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廣味」又如何煉成?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燒麥

本版照片均由王維宣攝

▲腸粉

▲菠蘿咕嚕肉

▲雲吞麵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攀

  今年5月下旬,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主題為「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的廣州亞洲美食節盛大舉行,近千萬人次的境內外遊客匯聚廣州樂享美食。這是一次以「美食」為紐帶的文化交流活動,也讓「食在廣州」這張城市名片更加閃亮。

  然而,當時光倒退數百年,無論是「廣味」、粵菜,還是其背後的廣州飲食之道、嶺南飲食文化,都遠沒有如今的美譽度。從先秦的南越王饕餮盛宴起步,到明清時一口通商帶來的推動助力,再到民國時期真正形成「食在廣州」這塊金字招牌,「廣味天下知」的背後,既是中國南北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結果,也是世界文明傳播與交融的見證。

生猛的廣味:自古「敢吃」的嶺南人

  從人類誕生那天起,吃喝就是進步的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嶺南也不例外。

  1983年6月9日,象崗山廣東省政府宿舍建設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開掘地基。當挖掘機往下挖掘的時候,突然傳來「當」的一聲,一塊堅硬的大石板卡住了挖鬥。

  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由此揭開大幕——聞訊趕來的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南越王墓,從「文帝行璽」龍鈕金印、絲縷玉衣,到角形玉杯、波斯銀盒和深藍色玻璃片,出土文物類別之豐富、工藝之精美以及文物的涵蓋面之廣,震驚了世界。

  但更為廣州人所津津樂道的,則是大墓裡和「吃」有關的一切:隨葬品裡的烹飪器具讓人眼花繚亂,蒸鍋、煎鍋、燒烤爐、酒具一應俱全;三件大小不一的烤爐設計精妙,下面自帶滑輪,方便哪吃移哪,上面四角翹起,防止食物滑落;墓裡還有大量食物殘骸,包括疑似烤乳豬、各種海鮮貝殼,以及200多隻禾花雀;墓中出土的屏風組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包括一個「人操蛇託座」,形象為一人口咬一蛇、兩手各抓一蛇,專家由此猜測,這體現了兩千多年前,越人就有吃蛇、抓蛇的習俗。

  這是人們第一次通過實物完整地接觸秦漢時期嶺南一帶的飲食體系——毫無疑問,蛇、禾花雀乃至中華鱉的存在,讓人們對廣東人「敢吃」的印象進一步加深。周松芳在《嶺南饕餮》一書中感嘆說,如果說嶺南人敢吃,那麼古代的嶺南人就更敢吃,「唯有嶺南真饕餮!」

  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敢吃」的物質基礎。地處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氣候適宜、水網密集、雨量充沛,廣州黃埔茶嶺新石器遺址發掘出的水稻植矽體,證明早在4400年前,廣州人便已開始栽培水稻。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事實上,在中國各地乃至全球的早期飲食史上,「野味」都曾經佔據重要位置,絕非嶺南一家的特色。《禮記》中就列出,只要把腸、腎、脊、頭、肛門等部位去除,狼,狗、狸、狐、鱉就可以入饌;《楚辭》裡有大雁、大龜;《齊民要術》裡列出了蟬脯苴;宋元時期的《飲膳正要》裡還有炒狼湯;明清時期的《宋氏養生部》裡有烹虎肉。作家尼科拉·弗萊徹在《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書中說,在1870年巴黎被圍困期間,人們在報紙上撰文,讚美著貓狗肉的味道,分享著烹飪鼠肉的經驗。最終,連動物園也未能倖免,除了大型貓科動物和猴子、河馬外,其餘動物全部都被處決並出售給農夫,「貴族們打開了新世界的美食大門!」 

  然而也要看到,似乎只有嶺南一帶,一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延續著對「山珍海味」異乎尋常的熱情和追捧,而這也讓「廣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賦予了奇特乃至蠻荒的色彩。

  蛇自不必說,韓愈在著名的《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中描述自己在嶺南的飲食,就說「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此外提到的「鱟」「蠔」「蒲魚」「蛤」等,更是被他統統歸結為「以怪自呈」「莫不可嘆驚」,做菜變成了「御魑魅」,即使這樣,吃頓飯也要「咀吞面汗騂」,可見對「廣味」完全是一副不接受、不認可的態度。

