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第一代個體戶"回憶:曾被任仲夷"點"為名人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2008年1月21日下午,容志仁在海印苑小學作了一個講座,其中提到心理學、弗洛伊德和《夢的解析》。

  容志仁簡介

  廣州市第一代個體戶,創「容光」飲食店,以一毛錢「學生餐」被媒體報導而成為名人,先後被鄧小平、胡耀邦接見,後被選為廣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第一屆會長。1980年代末出國,聲息漸不聞。1994年回國後,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現擔任一家廣告公司負責人。

  想當年

  他脫穎而出成為「大哥」……

  我們12個個體戶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發言。我看大家都不發言,就說「我是越秀區的容志仁」,我講述了搞容光飲食店並且特設了一個學生餐等等。任書記一拍桌子站起來,說:容志仁你說得很好,在座的有很多報社記者,你們都要報導。開完會,我一回到家,家裡站得滿滿的都是記者……

  而如今

  昔日「小弟」越做越大……

  我這五年時間在國外,也錯過了經濟大發展的機會。我只是個開頭,做得早一點,做得輝煌的是他們,比如「勝記」發展得很好,香江酒樓又搞了那個長隆世界,還有金海馬、立白洗衣粉,他們都越搞越大了,變得舉足輕重。當時我是個協會長,是他們的大哥,他們是我的小弟……現在回頭看那段經歷,是環境所需,我做了自己不是十分願意做的事,我認為是種偶然,是歷史的誤解,因為個體戶並非我所願

  容志仁掏出一張《教育劇場》的宣傳卡給記者看,「容志仁」三個字與潘偉行、莫倫通等廣東知名藝術家一起名列「教育劇場導師」,在這裡,他是「歷史和語言藝術研究者,社會知名人士」。

  他站在西湖路上等紅燈,15分鐘後,對面海印苑小學的29名老師將聆聽他的講座。他穿著件灰黑色的中大衣,裡面是整潔的褐色西裝,打灰色領帶。「過去是做要做的事,現在只做想做的事。」他說。

  2008年1月21日下午的講座名為《老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語言藝術》。在容志仁的課上,聽眾不會感到昏昏欲睡,正如他自己所推崇的,「我的講課帶有強烈的表演內容」。在講座中,他還拿出幾塊土豆,請年輕的女老師們用吸管試著扎穿它們,以此證明如果注意力集中可以激發潛能。隨後他把土豆送給老師們回家炒菜用。

  他提到心理學,講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及《夢的解析》。他說「粘液質的學生好穩重」。他對記者說,他擅長文學、心理學、公共關係及表演。

  講課之初他接到兩個電話,是演員在詢問他演出的日期和地點。在他的名片上,背面第一個名銜是「廣州青韻娛樂製作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他還是廣東精武會自由搏擊隊顧問、廣州僑藝書畫會副會長、廣東話劇研究會理事、廣東雜技藝術家協會會員、廣州越秀區文聯顧問。這些,看來都是他「想做的事」。

  他的確非常享受自己的授課過程,有時顯得眉飛色舞,他生著廣東人慣有的掃帚眉,60歲了―――他笑說自己已經「耳順」―――老人斑隱隱映在面頰。

  30年前,他30歲,站在越秀區西華路司馬坊街口,為街坊和小學生們端上一碟碟腩汁粉和花生豬骨粥。兩平方米的檔口上方一塊招牌,白底紅字,「容光飲食點」(後改為容光飲食店),那是一向喜愛舞文弄墨的容志仁自己寫的。那時他是廣州個體戶最響亮的符號,現在他說這些都是為生存「要做的事」。

  30年時光相隔,年輕人一路走來走成老人家,周一到周五,他必在東湖酒家喝早茶,與三五文化界朋友談演出策劃,聊粵曲書畫。廣州第一代個體戶的傑出代表容志仁,在這位文化人容先生身上蕩然無存。而且,他在刻意抹去。

  容先生現在更樂意談他的策劃。「1月27號、31號有兩場演出,為企業搞的,讓外來工在廣州過一個快樂的春節。」大年初一,他帶著30餘位演員到臺山都槲鎮演出,近幾年春節都是這麼過的。他希望人們把他看成一個文化人、讀書人,一個專業的文藝策劃。過去,他是個體戶們的「大哥」,現在,他是演藝人員的「容老師」。

  「個體戶容志仁」只活在他的回憶裡,他認為那段輝煌乃時勢所逼、生存所迫。回到1979年,時勢如何把一個偏愛丹青、喜唱粵曲、會玩兩手魔術的文藝青年推到第一代個體戶的聚光燈下?

