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74師,是位列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頭等精銳,一直都被認為是全副美械裝備師。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具體回到孟良崮戰場盤點整編74師的裝備,就可以知道,它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兵員大不如前
國民黨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其總共下轄3個師,分別為51、57、58師。其中51師主要是軍政部第一補充旅發展而來的,57師原來是皖系部隊的餘部,58師的前身則是浙江省保安團。
由於74軍的首任軍長俞濟時是黃埔系的精英,所以當時部隊裡的中下級軍官大多是黃埔畢業。正因為如此,74軍算得上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全軍進行改編,74軍縮編為整編74師。這樣一來,不但編制縮小了,而且老兵的數量也大為減少。
除此之外,為應對內戰局面,整編74師還收編了汪偽政府的一些軍隊,導致部隊的戰鬥力大不如前。到了孟良崮戰役開始前,整編74師又增加了3個團,即51旅的153團、57旅的169團、58旅的174團。但這3個團由於剛剛組建,戰鬥經驗不足,所以沒有參加孟良崮戰役。
國共內戰爆發後,整編74師作為國軍的「御林軍」,一直是華東戰場的頭等主力。解放戰爭期間,整編74師先後參加了宿遷、兩淮等一系列阻擊戰。據資料記載,在孟良崮戰役之前,整編74師的傷亡累計就超過了1萬人,幾乎佔到編制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因此,兵力不足就成了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心病。
為補充兵員,張靈甫希望從中央軍官學校的畢業生裡分配300名學員。同時,張靈甫還將戰鬥中俘虜的解放軍戰士送到作戰部隊,後來這些解放軍俘虜都在陣前倒戈,使得垛莊很快易手。
因此,從實際情況來看,整編74師的編制人數還有較大的缺口,再加上兵員質量參差不齊,整編74師的戰鬥力可以說是今非昔比。
並不是全副美械
根據坊間流傳的版本,整編74師的裝備確實稱得上裝備精良,連美制的105毫米榴彈炮都是基本配備。但這只是紙面上的編制,實際情況除了榴彈炮、山炮等基本滿編外,連步槍都沒達到編制標準。
再加上在前期作戰中損耗較大,武器彈藥沒有得到及時補充,而且74師的直屬部隊龐大,所以缺口只能用國產的中正式步槍和仿製的馬克沁機槍來替補。另外,由於美國在1946年一度對國民政府實行武器禁運,所以從1947年初開始,整編74師就換回了原來的國產裝備。
到孟良崮戰役開始前,整編74師的裝備已經差不多是國產和美械對半開了。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美械也是如此。陳老總就曾說:「美械火器複雜,不能靈活使用,野戰能力也較為薄弱。」
整編74師為什麼這麼狂
在影視作品中,整編74師給人的印象一直是驕橫狂妄的樣子。甚至在國民黨軍內部還流傳著「有十個整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說法,那麼整編74師為什麼這麼狂?
首先整編74師的歷史確實不俗。它的前身74軍在羅店一戰中打出了赫赫聲威,擊斃日軍中隊長以下300多人。接著,74軍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贏得了第一號「陸海空空軍狀」。這還不算,就連日軍都認為74軍是「支那最強軍」。
在解放戰爭中,74軍縮編為整編74師,一直充當進攻解放區的急先鋒。當時整編74師從南京一路北上,攻佔了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在接下來的兩次漣水之戰中,整編74師先敗後勝,不但攻佔了重鎮漣水,還給我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多次交手之後,解放軍將整編74師視為最大的對手,認為74師的軍事素質確實出色。據資料記載,整編74師的軍官、士兵都接受過嚴格標準訓練,甚至連馬夫都會拼刺刀。在孟良崮戰役中,面對數倍於己的解放軍,整編74師依然頑強抵抗了三天。當時陳老總還親自給各縱隊打電話,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打掉整編74師,由此可見74師的兇悍程度。
比起國民黨的另外四支王牌,整編74師的表現確實強悍。正是靠著這些驕人戰績,整編74師號稱國軍五大王牌之首,又因為抗戰期間曾奉命守衛南京,所以也有著「御林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