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這不是春晚版的小品,也不是現實版的情景再現,而是在江蘇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模擬法庭進行的模擬版的倫理短劇。該院大一人資班74位同學在這裡進行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體驗式」實驗教學。三組同學根據自己的可能行為,扶、不扶、看傷者情況再決定扶不扶進行了表演並對「扶不扶」的理由進行了闡述,隨後全班同學對此問題進行開放式討論。指導老師戴中璧在點評環節從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道德、法律等多個層面結合社會上不同觀點進行了分析,強調了公民美德養成和法律保障支撐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手段,肩負著理論武裝、價值引領、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長期以來,如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以說理代替說教,用潤物無聲代替「滿堂漫灌」,是該課程教學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江科大「基於情境模擬的體驗式實驗教學」作為探索上述問題的新思路在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根據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姚允柱教授介紹,所謂「基於情境模擬的體驗式實驗教學」是指在思政理論課中依託實驗室開展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有兩個特點:
一是「情景模擬」,即有針對性的設計情景,並讓學生參與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如這次的倫理短劇就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旨在讓學生體驗道德和法律衝突,思考法律與道德關係的場景模擬類實驗項目。而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述》課程中甚至會安排學生穿越回1950年代,成為一名農村基層工作人員,面對給定的條件擬定一個村的社會主義改造計劃。
二是「體驗感悟」,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的「身邊的馬克思主義者」項目,由學生選擇讓自身親歷、自己感動的優秀共產黨員事跡進行模仿,引導學生體驗先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崇高精神,增強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在這樣的教學互動中,使同學們對思政理論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明理與導行的相互促進,在體驗學習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以前,實驗教學往往在理工科以及管理學等學科中被使用,具有覆蓋面廣、管理精準、過程規範、評價客觀等優點,而這正是過去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所缺乏的。江科大投入兩百多萬元,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了「思政課體驗課堂」、「輿情調查與研究實驗室」、「素質拓展實驗室」和「模擬法庭實驗室」等硬體設施,編寫出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生手冊》,設計了4門課程8個大類78個思政課體驗式實踐項目,其中「模擬時事報導」、「同紅軍在一起」、「反腐大家談無領導小組討論」、「香港的割讓與收回歷史情景劇」等廣受學生歡迎,初步探索出一條與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截然不同的新路。
「思政課帶給我的不是書本上枯燥的教條,而是關於信仰、關於生活、關於做人的選擇和智慧,課上所體驗到的道理必將伴隨我的一生。」大四學生小徐的話代表了經歷「體驗式」實驗教學的同學們的心聲。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