  「文革」期間畫畫為生

  我應邀去給集體的國營的單位畫一些廣告畫,比如農業學大寨、毛主席在天安門上揮手,甚至也畫過《毛主席去安源》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下鄉了,在陽江一個山溝裡。其實當地農民不怎麼歡迎我們,因為我們不會幹活,我在那裡度過了半年以後,返回了廣州。

  回廣州也沒有工作,生活相當困難。就利用自己的某些特長賺點錢維持生活,我從小就特別喜愛文學,音樂、美術是文學的姐妹藝術,也愛學。水平不高,但是一邊做一邊提高了。比如畫畫,街道的美術社接的活做不完,就給我來畫。就是為人畫炭精畫,把小小的照片變成12寸的炭像。美術社接活是四塊錢畫一幅,給我是一塊六,這樣我就有十頓飯的錢了,很高興。當時一頓飯才一毛二。我最多一天可以畫到四張。維持生活一般是做這個,搬運工、家庭教師我也做過。

  我也應邀去給集體的國營的單位畫一些廣告畫,比如農業學大寨、毛主席在天安門上揮手。甚至也畫過《毛主席去安源》,這是名畫,滿街上都掛得滿滿的。生活就是這樣過來的。

  街坊勸我開早餐店

  早餐店起家時只有100元錢,買不起大鍋,街道文化站說,我們有個大鍋借給你用啊,煮粥的第一口大鋁鍋就是這麼借來的

  粉碎「四人幫」之後,當時我覺得好像有點希望,但又不知道有沒有希望,感到這種狀態可能會改觀,希望由於政策的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會改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看報上說要撥亂反正,要把「四人幫」顛倒了的政策改正過來。

  1979年3月,三中全會後四個月,我的戶口從陽江回到廣州了。當時有好幾十萬青年回到廣州,百廢待興,不可能一下子安排那麼多青年就業。我從報紙上看到黨和政府提倡發展個體經濟,允許個人從事個體勞動,可以開設個體或集體小食店、飯店和雜貨店。這不僅使回城青年能自謀生計,也解決了市民「買早點難」、「裁衣難」、「修理難」等問題。我就想,既然沒有工作,倒不如從事個體勞動,這樣可以解決生活問題。

  我家在西華路一個小巷子裡,叫司馬坊。1979年3月底,我就去越秀區東風街街道辦事處申請個體執照。當時個體執照還沒有歸到工商局管理。只要你去申請,填了表,就很快給你執照。我拿了證之後,填的是工藝美術,因為這是我個人的特長。街坊們就說,我們西華路既不是商業區,也不是文化區,你搞這些肯定沒生意,還不如不做。我問那我應該做什麼。他們說我們這裡吃早餐很難,根本就沒有小吃店讓工人、學生吃早餐,不如你就在西華路街口搞個早餐店,保證好生意。

  我說我不會做啊。他們說「我們教你」。我想了一下,如果做工藝美術沒有生意,那不等於白做?這樣就決定做早餐了。他們就教我,教我熬粥,教我切粉條。

  早餐店起家時只有100元錢,這錢是我和太太積攢下來的。用這些錢買碗買碟,買小鍋、醬料、粉、花生、豬骨等原料。買不起大鍋,街道文化站說,我們有個大鍋借給你用啊,煮粥的第一口大鋁鍋就是這麼借來的。

  當時對於個體戶,不用你有鋪面,放在哪裡都可以。我就在西華路司馬坊街口搞了個簡陋的棚子,佔了一個位置。早餐就是粉和粥,粉分為腩汁粉和牛腩粉,腩汁粉一毛錢一碟(2兩),牛腩粉貴一點,兩毛五一碟(2兩),花生豬骨粥一毛錢一碗,配些醬料,那時還要用糧票。一賣,果然好生意。第一天就賺了3塊7角錢,第二天賺了7塊多,第三天賺了10塊多。

  早上5點鐘起床,6點鐘出攤,10點鐘收攤,經常9點粉和粥就已經賣完了。當然也很辛苦,下午就要準備原料,從粉廠買粉,兩毛四一斤。晚上把牛腩煮好,蓋著蓋子過一夜,早上就香味四溢,用10種佐料煨出來的哦。現在有朋友到我家,還要求我煮牛腩吃。

