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有緣的人並非身在佛門,而是有這3個特點,看看你有嗎

2020-12-20 千面修行者

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有緣之人呢?與佛有緣的人又有什麼特徵呢?

有些人認為和佛有緣就是拜佛燒香,誦讀經書,發發善心,行行善舉,其實不然。念佛誦經沒錯,但那只是修行的手段,不是最終目的。不管學什麼,首先要以做人為本,人都做不好,何以成佛呀?

真正信佛學佛,就是把佛法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的人,不能依教奉行就是無緣。一邊燒香拜佛,一邊不知悔過。不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不能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不是修行,這一生還是與佛無緣。真正修佛的人身上一定有下面三個特點,有其中一個,你也是與佛有緣的人。

第一:深信因果

《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每一個人的心剎那生滅,一念接一念,念佛的時候,心裡想著因果輪迴,停止念佛的時候,就在念貪嗔痴,念財、念色、念名、念利……

因果,貫穿在整個佛法裡。每一個修佛的弟子都會自覺的斷惡修善,努力提升自己。可是,很多人理解的因果,只停留在表層上。以為說幾句多行善舉、不做惡事就是深信因果。

也有很多人會提出質疑,佛教裡的因果輪迴,根本無從考證,這讓人怎麼去相信?

其實,深信因果,並非是我們執著於果報是真是假,而是用「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意識去約束自己的言行。

修行,不止是修身,更重要的是修心。

深信因果就會因為顧忌果報,常思善業,常行善舉;

而不信之人,不信因果的人,就不會用因果報應來約束自己,平日裡為所欲為,長此以往,無善因,又哪來的善福呢?

要想人生順遂如意,就要從內心發善心善念,順其自然,這樣才能真正地得到福祉。

所以說深信因果,懂得以此警醒自己的人,必是與佛有緣之人。

第二:常行善舉

我們常說多行善舉,到底哪些都是善舉?

佛家有言: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不信吃齋多布施,但看眼前受福人;前世修來今世受,今生修績後世身;三世因果說不盡,皇天不虧善心人;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舍萬文收;為君寄在監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

如果你覺得這段話有些難理解,通俗的來講,善舉首當其衝就是要在家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就等於供佛,其無邊功德遠勝其它利益。

佛門裡有句話:一子成佛,九祖生天。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勸導父母學佛,明了因果,離六道輪迴苦,得究竟樂。

在外就要敬三寶。何為「三寶」?即佛、法、僧。學佛就是學佛的智慧,皈依佛,覺而不迷。學習佛法心就會正而不邪。僧寶,就是出家修行的法師、高僧、大德。皈依僧就會淨而不染。

除此之外,不殺生、常布施都是善行之列。信佛學佛,要以依教奉行、以法為依、以戒為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一來,你就能廣結善緣、積德行善,時時刻刻內心澄明,虛懷若谷、寬厚謙和,成為一個有佛緣有福氣的人。

第三:懂得放下

很多人對佛經裡所講的「放下」理解成「放棄」。覺得放下就是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這是錯誤的觀點,佛經裡講的放下是讓你懂得替換。

以智慧替換愚痴心;正念替換雜念;隨喜替換嫉妒;慈悲替換嗔恨;忍辱替換報仇;謙虛替換傲慢;讚美替換誹謗;正見替換邪見等等。如此一來,你就真的放下貪嗔痴,收穫六根清淨。

這些道理很如意懂得,也很容易做到。要想放下,首先要懂得用什麼去替換它,你才能放下的。打個比方,五戒之首為殺生,當你通過吃素食去替換肉食時,你就放下了殺生;

當你通過布施去替換索取時,你就放下了貪婪,沒有貪婪,你不會去偷盜索取;

當你通過新的愛情替換舊情時,你就放下了舊情的痛苦……

想要放下世間的痛苦,先要想明白用什麼去替換它,能代替痛苦的只有快樂,怎麼才能快樂呢,就是要發善心行善舉,心態好了,人緣好了,事情順了,好運來了,是不是就快樂了。這就是從根本上做到了替換,懂得了放下。

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命苦,也沒有平白無故的享福,一切都是前世善惡業報的累積。「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只有做到深信因果、常行善舉、懂得放下,才能成為命好福深的人!