  在中國的飲食史上,蘇東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位著名的「吃貨」和韓愈一樣,多少也有些「嫌棄」嶺南飲食腥羶野蠻的意思。在被貶居嶺南後,大肚皮的詩人生活條件進一步惡化,只能「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東坡肉和東坡肘子估計都不易得,生活中俯拾可見的,變成了「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燻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燻鼠和蜜唧倒是同出一門。按照《朝野僉載》的說法,所謂蜜唧,就是取尚未開眼,通體透紅尚未長毛的鼠嬰,讓它喝飽蜜糖,外面再裹上一層蜜糖,放到桌上一邊趕著走一邊用筷子夾起來送入嘴中,在一路唧唧叫聲中品嘗「沁人心脾」的甜味——讓東坡居士「嘔吐」的,正是這玩意。

  歷史上究竟嶺南人吃不吃蜜唧,如今已經無法徹底證實了。但韓愈和蘇東坡對「廣味」的認知,卻顯然反映出直到唐宋時期,嶺南的開發程度和文化成熟度,都要遠低於中原地區。正是在「他者」的審視和品讀中,「廣味」的全貌被遮蔽了。

  然而,南宋之後,隨著嶺南經濟的深度開發和文化的逐步崛起,「廣味」開始努力改變自己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明中期,惠州名士吳高就專門撰寫了一篇《啖蜜唧辯》予以回應。這位官至刑部主事、員外郎和福建左參政的宣德八年進士顯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先輩嗜食宵小鼠輩,他分析說:「昔東坡謫惠,屢為惡少水蛋侵侮,難以勢力折」,東坡居士是「以惡鳥比惡少,蜜唧誚水蛋」,並非實指,而且吳高本人「自幼至長,詢諸故老,皆曰無」。

  風雲流變。吳高的「反擊」,只是中國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嶺南文化話語權逐漸增加的一個縮影。隨著廣州進入一口通商的特殊時期,與粵海關被稱為「天子南庫」相對應的,是「食在廣州」的格局就此形成。從魚生、烤乳豬、白切雞到膏蟹、豆腐羹,學者丘龐同在《飲食雜俎》一書中就慨嘆,「元、明而至清代,尤其是清中後期,廣東菜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儘管這個時候,「廣味」依然「破有異於各省者」,被《清稗類鈔》列舉的就有蛇、田鼠、蜈蚣、蛤、犬、龍蚤、禾蟲、花蟬等,可這已經不能阻止《廿二史札記》的作者趙翼在親身體驗之後,徹底震驚於廣州飲食的奢華和精美,大聲宣布「古所謂鐘鳴鼎食殆無以過」。

  此時的「食在廣州」,已經完全如詩人屈大均所說:「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

  如今,「敢吃」的精神仍然在嶺南文化中流緒傳承——一個族群,如果敢於冒生命危險去吃未知的東西,善於從未知的東西中品出美味來,世上還有什麼新事物是不敢、不願嘗試的?

  改革開放最早的口號,就是「第一個吃螃蟹」。

價昂物美:廣味借力京滬成

  民國時期吃上一頓粵菜大餐,要多少錢?

  答案:300元「現大洋」。

  在經歷過清末的大發展之後,「食在廣州」在民國時期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粵菜或者說廣州菜被賦予了「貴」這個最顯著的特徵。

  貴首先就貴在用料上。燕窩、魚翅,以及「手掌大的鮑魚」,都是售價高昂的「山珍海味」,被大量使用於粵菜筵席。其中燕翅是從清朝時就形成並延續下來的飲食習慣。《清稗類鈔》中記載說,「粵東筵席之餚,最重者為清燉荷包魚翅,價昂,每碗至十數金」。到了民國時期,廣州大三元酒家的一份大群翅,就要賣到60元現洋。著名記者鬱慕俠在《上海鱗爪》一書中說,「廣東人對於別的問題都滿不在乎,惟獨對於吃的問題,是非常華貴,非常考究,一席酒菜值到幾百塊,一碗魚翅值到二十塊以上。在廣東人看來很平常稀鬆的事情,以故『吃在廣州』一句俗語,早已膾炙人口了。」根據他的記述,當時上海的廣東館子,最上等的一席菜定價要三百元,相當於窮漢好幾年的口糧錢。