  剛開始一早上賣20斤粉,後來賣學生餐後,一下子就跳到100斤粉了。

  一毛錢的學生餐

  「我只有一毛錢,一碟粉我吃不下,如果買一碗粥我也不想,能不能一毛錢給我一點粥一點粉啊?」小女孩啟發了我,讓我出了名

  大約過了兩三個月吧,一天有個一二年級的小姑娘,她說,叔叔,我只有一毛錢,一碟粉我吃不下,如果買一碗粥我也不想,能不能一毛錢給我一點粥一點粉啊?我看她那麼可愛,就說「好」。我就給她半碟粉半碗粥。

  這個小女孩啟發了我,讓我出了名。回家後我想,小學一二年級很多這樣的小孩子,只有一毛錢的早餐費,他們兩樣都想吃,又想吃粥又想吃粉,我應該滿足他們。

  第二天我就買了很多小碟、小碗,掛了一個牌,寫著「學生餐一毛錢,有粉有粥」。這是全城最便宜的早餐。哇,一下子,好多學生都吃這個一毛錢有兩樣,我的學生餐就這樣出了名。

  後來我想:第一次我聽了群眾的建議,不開工藝品店做學生餐,果然好生意,這就是適應市場;第二次受了小學生的啟發,我搞了儘量照顧學生的一毛錢吃兩樣,果然非常好的生意,這也是適應了市場。

  做了學生餐後,我一個早上就可以賣100斤粉了。從20到100斤,人家一天兩天都賣不完這麼多。由於我照顧了學生,所以當了很多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常去給他們講課,做遊戲、表演魔術。小學生也協助我打掃衛生,輪流幫我收碗收碟,讓我很感動。

  西華路上像我這樣的攤位那時並不多,個體戶被叫做「街邊仔」,大家都怕做個體戶,怕被人看不起。我之所以沒有顧忌,是為了生存。馬斯洛說,人的五種需求第一就是生存。沒有生存所有理想都是不存在的。我也沒有媒體說得那麼高的境界,只是在求生存過程中,客觀上為群眾做了一些好事。說老實話初衷就是為了生存。

  我只做早餐,也沒想擴大攤面。我太愛文學藝術,做完早餐,我還要寫作,還要參與街道的文化活動。

  被任仲夷「點」為名人

  任書記一拍桌子站起來,說:容志仁你說得很好,在座的有很多報社記者,你們都要報導,開完會一回到家,家裡站得滿滿的都是記者

  為什麼我這麼出名呢,也是這個學生餐。1981年8月18日,團廣東省委召開廣州市部分個體戶青年座談會,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接見了與會的12名青年個體戶。我們廣東人不能忘記任仲夷,他是為廣東改革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位老幹部。

  之前各區去找個體戶青年人選的時候,越秀區宣傳部部長、青少年教育辦公室主任鄧衍輝第一時間想到我。因為我一直在協助越秀區東風街做文化方面的工作,寫了很多首粵曲。幹個體還為街道做事,他就把我推薦上去了。

  任仲夷是在省委小禮堂接見我們的。那時我已經做早餐做了兩三年,生活已經很穩定了,學生餐也最受歡迎。任書記講話,表明黨和政府的政策要扶持發展個體經濟,肯定了我們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補充,肯定我們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那個時候還是很怕人說個體戶是資本主義的。雖然經過了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但是大家心裡還是有很大顧慮。

  任書記的講話打消了我們的顧慮,他鼓勵我們,並且說政府要把我們扶上馬送一程,「三年免你們的稅,要你們好好地幹」。青年當時幹個體的不多,面子上不好看,都希望有一份正式工作才風光,我們12個個體戶青年聽了他的話都深受鼓舞。

  他講完政策後,讓我們發言,講講我們經營情況如何,有什麼需要政府給予幫助的。我們12個個體戶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發言。我看大家都不發言,就說「我是越秀區的容志仁」,我講述了搞容光飲食店並且特設了一個學生餐等等。任書記一拍桌子站起來,說:容志仁你說得很好,我們需要的就是你這樣的做法,一,你可以自謀職業了,二,你方便了群眾的生活。而且你能根據群眾的需要來做,很好,在座的有很多報社記者,你們都要報導。

  開完會,我一回到家,家裡站得滿滿的都是記者,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都對我做了報導,一下子我就出了名了。

