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圍城打援?國共內戰,我軍屢次採用此戰法,讓國軍吃盡苦頭

2020-12-12 蘇文說歷史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孫臏圍攻魏國目的不在攻城,而是解趙國的危局,是戰場上很妙的一種打法。今天想說的是,古人有「圍魏救趙」,今人則有「圍城打援」,國共內戰前期,解放軍對於此戰法是運用自如。

什麼是「圍城打援」?

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圍攻城市,攻打援軍。最早於土地革命時期,這就是紅軍慣用的一種基本打法,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更加遊刃有餘,以至於解放戰爭中後期,國軍屢次「上當受騙」之後,看到解放軍進攻大城市,甚至故意不派援軍,就是不給你「打援」的機會。

所謂「圍城打援」,在國共內戰中,指我軍包圍城市目的不是要奪取城市,而是想吸引援軍,然後在城市外圍殲滅援軍,這也符合毛澤東等人,在解放戰爭中一貫倡導的軍事思想:最重要的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不過這個戰法也不是那麼容易上手操作的,有很多細節需要把握。

比如,包圍哪座城市才能吸引更多援軍,也就是如何選擇「誘餌」城市?比如,敵人援軍真趕過來了,應該在哪個地方攔住援軍展開擊殺?再比如,包圍城市要如何做到「以假亂真」,既要大規模攻城來迷惑敵人,又要用兵適度來保留實力以便打援,這個度應該怎麼把握?

宜川戰役,圍城打援典型案例

首先,在如何選取「誘餌」城市的問題上,古人早就給出答案了,叫「攻其所必救」。

這裡的「所」指的是要害城市,意思是你只要進攻敵人的要害城市,那麼敵人必然會派兵來救援。這裡的要害城市有很多類型:

1、都城、首都,在「圍魏救趙」裡,孫臏包圍的就是魏國都城大梁,當然這個在現代戰爭裡並不容易操作,都城外圍一般都是重兵防禦很難靠近;2、交通樞紐,或者重要軍事補給基地,就是擾亂敵人的大後方,戰場上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作戰就是保後勤,因此後方出問題,必然派兵援救。3、敵人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戰術城市,有些城市看似很小,但是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類型,比如西北戰場上,彭德懷率領西野打的宜川戰役,宜川城市雖小,但卻是胡宗南的重要棋子,被胡宗南視為關中屏障,因此解放軍包圍宜川後,胡宗南立馬派兵馳援。

總的來說就是,這個城市要足夠重要,能夠吸引敵人願意派兵援助,同時其附近要有敵援軍部隊,最好是靠近指揮部或親信下屬的部隊,如此造成的威脅更大,但同時敵人駐防此地的兵力不能過多,否則等到敵人援軍趕到,容易造成自己被兩面夾擊的局面,打援不成反被殲滅,這就是得不償失。

宜川戰役珍貴彩照

其次,應該如何選擇「打援戰場」?

敵人援軍正往此地趕來的時候,應該在何時何地阻擊援軍,理論上講,最合理的位置就是「中間點」,也就是圍攻城市與敵援軍駐地之間的1/2處,在這個地方開展阻擊,使敵人兩頭不能顧。

同時就國共內戰而言,解放軍相對而言兵力較少、武器裝備較差,因此打援戰場最好選在一些山林、峽谷、盆地,使得敵人的重武器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同時要提前埋伏再給予突然襲擊,這樣才能保證成功「打援」。

宜川戰役珍貴彩照

最後,「圍城」的時候,必須要做的足夠真實,基本原則就是,先以壓倒性的兵力兵臨城下,迅速掃除外圍據點,當作真實攻城來打,這樣才能使城內的守軍迅速發出緊急求援,等到敵援軍往此地趕的時候,再減弱攻城火力,重點集中兵力放在「打援」上面,圍城是手段,打援才是最終目的。

在國共內戰中前期,這是解放軍最擅長的殲敵手段之一,1945年爆發於重慶談判期間的上黨戰役,就是我軍「圍城打援」的成功案例之一,此次戰役中,成功殲滅了閻錫山部隊13個師共3.5萬人,其中有近3萬人都是在打援作戰中消滅的。

