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而富有同情心的作家」——畢希納

2020-12-27 百家號

「痛苦而富有同情心的作家」——畢希納

格奧爾格·畢希納生於1813年10月17日,1837年逝世時年僅24歲。然而,他的生活及作品卻為我們展示了他思想的多樣性。畢希納的家庭帶有那個時代的矛盾色彩:父親是平民出身的醫生,是一位反對19世紀前半葉資產階級激進活動,既持保守觀點又對宗教持客觀否定態度的君主主義擁護者。母親出身髙貴,接受了德國自由理想黨的思想,並視宗教為生命之源。正是這種矛盾為他逐步形成清醒的思想和真正地投身社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對於畢希納來說,在達姆施塔特學習期間最重要的事件是1830年的法國大革命。通過這場革命,人們清楚了社會騷動以及反對國家統治的真正原因。參與由法國大革命引發的整個歐洲的造反及遊行的不僅僅是知識分子,還有手工業者、臨時工、學徒工和農民。在斯特拉斯堡,畢希納本應使自己從令人興奮的中學時期安定下來,然而,在那兒的經歷卻促使年輕的他更勤於思考並積極投身於政治。社會問題作為政治綱領激發了畢希納和他朋友們的熱情。當他1883年從斯特拉斯堡返回黑森時,就以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意識感覺到了那裡的無奈和壓抑,並出於這種感受創辦了《黑森快報》。這份刊物被看作德國前期科學共產主義為數不多的幾份有影響的文獻之一。畢希納以高度的敏感領悟到舊歐洲的崩潰以及「衰亡的階級向未出世的階級」的過渡。這位後來被稱為「痛苦而富有同情心的作家」的畢希納,時常為政治經濟之間的對立意識所激動。

他感受到了這種斷裂,想找出一條把人們從政治及社會桎梏中解放出來的道路。他希望清除舊思想,和那些絕望、壓抑、受苦受難的人一道創造一個新世界,一個平等的、不冷漠、不自私的社會。他希望用「口和手」建立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公正世界。沒有任何人像畢希納那樣以那個工業時代新的「社會問題」作為作品的中心話題從事創作。在他創作的革命劇《丹東之死》中,他毫不掩飾地寫下了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以及對政治的看法。儘管他欽佩法國大革命,但卻清楚地認識到,那些為自由而戰的人和反對自由、毀滅自由的人一樣容易背離自由。他知道,革命沒有終點,它永遠只是一個積極的開端,那些解釋革命的理論反過來又很容易成為束縛自己勇氣的鎖鏈。話劇《沃伊採克》則不是一部政治性作品。它描寫了一個刺死自己情人的士兵的命運,是一部寫人道的作品,這部悲劇的基調是社會同情,它的中心思想是:貧窮將人們引向犯罪、恥辱和瘋狂。

在畢希納的劇本、散文和信件中隨處可見《黑森快報》中那種充滿活力的通俗語言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描述。他在一封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我看來,劇作家就是歷史學家,髙於後者之處在於,他為我們第二次創造歷史,並與此同時將我們直接置於時代生活之中,而不是編造一個乏味的故事。他為我們展現的是性格而不是特徵,所用手法是刻畫而不是描述,儘可能真實地再現歷史是他最崇髙的使命。在道德方面既不能超越歷史,也不能落後於歷史……作家不是德育教師,他虛構或塑造人物形象,再現過去,人們可以從中汲取知識,就像在大學學習歷史專業一樣……如果有人還想對我說,作家不應展示真實世界,而應展示理想世界,那麼我的回答是:上帝創造的就是這麼一個世界,我不想比上帝做得更高明」。畢希納同劇中的每一個人物同甘共苦。然而,他卻沒有給沃伊採克以及丹東——那些被剝削者和失足者以希望,他所構思的不是個性化和英雄化的市民典範,而是這個新的社會冷漠帶來的後果:異化了的、孤獨無助的生活的嚴酷「現實」。

1833年10月底,格奧爾格·畢希納在吉森大學註冊學醫。1834年3月他與朋友一道創立了一個新的「革命黨」——「人權協會」吉森支部。他們以印發秘密傳單作為「給貧民以和平,給貴族以戰爭」的群眾運動的進攻信號。畢希納持有雙重戰鬥立場:既反對君主制、封建主義及其臣屬,又批判資產階級和政治自由主義。他在農民階層中為社會變革製造爆破力,以煽動性語言鼓動貧民,這種書生氣的、最終是文學式的冒險給畢希納帶來了生命危險。由於有人告密,他們印刷和散發快報的行動暴露,為逃避通緝他不得不遠遁他鄉。在斯特拉斯堡流亡時,畢希納準備解剖學和哲學兩門課程,因為他在蘇黎世大學得到一個編外講師的位置,並可於1836年秋季開始授課。作為講師他需要博士文憑。他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選擇了一個自然科學的題目《鈀的神經系統》,這篇論文完全是他根據自己的觀察獨立完成的。該論文由斯特拉斯堡自然科學協會出版,蘇黎世大學為此授予他博士學位,可他卻沒來得及赴任。