作者:千面修行者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千面修行者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佛教:這四個特徵的人,與佛有緣,看看你有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諸佛如來是出世間的大醫王,能除一切煩惱障礙,卻不能救拔慧命將盡之人。很多才接觸佛法的善信,經常提問的就是,某位「大師」說我有佛緣,你覺得是這樣嗎?「緣」是佛家認識世界的基本觀念,萬物有緣,才能發生關聯,並進一步發展,乃至產生結果。
  • 這樣的兩種人,才是真正與佛有緣,看看你是嗎?
    那麼,只要一個人憶佛念佛,就可以回到佛那裡去嗎?其實,這樣憶佛、念佛的兩種人,才是真正與佛有緣。看看你是嗎?第一種:憶佛憶佛,就是在思想中不停地想念佛所說的每一句話。佛說的話,都是讓人如何去掉自身「貪嗔痴」的辦法。一個身有貪嗔痴之人,是無法去往佛身邊。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有佛緣的人,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解脫苦惱,不過從深一層角度上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也都與佛有緣。經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我們常提到一個詞,叫「佛緣」,與佛有緣的人往往善根、福報比較大。雖然佛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但太多人易被自身的習氣煩惱障蔽而造諸惡業,不能覺悟解脫。「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不是每個人今生都能有機緣與佛結緣,善根不足、福報不夠、障深慧淺的人,他是難以認同佛法的。這樣的人,任誰也渡不了,因緣未到。那什麼樣的人與佛有緣呢?並不是那些只知道天天守在寺院、守在佛像前,天天燒香磕頭的功利化的信仰者,不是表面上與佛菩薩距離的遠近,而是心與心的距離。
  • 佛教:一個人是否與佛有緣,這9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是否與佛有緣分,是否夢見佛菩薩的樣子,是否長得像佛菩薩,是否與佛菩薩同一天生日,就算是與佛有緣了?這些只是一種膚淺的緣分,無法能說明什麼。什麼是佛,佛就是真理,佛就是覺悟,能真正把佛的智慧和慈悲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身體的修行,才是與佛結真正的緣。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佛門中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陀曾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
  • 佛教:這4種人,佛緣深厚,與佛有緣,有你嗎?
    佛家常講: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什麼意思呢?沒有根的草,你再怎麼澆灌它也是徒勞。佛法只會渡那些願意被救度的人,不相信正法、不願意被救度的人,強求不得。就像我們提及出家人,並不是誰都出得了家的,出家需要大福報,因緣不具足的人難以真正安心出家修行。「與佛有緣」,這個「緣」不是指表面上的距離,不是說我今天守在佛菩薩像前,我就離佛最近了,不是這樣。「佛在心中,莫向外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距離在心、不在形。心中有佛、有善良、有慈悲,並能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之道的人,佛緣最深。
  • 什麼樣的人與佛有緣,包括你在內嗎?
    佛門有一首著名的《緣起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佛家認為,宇宙萬有,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緣起」的。關係有親疏,緣分有深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人緣。佛陀成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與佛有緣的人可謂無量無邊。所以大乘教法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佛緣。
  • 佛教:有這4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而俗世間,亦有「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之說。關於「緣」,僧俗兩道有著共同的認知,這也印證了《壇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但是,佛典中關於「緣」,卻有著更為深廣的闡釋。《大智度論》開示,佛法講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悟,正是因果緣起之法。
  • 佛教:有這9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許多人很想知道自己是否與佛有緣,是不是做夢夢到佛菩薩寶相或者與佛菩薩長得相像,亦或者和佛菩薩的生日一樣,就算是與佛有緣呢?這些只是一種淺顯的緣分,並不能說明什麼。佛是什麼,佛是真理,是覺者,能真正將佛的智慧與慈悲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身體力行,方是與佛陀結真正的緣。
  • 兩個特徵,證明與佛有緣,看看你有沒有?
