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林忠榨油坊:守個「古」字求純香

2021-01-20 麗水網

  最近這些天,東渡鎮蘭口村330國道兩邊一直飄蕩著一股濃濃的香味,呼吸入來,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路過的人都很奇怪,紛紛詢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此芬芳?記者通過了解,原來是蘭口村有好幾個家庭作坊正在替人榨制山茶油,難怪香滿街路。

  日前,記者前往該村打探,體驗了一番古法榨油工序和茶油特有馨香。

  早上8點多,從縉雲縣城方向沿著330國道一直往南走,進入蘭口村地界,不久就看到了一家榨油坊,名為林忠榨油廠。只見門前堆放著各種包包和塑料桶,裡面都裝著山茶籽。有的在拆包,有的在過秤,一個貌似老闆娘的,拿著一本筆記本在記錄著茶籽戶主和斤兩。這戶尚未稱完,又有人騎著摩託車送來了,可謂忙得不亦樂乎。

  仔細觀察,林忠茶油廠有5間門面,不過進深不大,據說是330國道拓寬時拆了前面一部分留下的。

  最北面靠牆處門口,是一臺碾碎機,靠裡一點是一臺炒制平鍋,看起來是由老闆娘負責。

  再裡面一點是鍋爐,接出一根管子,安置一個蒸桶。鍋爐旁邊靠西的牆邊,與前面幾套機器工具形成一個角尺彎,這裡是一臺茶餅成型機。蒸製和茶餅初步成型,由一個吳師傅負責。

  另外就是三臺壓榨機,主要由老闆林忠親自掌控。

  看過這些機器工具的安置,我們就可以知道榨制山油茶的基本工序了:粉碎,炒制,汽蒸,成餅,壓榨。

  對於這些工序,粉碎和壓榨,都很好理解,但為啥既要炒制,又要汽蒸呢?

  老闆林忠告訴記者,本質上的意義他也不大懂,這些工序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做法,他只是沿襲了古代壓榨山茶油的基本步驟和做法,不敢輕易更改。

  「不過,細細分析起來,這炒制和汽蒸工序,無外乎這幾個原因:一個是確保多出油、易出油、出好油,另一個是除去苦澀味、逼出香甜味。」林老闆說,「這就像許多中藥材,必須九蒸九曬、經過一系列炮製程序才能用,道理差不多吧。」

  正在旁邊忙活的吳師傅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榨制山茶油,工具和工序都有很大的改變,比如以前無論是碾碎和壓榨,都是經由牲口拉磨和手工衝砧完成,但現在逐漸由機器代勞。而且,工序上也有了省略,比如有的作坊已經不再用茶餅壓榨,而是茶籽倒入機器炒制後直接碾碎就壓榨出油。有的則之蒸不炒,有的則只炒不蒸,省略步驟不一而足。

  不過他們雖也使用機器,但壓榨前炒制、汽蒸、做餅,一步也不省略,就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嚴格地堅守了古法榨制山茶油。

  也許是他們堅守古法榨制山茶油,所以深受農家歡迎,不僅臨近農戶都愛送到他們這裡,遠在麗水蓮都的農戶都不怕路遠年年送到他這裡加工。

  這不,今天就遇到了一個來自蓮都區巖泉街道上老鼠梯村的柳姓農戶。

  這位柳叔今天和兒媳一起,用小車送來了250斤茶籽,記者問他們為啥要到這裡來,是不是自己那邊沒有榨油坊。

  「我們以前父輩一直來就是送到這邊來榨茶油,一個是習慣了,一定要說為什麼,感覺這裡服務態度好,又是古法榨油,比較放心,吃起來也香甜淳口,我們比較認可唄。」柳叔的兒媳說。

  老闆說,茶籽出油率一般為25%左右,各年並不一樣,去年比今年要好。至於加工費,很出記者預料,原來一般是用榨油後的茶枯(榨油後的茶餅)作為工錢。

  另據悉,今年的茶油價格與往年相比,稍有下降,至於說什麼原因,老闆認為,可能與新冠疫情有關吧。

  說到蘭口村農戶今年山茶油年成如何,老闆娘說:「我們村最大戶,可能有1000年以上茶籽,幾百斤的非常多,究竟能出多少油,你一算就清楚了。這一個多月以來,我們3人每天平均要壓榨四五千斤茶籽,幹得不是一般的累呢!」老闆娘口裡雖說累,但看得出,她的心裡分明透出濃濃的甜蜜,正如這飄蕩滿街的茶油馨香……

