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絲綢之路」開闢亞歐貿易新航道

2020-12-22 人民網國際

  成功首航北極航道的「天惠輪」正在日本北海道釧路港卸貨。
  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北極航道可大大縮短亞洲與歐洲的航程,成為從亞洲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

  ◎到2030年,北極航道的通航期預計將由目前的4個月左右擴展到半年以上,亞洲和歐洲之間總貿易量的1/4將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輸。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冰上絲綢之路」可以為地區互聯互通帶來更多機遇。

  

  停靠在日本北海道釧路港的中國「天惠輪」,近日舉行了首次成功穿越北極航道的慶祝儀式。這是2018年中遠海運第一艘成功穿越北極航道的船舶。

  北極航道作為「冰上絲綢之路」,成為從亞洲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對促進亞洲與歐洲互聯互通將發揮重要作用。

  為一帶一路添加新元素

  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今年1月,中國政府發布的首份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也指出,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中遠海運集團日本公司總經理譚兵表示,據預測,隨著氣候變化及科技進步,到2030年,北極航道的通航期預計將由目前的4個月左右擴展到半年以上,亞洲和歐洲之間總貿易量的1/4將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輸。「冰上絲綢之路」大大縮短了歐洲與亞洲的航程及貨物的交貨期,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周轉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作用。這將不僅僅改變物流航運業,而且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貿易版圖。

  「冰上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添加了新元素、新動能。2013年,中遠海運「永盛輪」首航北極東北航道,成為第一艘通過北冰洋抵達歐洲的中國商船。為了更好地推進「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北極航道常態化運營,中遠海運建造了「天惠輪」等3艘冰級3.6萬噸重吊船。「天惠輪」全船裝貨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散裝貨艙容量4.2萬多立方米,為中遠海運多用途船之最。

  「冰上絲綢之路」正成為西北歐和遠東之間的海上貿易新幹線。隨著技術裝備日趨先進、貨主需求不斷增多,「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和利用將會越來越具商業價值和吸引力。

  艱辛付出成就「天惠輪」成功首航

  去年12月29日正式入列中遠海運的「天惠輪」是現代化冰級重吊船。雖然設備先進,但是「天惠輪」大部分船員並沒有北極航行經驗。接到航次指令後,「天惠輪」對船員分三輪展開了全方位培訓,還組織了兩次船舶北極航行遇險應急培訓和演練。

  從德國埃姆登港出發的「天惠輪」7月21日抵達挪威北角正式進入北極東北航道航行,到8月3日凌晨結束破冰船引領服務恢復自主航行,晚上駛出白令海峽,半個月的時間裡,「天惠輪」每一名船員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

  7月的北極航道未完全解凍,維利基斯基海峽和德朗海峽幾乎是連成一片的冰塊,其他海域則出現諸多小型冰山。天氣變化莫測,時常出現大霧瀰漫、能見度低到連船頭都看不見的情況,給航行造成極大困難。

  一艘普通船舶只需配一名船長,「天惠輪」上卻配備了兩名船長。船長張玉田和陳碧光每天輪流12個小時堅守駕駛臺指揮航行,遇到大霧、能見度低等情況,兩人都堅守在駕駛臺上。7月26日,「天惠輪」一整天都在冰區航行,兩位船長在駕駛臺上一直堅守了20多個小時。其他3名駕駛員認真值守;5名水手24小時輪流操舵;冰區航行需要船頭瞭望時,水手長孫海濤和船員江繼洪不論白天黑夜,只要一聲令下,立即冒著嚴寒奔赴崗位,在船頭一待就是6個小時……

  「天惠輪」的設計航速是每小時14海裡,但在北極航道每小時只能航行4海裡。「天惠輪」距離破冰船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如果太遠,剛剛破完的冰又重新合上,如果太近,則有撞船危險。航行中,出現了多次因為霧氣太重致使「天惠輪」無法與破冰船保持合適距離的情況,「天惠輪」不得不聯繫破冰船讓其返回重新破冰。