    佛教中很注重緣分,與佛有緣常常都會有一些特徵,不經意間就會顯現出來,佛經中有句話,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一個人若是與佛無緣,佛就無法度他。佛教中講,佛法僧緣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與佛無緣的人,他註定得不到佛法的增益。那麼什麼樣的人是與佛有緣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地方。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佛門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其中說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
  • 佛教:與佛有緣的「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有的是因為有某種心事,想去在佛前「嘮叨嘮叨」,也有的是想去寺院中清淨清淨,有的則是想去求佛,希望得到佛的保佑。他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做,其實這是因為他與佛有緣。當他心心念念裡都是佛的時候,這種緣分就會達到極致。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佛緣,以下是有佛緣的「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 佛教:與佛有緣的三大特徵,有一個,也要恭喜你了,你與佛有緣!
    有的人想要通過學習佛經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發現佛經完全是教人做一個好人。有時,他也會想,想要修佛,就需要有佛緣,自己與佛有沒有緣分,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佛經看得不多,不知道自己到底與佛有沒有緣分。關於緣分,其實不光是佛教中在講,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中,也講一個人修道需要有道緣。如果一個人與道無緣,就無法修道。
  • 什麼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通常有這六個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
    什麼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通常有這六個特徵,看看你是否具備。有句話是,「佛度有緣人」,還有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情況呢,當時釋迦牟尼佛證悟成佛時曾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如果你有這些特徵,證明你與佛有緣,遲早證果!
    很多人期望自己與佛有緣。他所期待的這種緣分,就是希望自己終有一天,能在佛前修行,並證得果位,永脫苦海。那麼,佛教中講的緣分是怎麼回事呢?一般說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互相之間有了交往、交流。一旦兩個人之間有了這些行為,這個緣分就結下了。《華嚴經》中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與佛有緣」的人,身上有這5大特質!
    佛家常說一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苗;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意思?佛家普度眾生,廣度有緣之人,與佛無緣的人,佛也度不了。雖然佛陀曾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又因為眾生業力有別,業障重的人是難以聞到佛法的,即使你有意去度他,他也根本聽不進去你說的話。因緣不到,福報不夠,沒有智慧的人暫時與佛無緣。什麼樣的人算是與佛有緣的人呢?是心中有正知正念正覺的人。佛法是智慧,不是迷信,迷信的人反而離佛最遠。
  • 怎麼才算是與佛有緣,通常有4個特徵,看看是否有你
    怎麼才算是與佛有緣,通常有4個特徵,看看是否有你,當年,悉達多太子看盡了人間的生老病死,毅然放棄王子的身份,拋棄榮華富貴。出家學道,經歷很多修行,都沒有找到心中的真理。於是才有了雪山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皮包骨頭。悉達多認為這是在冒著生命危險在修行,最後悉達多也明白了這不是自己心中的道。
  • 佛緣深厚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俗話說:「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廣義上來講,人人本具佛性,都是與佛有緣的,只是緣深緣淺不同,有的緣分已經到了,有的緣分還未到。這裡說的「無緣之人」,是狹義上講的,就是緣分還沒到的人,不是永遠「不度」,而是暫時不度,等機緣成熟,自然會度。
  • 佛教:有緣的人有哪些特徵?
    一個人存在什麼心就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有一些人註定與佛無緣,不是佛不渡化你,而是佛門無緣之人難渡,真正與佛有緣的人在行為和長相上就會有所區別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一定心地善良,長相年輕,心懷慈悲,眼中都是好人,心中都是好事,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一定深信因果,持戒修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