同樣的,爆發於1948年的宜川戰役,西野的傑作之一,也是解放軍「圍城打援」的典型案例之一,總共殲敵2.94萬人,其中2.4萬人都是在打援戰場上殲滅的。

宜川戰役珍貴彩照

總的來說,國共內戰中,解放軍圍繞國軍政府最看重的「城」而大做文章,圍而不攻,攻而不克,吸引敵援軍,然後重點殲滅援軍,達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讓國民黨軍隊吃盡了苦頭。

不過等到了1949年之後,國共雙方實力發生逆轉,解放軍處於優勢地位,逐漸減少了圍城打援的使用頻率,而是換成了快速追擊、窮追猛打、行進間殲敵、大迂迴大包圍等戰法。

相關焦點

  • 第二次國共合作在浙江的初步形成,國共兩黨浙江的第二次談判!
    國共兩黨浙江當局的第二次談判及浙西南門陳談判,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開始國民黨政府迫於形勢和全國抗日運動的高潮,其「北和南剿」的反動方針再也不能推行了,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的再次通電和敦促下,劉建緒遂主動提出重開和談的要求把陳鐵軍從衡州監獄中放回溫州接洽談判經中共間浙邊臨時省委研究決定派吳毓、黃耕夫為中共方面出席第二次談判的代表。
  • 重難點總結第十波——國共合作與內戰梳理
    小助君感冒了,提醒各位一定要保重身體啊!!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結局: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 2.
  • 因為一塊餅乾一卷手紙,我軍抓住國軍兩名中將,這兩人是誰?
    我軍剛剛取得萊蕪戰役的勝利,我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人的指揮之下,採用靈活機動滅其一部的戰略方針,一舉將李仙洲集團指揮所及第73軍主力和第46軍包圍殲滅於萊蕪城內。此戰歷時63個小時,我軍僅以傷亡6000餘人的代價便殺傷敵軍1萬餘人,俘虜敵軍4萬餘人,全殲李仙洲集團的7個師5萬餘人!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起義部隊,哪一支後來表現最好?曾參加抗美援朝
    解放戰爭過程中,原國民黨軍部隊共有約84.7萬人選擇向我軍起義。由於從46年-49年,戰爭整體態勢逐漸向著對我軍有利的方向演變,因此不少國民黨軍起義人員,起義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避戰自保。尤其是解放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大部分起義的國軍部隊實力較差,難以成建制保留使用。
  • 【新民主|單】國共幾次內戰的時間線要捋清楚啦!
    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是( D )A.結束國共內戰B.商討聯合抗日C.尋求外國援助D.爭取和平民主解題思路:抗日戰爭結束以後,毛主席赴重慶談判的目的是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建國。。去年做這道題的時候,有很多同學關於時間線有這麼個疑問:「百度上說國共內戰開始於1927年,1945年應該仍舊處於內戰當中,這跟老師說的1945年還沒開始內戰,不是矛盾的嗎?」
  • 抗戰時期,日軍頓頓有肉,國軍一天兩餐,看了我軍,你會心酸
    電視劇中我軍裝備優良,夥食充足,可真的是這樣麼?知道我們的紅軍吃的什麼,很多人都會落淚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常常一頓不吃就會感到很餓,可是當時的戰爭年代哪有那麼多的糧食,日軍確實一天三餐,餐餐有肉,國軍也能保證每個戰士的溫飽,可是我軍,你們看到後真的會讓人感到一陣心酸。
  • 全面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
    (一)全面內戰爆發   蔣介石玩弄慣用的兩面手法,一方面與中共進行談判,同時又不斷地發動向解放區進攻。政治協商會議後,國民黨政府拒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和東北的人民軍隊,完全否定堅持八年抗戰的東江抗日縱隊、瓊崖縱隊及堅持十四年之久的東北抗日聯軍。
  • 大陸人看臺灣:"萬人遊臺灣"期間的兩次"國共內戰"
    中新網2月14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一名大陸遊客的回憶文章《遊臺灣的兩次「國共內戰」》。作者去年參加廣東省「萬人遊臺灣」活動,旅程中發生兩次小摩擦,不過都得到愉快解決。作者不禁在歸途中感嘆「兩岸同胞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章摘編如下:2010年8月,我參加了廣東「萬人遊臺灣」活動。
  • 大同集寧戰役,傅作義部隊速度實在太快,我軍王牌戰術居然失靈
    這場戰役我軍的對手是傅作義,由於對他的作戰特點不了解,我軍連連失利,最終城也沒打下,部隊還損失不少。更為嚴重的是,我軍屢試不爽的3套王牌戰法:圍點打援、運動殲敵、分割殲敵,似乎都被傅作義破解。一、最大失招:華北部隊指揮不統一首先說說戰役背景。
