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
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但是表明上的文章還得做,45-46年國民黨便假借「整編師」的形式一邊與我方和談,一邊象徵性的縮減軍隊,這個過程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減少中央軍兵力,而且得到整編的部隊多是精銳,優先得到美式武器。
整編師的改編方案,名義上是在戰後縮減部隊員額,以形成政府軍主動裁撤部隊,擺出高姿態,換取國內和平的假象。所謂整編師,可以理解成加強師的一種,大致做法是把原來的國民黨軍一級部隊壓縮,成為整編師,整編師下面又包含2-3個整編旅。理論上一個師的員額在1萬人左右,但國民黨方面只向美國承諾把全國軍隊壓縮成90個整編師(若真如此總兵力不過100餘萬人),卻在每個整編師的員額方面動了手腳,掛羊頭賣狗肉。一個整編師有3萬人左右,事實上和原先的軍一級部隊基本持平,而整編旅就相當於之前的師一級單位。不光如此,國民黨軍還補充了新式的美援武器,戰鬥力比之前不降反增。老蔣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偷換概念,一方麵糊弄了美國人贏得支持,另一方面還藉機裁減了非嫡系的雜牌部隊,最後在中共和全國百姓面前製造裁軍假象,其用心可謂陰險。
在46年6月內戰全面打響前,國民黨的整編計劃並未完全實施到位,原定的90個整編師只編成了58個,基本上都是中央軍嫡系部隊。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軍在內戰前期既存在整編74師、整編11師、整編36師這樣的主力,同時還有新1軍、新5軍、第7軍等王牌的原因。而到了48年三大戰役以前,整編制度已經名存實亡,所以乾脆取消掉,各部隊恢復了軍一級建制。這個時候整不整編已經沒有區別,國民黨軍轉入戰略守勢,並很快出現全國範圍內軍事潰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