  我出了名,一早上能賣300斤粉,粥也從兩鍋賣到四鍋。很多人來捧場,甚至於有打的士過來的,還有日本的,朝鮮的,這些客人都來吃,這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我的攤點一直沒動地方,1983年3月越秀區詩書街房建社用了7天時間幫我維修了攤位,搭建了一個整齊的棚子。坐不下時,相當多的客人站著吃。一早上能賺五六十塊錢,出名之後賺八九十都有。

  我出名之後西華路增加了20家個體戶,都是小吃店、電器修理、服裝店之類的服務行業。到1984年廣州個體戶有14萬戶60多萬人。為什麼廣州個體業發展那麼好呢?任仲夷接見我們之後,媒體不斷地報導個體戶的事跡,個體戶不丟人,於是很多人都去做了。

  [1]  [2]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廣州第一代個體戶容志仁:一個建議改變我的一生
    容志仁簡介廣州市第一代個體戶,創「容光」飲食店,以一毛錢「學生餐」被媒體報導而成為名人,先後被鄧小平、胡耀邦接見,後被選為廣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第一屆會長。1980年代末出國,聲息漸不聞。1994年回國後,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現擔任一家廣告公司負責人。想當年他脫穎而出成為「大哥」……我們12個個體戶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發言。
  • 【廣州日報】任仲夷夫人王玄的「初心」
    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重要階段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建設者,王玄同志與前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顧委委員任仲夷這一對革命伉儷,幾十年來,同甘共苦,為社會為人民奮鬥畢生,展現了老一輩優秀共產黨員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的奉獻精神與高尚情懷。
  • 任仲夷:想起我遙遠的小村和小村的家
    2005年3月30日,那個狂風驟雨過後依然陰鬱的早晨,在廣東省委宿舍安靜的一隅任老家中,任老仲夷平靜的看似不經意的一聲慨嘆,深深地,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第一次清晰地意識到,面前這位為共和國的事業、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奉獻一生的偉人其實也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只是和我們一樣年輕的時候,他沒有來得及去想念家。
  • 【廣州文史】廣州購書中心:神州第一書城
    今日為第三部分文化篇(133)。廣州購書中心被譽為「神州第一書城」。它位於廣州市天河路123號,與鄰近的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天河城商業廣場構成廣州的核心商業區。1994年11月23日,廣州購書中心正式開業。
  • 我所經歷的歷次政治運動--任仲夷
    來源 |《改革開放中的任仲夷》 廣東教育出版社作者 | 向明鄧小平與任仲夷任仲夷是中國共產黨資深的高級幹部,1980年以後他主政廣東,創造性地執行中央的政策,使廣東尤其是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他也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真正的先鋒之一」。不只在廣東,甚至在全國,任老都是廣受尊崇的改革者。
  • 廣州第一家西餐廳開於清朝,現在還開著
    事關這裡不僅是廣州第一家音樂西餐廳,吸引了無數名人大腕前來用餐;更是不少市民的集體回憶,很多人家裡從爺爺奶奶那一輩開始,就已經和太平館結下了緣分。那這家老字號有著怎樣的故事?  記者 陳宇明  「據了解, 太平館創立於清光緒十一年間,距今有132年的歷史,是廣州第一家西餐廳,在這裡不但可以吃到太平館傳統的六大名菜,欣賞到廣東傳統西關茶樓的建築特色,還可以聆聽廣州這座城市發展和變遷的歷史
  • 「廣州第一家族」——許氏家族傳奇迭現
    這裡是「廣州第一家族」——許氏家族的故園。200年來,這個家族繁衍已逾十代,名人輩出,傳奇迭現:鴉片戰爭時期領導紳民抗英的許祥光、浙江巡撫許應鑅、滿清政府一品大員許應騤、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三任中山大學校長的教育家許崇清、魯迅夫人許廣平、革命烈士許卓……或功名赫赫,官居顯位;或金戈鐵馬,笑傲疆場;或仗劍攜酒,快意恩仇;或推窗畫眉,情深意長,他們都是曾經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
  • 企查查個體工商戶報告出爐:滕州個體戶數量山東第一全國第九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如果說大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動脈,那麼個體戶就是毛細血管,代表區域經濟的活力。近期,企業工商信息查詢平臺企查查推出《2020中國個體工商戶洞察報告》中,山東的個體工商戶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與廣東、江蘇同屬700萬量級,位於全國第一陣營。在個體戶數量縣級市TOP30中,山東滕州以14.4萬家的數量排名全國第9,山東第一。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個體戶搖籃」北京路變身無圍牆4A景區