  昂貴的售價,還來自奢華的飲食環境。民國時期,在廣州西關的荔枝灣一帶,就有裝飾得富麗堂皇的「紫洞艇」遊弋於水面之上,不僅供應遠近聞名的艇仔粥,也提供竹絲管弦、歌女名伶演出,自然也是價格不菲。

  但是如果將「廣味」只等同於大菜筵席,那就完全不能狀摹「食在廣州」全貌了。在民國時期,適合百姓消費的茶樓和酒家已經大行其道,從廣州開到了香港。當時的茶樓酒家已經開售各種「點心」,品種多、花樣新、鹹甜葷素皆有,名品就包括如今大家熟知的鮮蝦餃、幹蒸燒麥等,而街邊檔口和粉粥麵店所賣的「小食」則為「小吃」,花式不多,但更為實惠,乾濕炒牛河和雲吞麵成為代表。

  當時,「早茶」已經成為「食在廣州」代表性存在。不過此時喝茶還是主業,一碗茶喝上個把鐘頭,然後再象徵性的點兩件點心。到了後來,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新品的不斷推出,喝的茶量越來越少,吃的點心越來越多。如今,只要是一家合格的開早茶的飯店,點心的品種通常都在一百種以上。

  延續百年的傳統食物和推陳出新的新品並列,已經成為「廣味」興盛不衰的支柱般的存在。即使在最為窘迫的時候,很多廣東人也會堅守「一盅兩件」的習慣,骨子裡、血液裡就是要在現有條件下,努力讓自己和家人的活得最好。

  只是和彼時不同,如今也許是「廣味」食譜最窄的一個時期,「生猛海鮮」的「猛」字,已經基本告別了對「野味」的依賴。2001年,《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通過實施。2018年底,廣東省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19年起,5年內全面禁獵野生鳥類,並且宣布將建立省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捕撈、人工繁育、殺害、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走私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違法行為。

  告別野味的努力,也讓曾經風靡的魚翅徹底退出了粵菜的舞臺。2013年,《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印發實施,這份要求不得在工作餐中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餚和用野生保護動物製作的菜餚的規定,也帶動民間形成了拒食魚翅的良好風氣。

  有趣的是,按照周松芳等大家的研究,當時廣州人吃飯、喝茶,都已經要照例洗洗杯子,而心態與舉動與當今並無二致——「無論茶館裡的陳設及用品是怎樣的清潔或汙穢,照例茶客要洗一洗茶杯,不洗固然也沒有什麼稀奇和大不了,不過有時會給人驚訝到你的火速的舉動,太急進了一些,並不曾受過藝術的洗鍊罷了。」

  民國期間,「廣味」已經成為京滬飲食界裡「扛鼎」一般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靠著廣府廚師們的走南闖北,南京、蘇州、福州、武漢、重慶,無一例外地都出現了粵菜餐館顧客盈門的情況。也因此,「生在蘇州、穿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成為常言。

  所以,食指大動之前,還是動動手涮涮碗杯吧,只有這樣,才能領會「廣味」的藝術之妙。

走向世界的「廣味」:距離天下知還有多遠

  光緒二年(1876年),郭嵩燾赴英任公使。第二年的三月,這位中國首任駐英公使,宴請了威妥瑪、麥華佗等人。

  從菜單看,這頓筵席也許就是「廣味」首次在國外登上外交舞臺——這是一次中西餐雜糅的盛宴,「華饌有燕窩、魚肚、魚翅、海參、江珧柱、燒羊肉,洋饌有白煮魚、龍鬚菜、烹雞、烤牛」。而在五月一次英方外交人員宴請中方人員時,也出現了中國風味的燕窩、魚翅、全豬等。

  顯然,郭嵩燾對於「廣味」,肯定十分熟悉——1863年,他赴廣州任廣東巡撫,在這個位置上,他待了兩年多時間,直到被彈劾回家。

  如果說外交活動讓「廣味」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央,清末民初「下南洋」「賣豬仔」的廣東華僑,則讓粵菜隨著「唐人街」「唐人埠」,逐漸為世界所認知。

  回顧這段歷史,周松芳說,清季以降,乃至民國的海外中餐館,可以說是廣東人的強項乃至專項。巴黎的中餐館業,雖非廣東人首創,然而也要等到廣東人進來才能弄得出聲響,立得起標杆。