他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以掙錢為目的。畢希納在法蘭克福出版自己作品的全集,全集裡包括他翻譯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的兩部戲劇。中篇小說《倫茨》最初只是為餬口向雜誌社投稿的。出版商科塔1836年2月3日為徵集最優秀的德國喜劇而設的有獎競賽則是他創作《萊翁採和雷娜》的外在誘因。遺憾的是,由於超過出版社所規定的限期,這部手稿被原封退還。此時的畢希納已不再熱衷於政治。畢希納那短暫的,記錄下他生活、創作、行動、希望和破滅的一生是感人的。他在社會下層所進行的變革嘗試是對傳統統治制度的宣戰,是出於對不穩定的政治形勢的好奇和敏感。他是第一個將社會地位和「英雄悲觀主義」作為主題來加以表現的作家。

多才的格奧爾格·畢希納在許多領域進行過探索並取得了成果:醫學、哲學、理論自然科學、玄學以及認識論。在他的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的還有政治和不間斷的、充滿激情的寫作:他使自己的生命在幾個月裡匆匆而過。德國「迷惘和矛盾的社會狀況」對一個能夠掌握政治、文學以及科學的語言並將其融會貫通的特殊天才是一個挑戰。不能將畢希納僅僅看做是「革命作家」,因,.為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哲學和美學的觀點。很多後來人,如格哈德、豪普特曼(1862—1946,德國現代劇作家)、魏德金德以及布萊希特都視他為榜樣。儘管懷有政治設想和信念,但他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卻總是被貶低、被侮辱,也許這一點正是畢希納作品的活力所在。

