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天,東渡鎮蘭口村330國道兩邊一直飄蕩著一股濃濃的香味,呼吸入來,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路過的人都很奇怪,紛紛詢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此芬芳?記者通過了解,原來是蘭口村有好幾個家庭作坊正在替人榨制山茶油,難怪香滿街路。
日前,記者前往該村打探,體驗了一番古法榨油工序和茶油特有馨香。
早上8點多,從縉雲縣城方向沿著330國道一直往南走,進入蘭口村地界,不久就看到了一家榨油坊,名為林忠榨油廠。只見門前堆放著各種包包和塑料桶,裡面都裝著山茶籽。有的在拆包,有的在過秤,一個貌似老闆娘的,拿著一本筆記本在記錄著茶籽戶主和斤兩。這戶尚未稱完,又有人騎著摩託車送來了,可謂忙得不亦樂乎。
仔細觀察,林忠茶油廠有5間門面,不過進深不大,據說是330國道拓寬時拆了前面一部分留下的。
最北面靠牆處門口,是一臺碾碎機,靠裡一點是一臺炒制平鍋,看起來是由老闆娘負責。
再裡面一點是鍋爐,接出一根管子,安置一個蒸桶。鍋爐旁邊靠西的牆邊,與前面幾套機器工具形成一個角尺彎,這裡是一臺茶餅成型機。蒸製和茶餅初步成型,由一個吳師傅負責。
另外就是三臺壓榨機,主要由老闆林忠親自掌控。
看過這些機器工具的安置,我們就可以知道榨制山油茶的基本工序了:粉碎,炒制,汽蒸,成餅,壓榨。
對於這些工序,粉碎和壓榨,都很好理解,但為啥既要炒制,又要汽蒸呢?
老闆林忠告訴記者,本質上的意義他也不大懂,這些工序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做法,他只是沿襲了古代壓榨山茶油的基本步驟和做法,不敢輕易更改。
「不過,細細分析起來,這炒制和汽蒸工序,無外乎這幾個原因:一個是確保多出油、易出油、出好油,另一個是除去苦澀味、逼出香甜味。」林老闆說,「這就像許多中藥材,必須九蒸九曬、經過一系列炮製程序才能用,道理差不多吧。」
正在旁邊忙活的吳師傅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榨制山茶油,工具和工序都有很大的改變,比如以前無論是碾碎和壓榨,都是經由牲口拉磨和手工衝砧完成,但現在逐漸由機器代勞。而且,工序上也有了省略,比如有的作坊已經不再用茶餅壓榨,而是茶籽倒入機器炒制後直接碾碎就壓榨出油。有的則之蒸不炒,有的則只炒不蒸,省略步驟不一而足。
不過他們雖也使用機器,但壓榨前炒制、汽蒸、做餅,一步也不省略,就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嚴格地堅守了古法榨制山茶油。
也許是他們堅守古法榨制山茶油,所以深受農家歡迎,不僅臨近農戶都愛送到他們這裡,遠在麗水蓮都的農戶都不怕路遠年年送到他這裡加工。
這不,今天就遇到了一個來自蓮都區巖泉街道上老鼠梯村的柳姓農戶。
這位柳叔今天和兒媳一起,用小車送來了250斤茶籽,記者問他們為啥要到這裡來,是不是自己那邊沒有榨油坊。
「我們以前父輩一直來就是送到這邊來榨茶油,一個是習慣了,一定要說為什麼,感覺這裡服務態度好,又是古法榨油,比較放心,吃起來也香甜淳口,我們比較認可唄。」柳叔的兒媳說。
老闆說,茶籽出油率一般為25%左右,各年並不一樣,去年比今年要好。至於加工費,很出記者預料,原來一般是用榨油後的茶枯(榨油後的茶餅)作為工錢。
另據悉,今年的茶油價格與往年相比,稍有下降,至於說什麼原因,老闆認為,可能與新冠疫情有關吧。
說到蘭口村農戶今年山茶油年成如何,老闆娘說:「我們村最大戶,可能有1000年以上茶籽,幾百斤的非常多,究竟能出多少油,你一算就清楚了。這一個多月以來,我們3人每天平均要壓榨四五千斤茶籽,幹得不是一般的累呢!」老闆娘口裡雖說累,但看得出,她的心裡分明透出濃濃的甜蜜,正如這飄蕩滿街的茶油馨香……
來源:縉雲新聞網 作者:陳德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