  事實上,近一百多年來,依靠一口鐵鍋和一把炒勺,餐飲成為千百萬華僑從中國走向世界各地紮根發展的主業之一。2015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當時海外華僑華人中,從事餐飲及其相關行業的比例仍佔90%以上。2019年的調查則顯示,目前海外中餐廳超過60萬家,中餐仍是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

  和最初「走出去」相似的是,「廣味」仍然在海外中餐體系中扮演關鍵性角色。2019年5月,在廣州亞洲美食節期間發布的《2019年粵菜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顯示,粵菜在中國八大菜系中的國際認知度排名第一,而海外民眾最喜愛的菜品是菠蘿咕嚕肉。報告發布人劉遠達說,和第二名相比,粵菜佔比高出了21個百分點,「可以說粵菜在海外知名度遙遙領先。」

  這份報告通過國內外民眾調研、海外社交媒體大數據監測以及海外刊物和網頁媒體監測的研究方式,對粵菜的海外影響力和傳播力進行了評估。海外調研範圍覆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6個國家,國內受訪者來自全國各地。

  這份報告還說,近六成國內受訪者願意把粵菜推薦給外國友人。而粵菜的海外吸引力主要來自菜品可口。蝦餃、燒麥和菠蘿咕嚕肉一起,成為最受海外民眾喜愛的3道粵菜。

  如今,在越來越開放的發展進程中,立足於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廣味」,正在和國際餐飲業發生新的碰撞。

  2018年,久負盛名的米其林指南首次登陸廣州,旋即引發巨大爭議。反對者抨擊說,這份榜單與富有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的廣州飲食格格不入,「它真正的美味,都藏在街頭巷尾的糖水鋪和大排檔裡,藏在冒著熱氣翻騰的煙火氣裡。」還有人大聲疾呼:「廣州不需要米其林指南」。

  一年以後,當廣州米其林指南再次發布時,不論是發布會現場的氣氛還是社會氛圍,都「緩和不少」。和第一次發布不同,今年指南上首次出現了米其林二星餐廳,廣州本地的媒體欣喜地認為,指南的變化反映出廣州餐飲的國際化程度正在提升,也反映出粵菜的創新能力在提升。

  然而,米其林融入廣州之路仍然充滿了坎坷——當地媒體的調查顯示,超六成的網友表示不完全認同這份米其林指南。

  儘管如此,在廣州亞洲美食節上,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餐飲從業人員,都對粵菜和「廣味」成為中餐國際化進程的領軍力量,充滿期待。

  也同樣是在這個美食節上,知名主持人王小丫用一個細節描述了她心目中的粵菜和「食在廣州」:《回家吃飯》這檔節目的錄製時間通常是2個小時,但凡是廣東來的師傅做粵菜,錄製時間就會增加30分鐘或者是1個小時,「因為廣東師傅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有非常嚴格的追求」。她說:「我們從漫長的時間當中,能夠淋漓盡致地感受到粵菜好吃,是因為背後這一份工匠精神,讓人特別尊敬。」 