直至今日,格奧爾格·畢希納仍然是活生生的論題。近年的文壇創作表明,畢希納的生活和創作一再贏得新的關注。他作品中的所有思想都可追溯到他借倫茨之口說出的話:「必須熱愛人類」,「無論是卑微的還是醜陋的」。畢希納正是在這個主導思想上建立了自己永恆的現代性。1834年春畢希納患腦膜炎,1837年初出現神經燒熱症狀,同年2月19日與世長辭。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做一個合理積極富有同情心的人
    做一個合理積極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年前。楊某報警陝西渭南,稱父母煤氣中毒死亡。警察到達現場後,他們發現一對60多歲的男人和女人躺在地上,油箱開著,很像毒氣現場。然而,有經驗的官員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不正確的:正常人的父母死亡是悲傷和絕望的。他們死於120分鐘前。
  • 2014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強化訓練:富有同情心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4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強化訓練:富有同情心 2014-04-04 14:50 來源
  • 孩子冷漠自私都是父母的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人生中,我們能擁有難能可貴的品質之一是具有同情心。對某些人而言,這些是自然而然的東西,但對其他人而言,這個就比較難,但是更富有同情心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同情心最大的優點之一,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幫助自己。幫助你周遭的世界,你才有可能過上過上更好、更快樂、更充實的生活。
  • 更好溝通的5個技巧,讓你富有同情心的傾聽
    富有同情心的傾聽,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緊密關係的關鍵溝通技巧。家庭心理治療師瑪麗蓮.韋琪在《今日心理學》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5個傾聽他人的技巧。第一,除非特別需求,否則不要試圖解決問題或提出建議。
  • 父母如何培養安靜、熱愛文學、富有同情心和創造性的INFJ孩子
    INFJ型人的直覺(N)是內向(I)的,而他們的情感判斷(FJ-Fe)卻常常是面向他人的,這兩者的結合使INFJ作為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內向的人,表現的富有同情心,很關心別人。他們生來便善於規劃,能體察別人的需求,加之他們安靜而矜持的天性,他們更多扮演的是樂於助人,溫和而富有同情心的輔導者角色;02 INFJ溫和、富有同情心的特質INFJ類型的人表現的非常溫和,他們願意和別人分享價值觀和信仰,與人交往,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們通過認同和讚揚,而不是爭吵和脅迫
  • 「正能量殺人事件」,和同情心的區別
    我做了一個表,給你對比一下:狀態同情心「正能量」他人受難、受苦、無助、痛苦、遭受不幸、不公你有感覺能換位思考付諸行動幫助、阻止、抗爭就當沒看見、沒聽見、不知道,不說比如小繆跳樓死了,你知道是因為她當時非常迷茫痛苦,你就越同情一些;剛好你也是個母親,你也有個五年級的孩子,那就又更同情一些。富人為什麼「為富不仁」,往往對窮人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因為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們要麼不知道窮人的處境,要麼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他看到你,想到你的suffering,他可能會覺得好玩好笑,不會有同情之心。
  • ​孩子沒有同情心怎麼辦?
    又是誰奪了孩子們的同情心?我們成人又應該怎麼樣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只有在同情心這一基礎上,人們才會產生尊重、理解、安慰、幫助等高級情感及由其支配的活動,人與人之間才可能變得親切,家庭之間才會變得溫馨,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那麼什麼是同情心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的同情心需要從小培養,那如何培養孩子同情心呢?首先,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可以讓孩子扮演病人,家長扮演護理人員,讓孩子體驗病人的難處。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去思考:自己處在痛苦和困難中,別人冷漠和不施援手,他會有怎樣的感受?
  • 別再錯把孩子的「同情心」當善良,「同理心」才能培養高情商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 我相信許多父母會把「同情心」等同於「同理心」。當他們的孩子告訴他們的爸爸他們工作很努力,他們的媽媽照顧我時,他們覺得他們的孩子有「同理心」。因此,親愛的父母,「同情心」不等於「同理心」,「同理心」可以使孩子成長為善良的人,能夠以同理心去思考和行動。
  • 《論語》導讀之256:孔子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注重日常生活細節
    孔子心思敏銳,富有同情心,尊重他人,注重禮貌,敬畏天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細節,區別對待。如喜歡,請關注。
  • 老俞百日行動丨人之不朽,在於同情心、犧牲精神與忍耐力
    這句話翻譯為:人之不朽不是因為在動物中唯獨他能留下永不枯竭的聲音,而是因為他有靈魂,有同情心,有犧牲精神和忍耐精神。他認為詩人和作家不光要記錄人類的日常生活,更要鼓勵人類的鬥志,讓人們能夠記住他們曾經擁有的勇氣、榮耀、希望等等,並且幫助人類在生存中戰勝平庸,最終獲得勝利。感悟體會在福克納看來,人類擁有了這三種東西,人類的同情心,人類的犧牲精神,以及人類的忍耐力,才能叫做人。
  • 大鼠具有同情心嗎?
    關於實驗室大鼠同情心的一些令人感覺新奇的研究結果警示:「我們是那麼的特殊」這樣的號角被吹得太響亮和過於自負了。 在過去的數年中,我們了解了許多關於動物的道德生活。研究表明小鼠與小雞都顯示出同情心——現在我們知道大鼠也一樣。 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嚙齒類動物的同情心——利他行為驅力提供了首份證據。
  • 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在哪裡?
    在心理科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有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遠不如30年前的大學生富有同情心。   一項針對一萬四千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比起30年前的大學生要少了很多。在本周末的心理學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展示了該項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1979年至2009年間的研究數據,他們發現在過去的9年內,大學生同情心的降低最嚴重。
  • 熱點/什麼是同情心?當下「同情心教育」該如何有效實施
    由於同情心的存在,人們會設身處地為他人的煩惱而感到不安,為他人的痛苦感到憂傷。盧梭認為,同情心的產生基於以下三條原理:第一,人在心中設身處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加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們更可同情的人。任何人都不會為他所喜歡的富人或顯貴去將心比心,即使在「真心」喜歡的時候,那也是在於得到他的一部分好處。有時候當他們倒了黴,反而會得到別人的同情。
  • 教育小孩有「同理心」,比教小孩有「同情心」更重要,家長要重視
    一、同理心≠同情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究竟有什麼區別?所謂&34;,就是對某件事物能夠感受到同樣的情感、體會到同樣的感受,也就是能夠&34;對方的感受,但是這種只是在情感、情緒上的感受。臺灣著名作家、思想家柏楊說過,希望大家都應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教養,也就是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要求能夠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所感受,體諒和理解對方。比如別人正在訴說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想的是:如果我是他/她,遇到這件事&34;會有什麼感受?
  • 我們的同情心,從來就不應該被人利用
    人是有感情的,對於比自己弱小或者可憐的人、動物,都會產生同情心。正是因為同情心,讓我們伸出了自己的雙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只是,我們的同情心,從來就不應該被人利用。在冬天的雪地裡,農夫看見了一條凍僵了的蛇,選擇了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蛇,最後命喪蛇手。
  • 用戶體驗中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在體驗設計中,我們常常提到要利用同情心創造打動人心的產品。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誤以為同情心就是同理心。你在工作中用到的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這篇譯文的作者,Nielsen Norman Group的首席設計師Sarah Gibbons解釋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並且分享了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運用同理心進行設計。
  • 「自利心」與「同情心」:亞當·斯密的「大一統」社會理論
    亞當·斯密然而,《國富論》的基礎是「自利心」,而《道德情操論》的基礎是「同情心」,二者看上去充滿矛盾,不像是同一個作者寫出的作品。亞當·斯密自己解釋說:「同情心(sympathy),意即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是這節操的一種。」同情心讓我們產生了利他的衝動。
  • 「善良」的人,請關閉你的惡魔同情心
    張某鋼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墜湖事件,導致幾十個家庭的支離破碎、痛苦不堪,一味同情這種人的人,是不是也很危險?驚愕之餘,不禁又想到,有這種惡魔同情心的心何止他們。請關閉你的惡魔同情心,不給觸犯底線的人留開脫空間。郭齊/文來源:中新融媒
  • 虛擬實境(VR)技術可以讓我們更有同情心嗎?
    雖然在中文世界裡兩者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同情心(sympathy)更多是一種關懷與愛護的情感,而同理心(或移情,empathy)側重於認知和理解的能力。當一位好朋友失去親人時,你想要走上前安慰。這樣做很可能是出於同情。你的主要感受出於對好友的關心。好友痛苦的表情讓你難過,安慰別人的同時會讓自己舒服。與此同時,你不需要理解失去親人是怎樣的感覺就可以產生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