  來源:縉雲新聞網 作者:陳德禹

相關焦點

  • 縉雲:古法榨制山茶油香滿街 去苦澀味出優質油
    浙江在線-縉雲新聞網12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德禹) 最近這些天,東渡鎮蘭口村330國道兩邊一直飄蕩著一股濃濃的香味,呼吸入來,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路過的人都很奇怪,紛紛詢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此芬芳?
  • 安遠鳳山鄉:菜籽油香四處溢 榨油坊裡忙不停(圖)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謝松濤報導:近日,走進安遠縣鳳山鄉的薯立方合作社榨油坊裡,只見榨油機器轟鳴著,忙碌不停,小小的榨油坊裡摞堆著六七十包鼓鼓的等待壓榨的油菜籽,油坊一角整齊地擺放著近30餘桶榨好的新油。
  • 百年榨油坊
    休息的時候,榨油師傅會拿出旱菸,吧嗒吧嗒地吮吸是他們解除辛勞的最好辦法。」如果從有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這種老式的木製榨油機在中國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這塊民俗文化活化石也許就要從我們的視線中漸?.. 田宗利 文/圖
  • 「道德榨油坊」榨出「良心油」
    本報記者馮佳志    提起「道德榨油坊」,在沁陽市幾乎無人不曉,可開辦「道德榨油坊」的老闆賀營軍覺得很平常,他認為但凡有點良心的人都不會製造假貨害人。5月23日,記者見到了賀營軍。
  • 化隆上灘村:榨油坊的「致富經濟帳」
    「冬季是榨油坊最火的時節,恰逢今年油菜豐收,周邊各村的群眾早早就過來排隊加工自己的菜籽了。」「第一書記」李加說。海東市化隆縣二塘鄉上灘村全村1839人,2016年確定為非貧困村,建檔立卡51戶164人,2019年注入集體經濟破零資金60萬元,實施村集體經濟破零項目,在徵得村民們一致同意後,實施了油菜籽加工項目。
  • 雲南羅平:依魯菜籽油延續古法榨油 走進千家萬戶_旅遊中國_中國網...
    中國網12月18日訊 古法榨油,又叫土法榨油,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制油技藝,凝聚著五千年來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被譽為「來自遠古文明的活化石」。「細挑選,慢研磨;秘法炒,留純香;木榨技,見精細;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儲藏。」
  • 古法榨油延續中國老味道 詮釋傳統飲食文化
    雲南省羅平縣羅麗江傳承中國古法榨油技藝,延續中國老味道,千擊萬垂菜籽油飄香,依魯牌菜籽油成為營養健康的油中貴族。這種從古至今從篩籽、炒籽、磨粉、蒸粉、包餅、上榨、插楔、撞榨八大工藝的古法壓榨技藝,一直是羅麗江家老祖宗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的榨油工藝流程。
  • 沈郎鄉純茶油,粒粒精選,滴滴香純
    沈郎鄉純茶油,粒粒精選,滴滴香純沈郎油茶以「做優質產品、建美麗中國」為己任,熱情接待廣大遊客遊茶山、摘茶花、步棧道、進車間、觀生產、看工藝、鑑真偽、喝茶油、品佳餚,並以古法壓榨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邀請您共同參與古法現場榨油  魯網濰坊12月28
  • 在農村自己開個榨油坊,到底能不能賺錢
    大家好,小編在此恭候多時了,感謝您閱讀小編今天給您帶來的文章「在農村自己開個榨油坊,到底能不能賺錢」。如果您喜歡的話,請您點上方的藍色字體關注清閒農事,謝謝。咱們既然選擇開榨油坊,那麼就是為了賺錢,將本求利是做生意的正理,那麼開一個榨油坊到底能不能賺到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看著別人賺錢,咱們又沒幹過,這個帳怎麼算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說一下開榨油坊的利潤分析。首先,自己榨油自己賣。
  • 又到一年榨油時!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的香味
    眼下,正是榨油的好時節。日前,記者來到雲龍鄉臺埔村,遠遠地就聞到了從阿國榨油廠飄來的陣陣茶油清香,沁人心脾。這陣子,許多人陸續帶著曬乾的茶籽來到這兒榨茶油。製作茶餅循著油香,記者來到榨油廠,榨油廠擠滿了前來榨油的人,師傅們正忙得不亦樂乎。這是一個結合了現代機械和古榨油法的土榨油坊。
  • 河南農村傳統榨油坊,夫妻倆辛苦經營多年,生意忙碌日榨超百斤