相關焦點

  • 廣味美食互動新體驗:「美好『食』光·『味』你而來」
    信息時報訊(記者 葉佳茵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11月29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美好『食』光·『味』你而來」——2020年廣州美食文化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在悅匯城舉行。本次活動以「尋味」為主線,打造廣州美好「食」光美食互動體驗新場景,滲透廣州本地美食場景及人群,擦亮「食在廣州」金字招牌,為廣州美食旅遊行業賦能。
  • 廣州茶樓那麼多,哪家「廣味」更足?
    演變至今,廣州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緻多樣,成為廣州人休閒生活中一大特色。將近200年的早茶文化發展,在廣州催生出了大量茶樓,而人們在日常「飲茶」生活中也往往會對各大茶樓進行對比,看看哪家茶樓「廣味」更足。
  • 「食在廣州」的趣聞軼事
    那麼,食在廣州這種講法是什麼時候傳開來的呢?據說,這種講法,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只不過可能是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多為北方人,對粵菜的精華少有味及,以至粵菜一直難登大雅之堂。直到清乾隆年間,流傳開乾隆皇帝與大馬站菜的趣聞故事後,粵菜才在宮庭御宴,滿漢全席上有一席之地,食在廣州也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行時起來。
  • 食在廣州,如何實現食在夜廣州?
    食在廣州,如何實現食在夜廣州?廣州宵夜,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工商業發達催生出大量手工業從業者。在嶺南炎炎夏夜裡,工人方才下班,或食得一碗豬雜粥,或呲溜一碟炒牛河以抵肚餓。改革開放後,許多下崗知青就在宵夜攤和燈光夜市中,賺得了第一桶金。可以說是夜宵養活了來自天南海北的「謀生者」。時過境遷,如今廣州城內老牌食肆的夜間營業時間卻越縮越短,已實現了「食在廣州」的她,如何能成功實現「食在夜廣州」?
  • 廣州這家脆皮羊肉煲做法正宗,吃到了老廣最愛的大排檔羊肉煲美味
    俗話說得好:「冬季進補,開春打虎」,不時不食,對於廣東人來說,羊就是大自然在冬日最好的貢品了。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吃羊方法,尤其是被稱作「羊城」的廣州,老廣最喜歡的就是「打鍋開煲」。羊肉煲在廣州最傳統的做法其實是脆皮羊肉煲,如今廣州做得正宗的店已經很少了,還好在朋友的推薦下,阿聰找到了一家位於(廣州)天河區東莞莊路富力院士庭負一大豐窩美食066號鋪的店名叫脆皮羊肉牛雜煲的小店。
  • 「一日食百味」!廣州國際美食節開幕
    文/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 通訊員 番宣圖 羊城派記者 鄧勃11月16日,2018年廣州國際美食節在番禺區雄峰國際美食文化城開幕,首日便吸引一眾街坊過來體驗「一日食百味」。來自番禺的李明華今年第三次參加美食節,「我最中意試試各大酒家的特色餐飲,例如廣州酒家的紅燒乳鴿,我打包了四隻回去慢慢嘆,再如番禺賓館的扒金山,鮮美的鯪魚肉就一定要現場品嘗了。」他說。來自海珠的譚叔就最喜歡逛國際美食,「平時好少機會一下子見這麼多其他國家的美食,印度飛餅的小哥表演落力,人氣很高。」想知道現場有哪些好吃的?
  • 食在廣州 味在番禺 深巷有佳餚味尋南番順
    □專題策劃 白嵐 餘永堅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周樂樂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人們常說,食在廣州,味在番禺,廚出鳳城,物盡南海……無可否認,廣府菜的輝煌,是在南番順味道的基礎上積累、發展而來的。
  • 廣州這家主打住家菜的粵菜館,老廣都很中意食只因價格抵出品正?
    在廣州吃東西,老廣們最講究的就是「平靚正」,價格要抵,要划算,東西還要做得出品夠好。否則的話老廣都可能不會買帳。所以在廣州的老城區,餐飲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能夠生存下來的餐廳飯館小吃,無一不是經得起舌頭刁鑽的老廣們的考驗的,這也造就了「食在廣州」的美名。
  • 廣西桂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淑君參觀廣州廣味源食品
    10月24日下午,廣西桂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淑君,桂平市副處級幹部趙雪嬌等人到廣州市廣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參觀考察。廣東省桂平商會會長陳麥藝、廣州市廣西商會執行會長覃錄強、東莞市桂商商會會長李榮堅、廣州市廣西商會秘書長譚棟元、執行秘書長朱紅榮,廣東省桂平商會秘書長盧堅等人陪同考察。
  • 空中擦亮「食在廣州」名片
    當「食在廣州」的名片在空中再次擦亮,廣州這座美食之都將與世界產生怎樣的精彩對話?距離廣州亞洲美食節開幕只有5天,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廣州亞洲美食節美食文化交流沙龍(以下簡稱「沙龍」),昨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2航站樓舉行。
