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話 │ 江蘇常州:四位語言學家奠定漢語拼音基石
常州日報
2020-12-28
作者:劉燕濤
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准《漢語拼音方案》,誕生數千年的漢字終於有了全國統一的讀音標準。漢語拼音在語音文字發展、教育普及、科技進步、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漢語拼音是對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普通話讀音標註,編制這套標註標準的卻是一口吳儂軟語的常州人。《漢語拼音方案》主持制定者周有光出生於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稱的青果巷,直至晚年依然鄉音未改。後人尊稱其為「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卻並不認同。因為,漢語拼音是經過數百年發展和數十套方案的演化才最終形成的。
據江蘇理工學院趙賢德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江南語言學家對中國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影響的研究」顯示,近百年來,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發展經歷了四次重大變革,均由常州人領銜完成。
吳稚暉:主持制定《注音字母》
吳稚暉
吳稚暉,常州武進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家。1913年,吳稚暉主持制定《注音字母》方案,1918年公布,這是民國政府頒布的第一套法定漢字筆畫式注音方案。《注音字母》方案是對傳統文字拼音方式的創新,通過初期字母採定、字母分合、字母順序變化、聲調存廢等措施,有效解決了數千年來中國人對漢字注音的難題,為民國時期國語統一和文化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音字母在大陸一直使用到《漢語拼音方案》頒布為止,中國臺灣的小學生至今仍使用注音字母。該方案是中國文化史上尤其是語言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1963年,吳稚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稱號。
趙元任:主持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趙元任
注音字母推行後,學者們發現,漢字筆畫式的注音字母在推行過程中有諸多不便,尤其不便於對外交流。1925年,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常州武進人),組織語言文字學家研究《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於192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該方案採用世界通用26字母,徹底擺脫了漢字筆畫式注音的束縛。國際化的拼音字母,比起切音字方案和注音字母,拼法更加具有科學靈活性。國語羅馬字拼音大大促進了中國漢字注音拉丁化的進程,是漢字改革史上的一次質變。
趙元任主創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學術上無懈可擊,可由於聲調標註法複雜,沒能在群眾中廣泛推廣,卻為新中國成立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鑑。
瞿秋白:主持制定《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
中共早期領導人、被稱為「常州三傑」之一的瞿秋白,在漢字改革史上也留下了非凡的一筆。漢字改革史上影響最大、旨在替代漢字成為一種書寫漢語的新文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的主要奠基者、制訂者就是瞿秋白。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在《一個革命知識分子的模範》中曾寫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話方案的最早創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開山老祖。單就這一件事,就教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他。」
1931年,「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由瞿秋白《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中國拉丁化字母》修改而成。拉丁化新文字具有易學易記、可以直拼方言等特點,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作為文字推行的拼音文字,也是我國歷史上一語雙文制度的成功實驗。
周有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
周有光
1955年至1957年,周有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並於1958年2月由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批准,標誌著《漢語拼音方案》以法定形式誕生。
在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過程中,周有光等人整合吸收了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拼音和拉丁化新文字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一套《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使用至今60多年,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80年代,電腦技術開始運用,漢字輸入面臨巨大挑戰。周有光先生提出「輸入拼音、出來漢字」的設想,成為後來拼音輸入法的基礎。在新技術革命的時代,漢語拼音再次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使漢語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吳稚暉、趙元任、瞿秋白、周有光,四位常州人接力漢字語言拼音改革,奠定了中國漢語拼音的基石。2018年,澳門理工學院教授、澳門語言文化中心主任周薦先生在《澳門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稱常州為「漢語拼音之鄉」。
◆想念「常中學生」的老「同事」們
薛嘯宙
2020-12-20
那年省常中校慶,校友紛紛回校祝賀。午餐安排在明都大飯店,一屆同學在一個房間。用餐過半,薑桂棣大姐叫上我,領我到57屆同學房間去,代表我們58屆同學向他們敬酒。一進房間,見到陳知義兄,我笑著向薑桂棣大姐介紹:「這是我在省常中的同事陳知義。」姜大姐大為不解,陳知義怎麼會是你的同事?我當然知道姜大姐和陳知義是史紹熙老校長親自點名從江蘇師院畢業生中要來充實省常中師資力量的,他們是正兒八經的省常中同事,而我中學畢業後便離開老家,多年後才調回常州一家工廠,哪會跟知義兄同事呢?我說完話,姜大姐一頭霧水,可知義兄和我卻相視微笑了,趕緊跟大家解釋,原來知義兄和我是省常中黑板報刋物「常中學生」編輯部的「同事」!
「常中學生」黑板報是省常中學生自辦的板式刋物,多方面反映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思想、需求。有一個稿件箱,板報的內容來源主要就是這個箱子。板報以九塊黑板形式掛在辦公樓外牆報架上展示。若干位編輯負責開箱、審稿、討論及綜合處理,最後確定下一期的內容。一個繕寫組管出版,九塊黑板在他們手下用各色粉筆把文稿謄寫成精彩紛呈的讀物。
「常中學生」在同學們心目中就是他們自己的刋物,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困難,甚至困惑,都願意向「常中學生」傾吐,板報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反映同學們的呼聲或心願,所以每一期掛出時,觀者很是踴躍。
「常中學生」是省常中的傳統刋物,在我們之前就有,編輯、繕寫人員全部是我們學生。我是從56屆的凌本立那裡接過這個攤子的,我畢業離校時,又交給了59屆的施維玉。
多年來,我總想念那一幫「常中學生」 的「同事」,當時一起的有:高錫源、陳知義、陸曼麗、周源、施維玉、謝黎明、陸家玉等,我尤其想念繕寫組的負責人劉光,我欽佩他的藝求才能和踏實做事的態度,每一期的刋出受到眾人注目和歡迎,他功不可沒,而我倆在工作中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畢業離校到北京讀書時,劉光和周源各贈我精美日記本並題詞祝福,劉光還將他的一張照片贈給我留念,這張照片連同兩本日記本我一直保存至今,六十多年了。
微信號q8701674
手機號:13915009151
郵箱1125189217@qq.com
省常中校友信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