    在河南豫北一農村,自家種了幾畝花生,閒暇之餘便把部分花生拿到榨油坊,來榨制新鮮的花生油!為了吃到新鮮的花生油,周圍幾公裡的村民也驅車前來這家榨油坊。這袋花生經過自己親手人工篩選,把優質花生剝皮統一裝進塑膠袋子裡。整理這些花生很費時,需要一個個剝皮,把不好的花生給剝離出去,最後選出的花生個個果實飽滿,大小均勻,顏色紅潤。店主看了筆者帶的花生讚嘆質量不錯。
  • 農家自種自榨油與生態種植小榨純菜籽油哪個更好?
    美麗鄉野油菜花食用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除去超市各類食用油外,還有鄉村農家自種自榨油。根據種植方式不一樣分為普通農家自種和生態種植,種植方式不一樣而榨出來的油有區別嗎?油菜成熟後,收割晾曬運到鄉鎮油坊進行榨油(多為小型物理壓榨);先炒後榨-過濾-冷卻-裝存,過程不做任何添加,榨油環境條件非常一般。
  • 農村榨油坊,一個不起眼的小生意,卻能日賺幾千元
    前天的時候,我家拉了有550斤的新油菜籽去村裡的榨油坊榨油。這些菜籽都是我們自家種植出來的,基本上每年為了自家吃油,都會種植上一些菜籽。畢竟自己種植的菜籽,吃油更加放心一些。在我們這邊的榨油坊,榨油是收加工費的,但是加工費感覺還不算高的。老闆定的加工費的價格是每榨100斤的菜籽,就要收25元的加工費,相當於一斤菜籽收0.25元的加工費。
  • 竹溪石磨坊博物館 古法榨油深受遊客喜愛
    今年5月1日起,竹谿縣桃花島夯土小鎮的石磨坊博物館免費開放,別具一格的現場榨油體驗和充滿兒時記憶的傳統農具,吸引眾多市民和周邊縣市遊客前來參觀體驗。石磨坊博物館是一家以油磨坊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體驗式展覽館,佔地面積12311平方米,採用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建築格局,古樸大氣。博物館有兩臺油榨,其中一臺是明代油榨,體量碩大、古樸厚重,堪稱「鄂西北油榨之王」。
  • 林忠:自律的完美主義者
    90年代初,在很多人還沒有健身概念的時候,林忠已經率先開始「折騰」。當時,他經常出差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與這些大城市的客戶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中不少人良好的形象管理和精神面貌帶給林忠很大的觸動。深入交流後,他第一次意識到健身的魅力。 當時他出差住宿的都是配備專業健身房的當地高端酒店,於是,林忠就從酒店的健身房開始了自己的健身之路。
  • 縉雲:省首張家用縫紉機"品字標浙江製造"證書落戶縉雲
    縉云:省首張家用縫紉機"品字標浙江製造"證書落戶縉雲 2020-07-20 15:13:26 來源:浙江在線-縉雲新聞網
  • 花生油好吃美味,那農村是怎樣榨油的,100斤花生米能出多少油
    花生油炒菜特別香,但花生油是怎麼榨出來的,100斤花生米能出多少油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過去的時候,我們這裡都是人工榨油,那個時候我還小,但還是能記得父母半夜就要趕去油坊排隊榨油,把我自己留在家裡的情形。
  • 醋坊傳三代 純糧釀醋的堅守中感受晉源味道
    醋坊裡有陳醋、鳳眼陳醋、曲醋等,不同的度數價格不同。不畏辛勞 一家三代釀醋老溫一家三代都釀醋,溫俊的父親名叫溫承業,溫俊的醋坊名字也叫「承業醋坊」。幾十年間,晉源區大大小小的醋坊都相繼關停了,獨「承業」一肩挑起晉源手工純糧釀醋的大旗,而且把醋坊經營的風生水起,是太原寧化府的直供廠家。
  • 縉雲姓氏之丁氏
    2014年5月份,縉雲縣圖書館和縉雲無雙譜牒編纂服務部,聯合決定於7月份在縉雲博物館舉辦全縣宗譜大展覽。期間,對《縉雲姓氏志》做了部分掃描,並整理成展牌,後來因為電腦的損壞,這批掃描版沒有留下來。人丁漸眾,又析居東和坊、龍津坊、儒學前、縣(治)後。其後又向鄉村發展: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8),十一世孫丁悅、丁安,由縣(治)後遷居靖嶽後宅;丁琢,少年從戎,解甲後娶筧川胡氏為妻,並在此定居。其後,十二世孫丁疇又於正統(1436一1449)初年,自東和坊遷入靖嶽前宅,十五世孫丁朋於成化年間(1465一1487)遷入筧川上丁。
  • 縉雲麻鴨的離奇經歷,600年前因一起兇殺案被記入地方史志
    倉頡和沮誦是黃帝的造字官員,看到這野鳥叫的聲音「嘎嘎」和「甲」字同音,於是二人便在鳥字左邊加一「甲」字,成為現在的「鴨」字。再看它們黃灰色的羽毛像麻雀,就取名「麻鴨」。從此,縉雲練溪裡就多了一群麻鴨。很多文章寫縉雲飼養麻鴨歷史有300多年,但其實遠不止此!有文字記載的縉雲飼養麻鴨歷史,就已經有800多年了;甚至在600多年前,還因一起姦殺案,縉雲麻鴨被寫入了地方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