書也是不相宜的。斯密經常抱怨說,牛津大學官員的朋友一旦發現他讀一份戴維·休謨《論人性》,他們隨後沒收了他的書和並對他進行嚴厲處罰。然而,斯密利用這次機會,便去了牛津大學圖書館在那裡尋找自己喜歡看的書籍,斯密並沒有認真去學習自己的專業,所以說斯密在牛津大學不是一個幸福的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夕,斯密的精神狀態臨近崩潰。
根據威廉·羅伯特·斯科特說:「斯密在牛津讀書時期幾乎沒有什麼是有助於他的。」斯密也在後來講到:「在牛津的時期對他後來的畢生事業沒有多少影響」。所以他在1746年離開了牛津大學。
斯密從小是個瘦弱的孩子;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一生未改。雖然從早年起,甚至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會不時發生神不守舍狀態,斯密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幹擾;有時也因此發生蠢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籤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籤名者的名字。還有一次,在某個晚宴上,亞當斯密突然開始對當時一位有威望的政治家在公開場合的行為提出強烈的譴責,但接著他發現隔桌有那位政治家的近親,便頓時住口不說,馬上陷入沉思,而嘴裡嘟噥著:「畜生,畜生,都是真的。」這件事顯示亞當斯密會坦率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又儘量避免做出對人無理的事。另外一次斯密在達爾基思用晚餐時,德契斯特勳爵的兩個兒子也在場。話題集中在德契斯特勳爵的領地和他的工作上,這時亞當斯密終於插嘴說:「對不起,德契斯特勳爵到底是哪一位?我好像沒有聽說過他。」這事件表示亞當斯密仍有平常人有的缺點,他不是個聖人。
亞當·斯密(1723~1790)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管理學的理論奠基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公認的經濟學祖師,但他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卻十分微妙。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國富論》在經濟學領域的影響極為深遠。同時,他在倫理學方面的建樹也十分出名,他的《道德情操論》至今依然是經典之作。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斯密對管理學的貢獻。在管理學領域,人們總是把斯密看做經濟學家,在推崇他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又把他置於管理學之外。所謂地位微妙,是指管理學家們都客客氣氣地尊奉斯密為大師先哲,但又不把他看做管理學的圈內人士。厄威克的名著《管理備要七十位先驅者生活和工作的歷史記載》,收錄了從工業革命到古典管理學時期的眾多人物,應有盡有,連製造蒸汽機的小瓦特和博爾頓也有一席之地,惟獨沒有亞當?斯密。因而,如何認識斯密與管理學的關係,至今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723年6月5日,亞當斯密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鎮柯卡爾迪(Kirkcaldy)。幼年的斯密聰明好學,14歲就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ofGlasgow),主修拉丁語、希臘語、數學以及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學習期間,著名哲學教授弗蘭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義精神給予斯密很大啟發,斯密對這位老師的教導一直念念不忘。1740年,斯密獲得了獎學金,進入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學習,1746年畢業後回到故鄉柯卡爾迪。1748年,斯密開始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主講英國文學,幾年後又開始講授經濟學課程。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講邏輯學和道德哲學。在格拉斯哥大學任職期間,斯密公開發表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學觀點。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出版,這部著作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使他躋身於英國一流學者之列。1764年,斯密受布克萊(Buccleuch)公爵之邀,離開格拉斯哥大學,到歐洲大陸旅行。旅行的經歷以及在旅行過程中同許多著名大陸學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經濟理論走向成熟,尤其是重農主義的經濟學家魁奈對他影響很大。三年後,斯密回到倫敦,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斯密回到故鄉柯卡爾迪,開始潛心撰寫經濟學著作。1776年,這部寫作歷時六年,修改三年的經濟學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終於完成。它的發表,標誌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在寫作《國富論》的過程中,斯密積勞成疾。自1784年開始,他健康狀況持續惡化。但斯密依然筆耕不輟,繼續寫作兩部關於哲學和經濟學的著作。1787年,斯密應邀去倫敦為英國內閣成員講授經濟學,同年11月,又被推薦擔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1790年7月,這位終身未娶的偉大學者與世長辭。
斯密一生追求完美,在臨終前,他堅持將未完成的十幾部手稿付之一炬,實踐了他認真負責的一貫理念。當然,對後世的讀者來說,這些手稿的焚毀則是一大損失。在他逝世後,後人根據他的學生所記的筆記,1796年整理出版了《正義、警察、歲入和軍備講稿》,其他遺稿也陸續整理出版,包括1793年的《哲學問題論集》,1795年的《天文學史》等等。
斯密一生最密切的朋友是大衛?休謨,休謨在哲學方面的造詣對斯密產生了很大影響。兩人大概於1751年前後結識,此後,兩人除見面外,一直有著頻繁的通信聯繫。當斯密在寫完《國富論》後,擔心自己健康惡化有可能看不到該書的出版,便指定休謨為自己的遺稿管理人。但結果卻是休謨去世在先。而休謨的遺囑中,恰恰指定斯密為遺稿管理人。亞當?斯密的著作,對後世有著重大影響。時至今日,經濟學界依然不斷有「回到斯密」的呼聲。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他的著述中反覆闡明斯密的貢獻。森的福利經濟學,就是建立在斯密的理論基礎上。在經濟學界,斯密幾乎成為被徵引最多的作家。根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英格蘭銀行決定,從2007年起,亞當·斯密的頭像出現在英國20鎊面值的新版鈔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