    北京路商圈內的高第街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第一個經營服裝的個體戶集貿市場,誕生了我國最早一批個體戶,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成為全國各地遊客來廣州的必遊之地。1997年北京路改造為商業步行街,至今依然是人流密集的繁華商業集散地,日均人流量約40萬人次,節假日更達到60萬人次以上,高峰值達百萬人。
  • 那些埋葬在羊城廣州的歷代名人
    廣州是我國歷代名人墓葬遺存比較多的城市,也是這類歷史遺蹟保護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城市。一篇文章很難寫盡廣州歷代名人墓,之後會有接續文章繼續給您介紹。1、羽鳳麒、撒之浮、馬承祖、法政學堂和兩廣方言學堂,期間曾發表文章介紹馬克思、恩格斯,並翻譯《共產黨宣言》;參與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後,任廣東軍政府總參議、審計院院長;1920年9月21日,赴虎門調停時被桂系軍閥殺害。
  • 廣州政協湧現富豪繼承者 出現多名「富二代」「富三代」委員
    從2010年起,廣州市政協港澳代表成員中增加了不少80後新丁,霍啟山(霍英東之孫),香港麗新集團副總裁林孝賢(寰亞老闆林建嶽之子)雙雙出現在市政協委員名單上吸引了不少眼球,2013年就有更多 「富二代」、「富三代」出任政協委員,包括方潤華之子方文雄、大新銀行太子爺王祖興、呂志和三子呂耀華、李國寶之子李民橋、新鴻基第三代郭基輝、林百欣孫女林煒珊、陳經緯之女陳丹丹、許晉亨外甥郭永亮等。
  • 上海排名第一的網紅打卡地,不僅免費開放,而且還有很多名人故居
    本次分享的主題是上海排名第一的網紅打卡地,不僅免費開放,而且還有很多名人故居!上海作為我國的一線大城市,經濟發展早已走在了前列,而且它也有著像是「東方明珠」這樣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著名旅遊景點,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前去打卡觀光。
  • 政策變動後的義烏個體戶還好辦理嗎?
    辦理過義烏個體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前段時間義烏個體戶銀行政策變動,稠州銀行結匯額度不夠,甚至要求開設義烏個體戶帳戶需要在義烏買單報關,這始很多想要辦理義烏個體戶的朋友進入了一個難題,甚至有很多朋友義烏個體戶執照已經辦理好,但卻沒有銀行開戶。 如今的義烏個體戶結匯銀行政策有變寬鬆嗎?
  • 國內個體戶困境:店還沒開 就被審批審死了
    因每年能為個體戶減負上百億元,這項新政曾博得一片叫好聲。去年,「輔導證」到期,老王想再辦個正經的工商營業執照,卻遭遇踢皮球的尷尬——當地工商所以房子沒有產權證為由,要求他出示街道開具的場所合法使用證明;而街道則稱「我們只是個民間組織,沒資格同意或者不同意」。
  • 廣州老店堅持36年善舉 延續廣州街坊文化
    廣州老店堅持36年善舉 延續廣州街坊文化 2020年09月25日 11:31   來源:廣州日報
  • 廣州文化公園,老廣的回憶
    芒果旅行日記: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之一,葉劍英題字郭沫若題詩,你知道是哪個嗎?它就是廣州文化公園,位於廣州市老城區荔灣區,東接人民南路,北鄰十三行路,西門可去上下九路,每年接待遊客1000多萬人次。廣州文化公園是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之一,是很多老廣州人的回憶。它成立於1956年,由葉劍英元帥定名並題字,其前身為「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曾有很多國家領導人到訪過廣州文化公園,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郭沫若還題了詩,圖為前兩句「歌舞樓臺逐歲新,萬民同樂四時春」。
  • 它曾是「廣州五大兒童遊樂場」之一,老廣們的共同回憶
    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交通方便等原因而備受街坊和小朋友的追捧,遊客流絡繹不絕,成為不少街坊,尤其是「70後」、「80後」,甚至是「90後」歡樂的兒時回憶早些年間,由於設備陳舊、環境不佳的原因曾一度關停,令一眾廣州街坊唏噓惆悵。
  • 滕州:我市14.4萬家個體戶——數量全國第9,山東第一!
    如果說大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動脈,那麼個體戶就是毛細血管,代表區域經濟的活力。近期,企業工商信息查詢平臺企查查推出《2020中國個體工商戶洞察報告》中,山東的個體工商戶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與廣東、江蘇同屬700萬量級,位於全國第一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