  作為亞洲經過北極航道距離歐洲最近的地區,日本北海道對「冰上絲綢之路」期待滿滿。釧路市市長蝦名大也希望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釧路港能吸引更多中國船舶掛靠,共享發展機遇。

  譚兵認為,「一帶一路」為釧路港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對釧路港來說,向北,通過「冰上絲綢之路」與歐洲相連;向西,經過中國,以海鐵聯運的方式,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歐洲相通;向南,與中國華南和東南亞交匯,並由此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印度洋、非洲、紅海、地中海、西北歐聯通。

  在日中國企業協會會長王家馴表示,「冰上絲綢之路」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給釧路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本報東京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08日 22 版)

(責編:王仁宏、曹昆)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加速了亞馬爾半島天然氣的開發,並開闢「冰上絲綢之路」
    全球變暖開闢冰上絲綢之路雖然目前人類對於全球變暖的最終影響並沒有十分確切的研究,但是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分別是兩極和山嶽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性天氣現象多發、北極海拔覆蓋情況對比由於全球變暖,使得北冰洋的海冰不斷融化,總體而言北冰洋海冰的覆蓋面積逐步縮小,在20年前,北冰洋海域是不存在某一時間所有航線上是沒有冰的,而如今隨著海冰面積的縮小,每年的7月20日至10月20日左右的三個月時間內,是基本沒有浮冰的,船隻可以順利通航,北極航道具備了商業開發的價值
  • 徵服北極黃金水道 探秘中企船隊開拓「冰上絲綢之路」的九九八十一難
    【環球時報記者 張逸倩】編者按:「我們覺得很自豪,在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上為國家做了貢獻。」2013年,中遠海運「永盛」輪首航北極東北航道,成為第一艘通過北冰洋抵達歐洲的中國商船。2月9日,中遠海運北極航線客戶推介會在日本舉辦,開啟了「冰上絲綢之路」新合作。春節前夕,韓國敏等「中遠海運人」在廣州遠洋大廈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永盛」輪首航北極的經歷,以及正在探索的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的項目化、常態化運行。
  • 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引發整個亞歐大陸地緣格局變動
    絲綢之路,是古代華夏文明與西亞文明、地中海文明展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因其最初以運輸絲綢而得名。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開鑿西域以後,陸上絲綢之路便開始逐漸興盛起來,並自漢朝一直貫穿至唐末。與陸上絲綢之路相比,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時間相對較晚,直至宋朝以後才算真正繁榮起來。
  • 絲綢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老的商路它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一詞源自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一書中,將以長安為起點,穿越西域,橫跨亞歐非的那條古代陸路通道稱之為「Silk Road」,並得到學術界認同。
  • 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及「絲綢之路」全球治理...
    11月21日至22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社會科學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中心承辦的亞歐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及「絲綢之路」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全球治理概論」課程研修班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
  • 中國助力打造「冰上絲路」 實現北極三航道全通過
    中國助力打造「冰上絲路」  盛夏酷暑中向北進發,穿過白令海峽後進入北冰洋,之後進入北極圈等目的地緊鑼密鼓地開展科考任務,之後踏上歸途,在瑟瑟秋風中回到上海。這是人們所熟悉的中國北極科考年度例行節奏。雪龍號科考船正是踏著這樣的節奏,完成了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近日凱旋。  本次科考取得了引人矚目的非凡成就。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在考古學上,衡量兩個地區間商貿活躍程度的一大標準是貨幣是否充分流通,而與曾經發現大量古代西方錢幣、證明雙方存在大規模直接貿易往來的印度相比,古代中國包括絲綢之路上,從未發現直接來自羅馬和拜佔庭的大量古錢幣,絲綢之路的商貿流通,也並沒有改變古代中國金銀等貴金屬短缺的情況。與之相對應的是,新航路開闢後,僅僅用了一兩百年的時間,來自美洲大陸的白銀就讓中國建立了銀本位制度。