  • 2020年度東風井關杯·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在廣州召開
    東風井關杯2020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中國區大會,12月7日在廣州廣交會館閉幕。全國40個進入決賽的優質大米決出19個金獎、21個優勝獎和3個東風井關杯大獎。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素有世界大米「奧斯卡」之稱,採用先進技術對大米的米食味、飯食味進行數位化鑑定,再由專家評委進行口味鑑定,是世界上先進的大米品鑑規則。這個進行了22屆的品鑑大會,秉承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和面向一線稻農的原則,在國際上深得農民的認可。
  • 關於香腸,你喜歡川味還是廣味?
    中國的香腸有著悠久的歷史,香腸的類型也有很多,主要分為川味香腸和廣味香腸。川味香腸川味香腸屬於醃臘腸製品,是四川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屬於川菜系。口感鹹鮮,便於下飯,蒸食或者煮食,或者切片炒菜均可。廣味香腸州地區製作的香腸因帶有甜味因而成為特色的風味香腸,稱為廣味香腸。廣味香腸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名餚,屬於粵菜系,口感有肉感但不膩。製作材料:豬肉、白砂糖、精鹽、味精、白酒、鮮薑末。
  • 不想外賣堅持堂食,廣州多地餐廳「棚食」受歡迎
    不想外賣堅持堂食,廣州多地餐廳「棚食」受歡迎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  2020-03-03 廣州不少設置露天或半露天餐位,提供「棚食」的餐館受到市民歡迎
  • 老廣知多少?廣州同福路傳統美食店
    原標題:老廣知多少?廣州同福路傳統美食店同福路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在廣州珠江的南面,古稱江南洲,廣州人稱其為「河南」,處在廣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後航道環繞,是四面環水的天然良壤。老廣們常說:玩在「河北」,住在「河南」,所以海珠區大街小巷中有很多只有老廣們知道的特色美食店,如果你還不知道?那你就OUT了!!!
  • 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落戶中國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楊榮堅)11月20日,中國首屆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產品預選賽在遼寧營口鮁魚圈萬隆廣場開賽。以此為標誌,享譽世界的「國際米食味品鑑大會」正式進入中國,並開啟中國市場優質大米與國際一流大米的角逐之旅。本次預賽,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個大米樣品,通過國際標準公開透明的技術檢測,產生了今年進軍廣州決賽的40強。
  • 食在廣州味在順德 開著捷達VS7尋找「德」味
    廣州車展前夕,忙裡偷閒參加了捷達VS7匠心尋味之旅的試駕活動,準備美美的飽餐一頓。之所以捷達將試駕活動在「美食之都」的順德開展,源於可以將美食烹飪的「美食匠心」與捷達造車的「德系匠心」進行完美的貼合,展現出捷達的 「讓更多人開上德系好車」品牌使命。
  • 「食在廣州,味在西關」大眾點評必吃街落地泮塘路
    作為廣州西關美食最具代表性的聚集地,泮塘路長約400米,街道兩旁美食商家雲集,無數老字號隱藏其中,擁有向群飯店、食豐收、鴻華美食和御品名店等本地特色老字號品牌和國家級五鑽酒家,是名聲遠播的老饕打卡聖地之一。今年7月,大眾點評根據用戶評價大數據模型發布了2020必吃街,公布了33座城市的50條特色美食街區,泮塘路入選。
  • 39年堅持只為一口正宗的老廣燒味
    早在2015年,原南海食藥監局便在全省首創《南海燒臘》聯盟標準,引領潮流用餐體驗。為了那一口剛出爐、脆香多汁的「燒味」,精研燒臘39年的廣東廣記食品生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華決定把自己的燒臘技藝以程序的方式「寫入」燒爐,通過中央廚房全冷鏈配送真空包裝的半成品,讓街頭餐飲店就能現燒即售,普通人也能做出地道老廣味。
  • 落街就有得食!這家美團排行榜首的港式茶餐廳,至啱鍾意港味老廣
    落街就有得食!這家美團排行榜首的港式茶餐廳,至啱鍾意港味老廣對港式茶餐廳的了解,多數都是幼年時期從香港無線TVB知道的,香港茶餐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依然還是最能代表著香港味道。凍檸茶港式經典冰飲扛把子,凍檸茶入喉茶味醇厚,檸檬香味清香能夠品嘗得出是多種紅茶拼茶純手工拉茶而成酸酸甜甜味道,好似初戀,入喉清爽提神又醒腦
  • 廣州美食攻略:食在廣州,尋味花城
    是啊,在廣州定居,平時以吃喝玩樂為「主業」,寫了這麼多文章,竟然沒有一篇廣州的美食攻略,實在汗顏,於是立馬著手開始整理這篇廣州美食攻略。 廣州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食在廣州」的金字招牌不言而喻。來廣州,正確的打開方式,不是問,廣州有什麼好玩的,而是應該問:廣州有什麼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