  • 衛立煌路經延安,我軍好吃好喝招待,一些人很不理解,後重禮饋贈!
    衛立煌雖然早期對待剿我軍問題處理得不是太理想,但對待抗戰問題,他卻是國軍內部為數不多的「抗戰派」。他明確表示,凡是抗戰的部隊,在軍糧、彈藥等軍餉的補給上都一視同仁,37年10月,衛立煌組織指揮忻口戰役,在作戰過程中他經常和八路軍將領聯絡磋商,協調作戰。
  • 解放戰爭:國軍的「聯勤總司令部」是幹什麼的?總司令權力有多大
    在解放戰爭中,國軍作為曾經的政府軍,整體實力佔優的一方,其二、三線後勤部隊組織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當時國軍負責後勤保障工作的最高權力機構為聯勤總司令部,設有聯勤總司令。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在後勤保障的現代化和規範性上,應該說解放戰爭時的國民黨軍效仿西方強國,有自己的完善制度和機構,比起同時期的我軍部隊有一定優勢。
  • 國共雙方公認的二十二名國軍抗日名將(中)
    7.東方隆美爾----孫立人,1900-1990,安徽,抗戰時為國軍陸軍中將(後在臺灣晉升為二級上將),國民政府抗戰青天白日勳章,美國二戰銀質自由勳章,抗戰時曾任新一軍軍長。9.抗戰中最早捐軀疆場的副軍長----佟麟閣,1892-1937,河北,追晉為國軍陸軍上將(生前為中將),抗戰中曾任第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10.抗日愛國將領----趙登禹,1898-1937,山東,追晉為國軍陸軍上將(生前為中將),抗戰中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一三三師師長,毛澤東曾稱南宛犧牲的佟麟閣和趙登禹是「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由來是什麼?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結成的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團結聯合一切抗日愛國力量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戰,取得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第一次偉大勝利。與此相聯繫,蔣介石在1935年11月又提出「打通與共產黨的關係」,派孔祥熙、陳立夫等同蘇聯大使秘密談判,要求蘇聯作他和中共之間的中間人。蘇方認為不需要中間人,可與中共談判。這樣,從1936年初開始,國共兩黨間打破長期對立的僵局,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秘密接觸。但這時的國民黨只是想借「合作抗日」,達到「招撫」共產黨和「收編」紅軍的目的。
  • 國軍抗戰三部曲:《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把青》,《戰長沙》
    我們看到的抗戰劇大部分都是以我軍作為正面形象來宣傳的,一方面有政治正確的需要;另一方面此類劇也確實出了不少好片,比如《亮劍》、《紅色》、《人間正道是滄桑》等,這些劇刻畫戰爭年代的殘酷和時代背景下的人物都非常形象到位,堪稱經典之作。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此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因為此時,蔣介石卻調集著大量的軍隊,前往華北、華東、東北等地,時刻準備發動內戰。果然不久後,蔣介石就撕下了和談的遮羞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內戰,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 不過,蔣介石雖然號稱800萬軍隊,還有所謂的王牌軍,以及美式裝備的精良武器,但也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因為此時,得到了人民擁護的解放軍也不斷地壯大起來,軍事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
  • 從紅軍到解放,我軍武器哪裡來?靠「供應商」,有個運輸大隊長
    到了抗戰時期,國共合作了,國軍的貨是訂不到了。八路從改編時的三萬多人,擴充到抗戰結束時的一百萬,新四軍從改編時的一萬多人擴充到二十多萬。這時我軍有了根據地,有了自己的地盤,可以建兵工廠了,但是材料設備的原因,產量質量都不高,不能成為主要的武器來源,所以還是靠著進貨為主。起初,我軍的供應商是日軍,不過日軍的生意不好做。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抗戰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國軍的部隊實力以及裝備在相比抗戰之前有了飛躍的提升。也有很多部隊靠打仗一戰成名,其中國軍的「天下第一軍、第一師和第一旅」在抗戰和解放時期很出名。那麼這三個部隊的軍師旅的長官都是誰?他們的結局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