  • 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
    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東北亞海洋發展合作論壇在長春召開 作者:吳爽    編輯:潘文碩
  • 強強聯合 開闢國際藝術教育的新航道
    (原標題:強強聯合 開闢國際藝術教育的新航道) 2020年11月22
  • 手捧黃金飯碗 重塑「絲綢之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即將於9月7日在烏魯木齊舉辦首屆亞歐絲綢之路服裝節。無疑,這條消息對於整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來說,是一條重大利好消息。因為,在中國紡織服裝領域正在進行的產業轉移版圖中,新疆是最具吸引力同時又相對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人們需要有一個權威而官方的平臺來了解它,而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亞歐絲綢之路服裝節恰逢其時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 日照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日照被稱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一、充滿活力的日照港二十世紀80年代初,中國為了開發中西部地區的煤炭資源,擴大對日本的煤炭貿易,在日照市興建了現代化深水大港--日照港,修築了連接中西部地區的鐵路--當時稱為兗(兗州)石(日照市石臼所鎮)鐵路。日照港(原稱石臼港)經過不斷的發展,已成為一個綜合性港口,躋身全國十大港口之一。
  • 哈歐國際貨運班列開通 打造亞歐貿易「新絲路」
    原標題:哈歐國際貨運班列開通 打造亞歐貿易「新絲路」  新華網哈爾濱6月13日電(記者李建平)13日上午10時許,首班哈歐國際貨運班列滿載貨物從哈爾濱香坊火車站緩緩駛出。在未來15天裡,列車將穿越歐亞腹地,直抵德國漢堡。這標誌著一條連接中、日、韓至俄羅斯以及歐洲國家的亞歐新貿易物流通道正式貫通。
  • 大連打造北極航道樞紐
    「實踐與發展——北極東北航道商業價值和常態化運營研討會」10月25日在大連市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遠集團和遼寧省交通廳共同主辦,旨在總結中遠集團「永盛輪」兩次成功航行北極航道的經驗,推動北極東北航道常態化運營,並拓展更多航線。  作為連接亞歐大陸最短的海上通道,北極通航對航運業意義重大。
  • 北極冰消雪融,一場新冷戰悄然升溫——冰上絲綢之路
    北極冰消雪融,一場新冷戰悄然升溫(三 戰略資源基地)海豆芽譯自《國家地理》網2019年9月號原作者 尼爾謝伊(Neil Shea) 攝影 路易巴魯(Louie Palu)他指的是新基礎設施和開採該地區隱藏資源工作的預測。第二天早晨,我與馬文和另外幾個人一起離開營地去尋找馴鹿。當暴風雪席捲而來,吞沒了我們的狩獵隊伍的時候,把我們帶回營地的正是雅各布,用的方法是GPS結合另外一些因紐特地圖。我自己騎著雪地摩託慢慢地跟著馬文,我的護目鏡裡結了一層冰,差點讓我失眠。
  • 亞歐媒體代表:期刊媒體構建合作新視野
    原標題:亞歐媒體代表:期刊媒體構建合作新視野 亞歐新聞媒體論壇「絲綢之路經濟帶 期刊合作新視野」分論壇現場。中國網 鄭亮攝 亞歐新聞媒體論壇「絲綢之路經濟帶 期刊合作新視野」分論壇現場。   期刊雜誌分論壇是亞歐新聞媒體論壇三個分論壇之一,會議主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期刊合作新視野」。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在分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做「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發揮期刊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作用》的主旨演講。   石峰說,期刊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扮演著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 瓦希商路:北歐人開闢的貿易新線路,卻成為東歐文明崛起的契機
    最終,一條從波羅的海沿岸開始、縱觀東歐平原南北的一條新的貿易路線形成了。正是這條由北歐人開闢的新商路,卻成為東歐文明崛起的契機,這是為什麼呢?03瓦希商路與留裡克王朝在瑞典人南下開闢新的貿易線路之前,他們已經對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灣、波的尼亞灣等地經略多年。
  • 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東北亞海洋發展合作論壇在長春舉行
    來源:吉網7月31日,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東北亞海洋發展合作論壇在長春舉行。會議在吉林日報中央廚房指揮中心,以雲視頻會議、線上線下互動形式進行,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和智庫的專家學者80餘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