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寧戰役,傅作義部隊速度實在太快,我軍王牌戰術居然失靈

2020-12-27 票非人的有歷史

1946年八、九月間爆發的集寧戰役,又稱大同集寧戰役,是解放軍華北部隊遭受的一場較為沉重的失利。這場戰役我軍的對手是傅作義,由於對他的作戰特點不了解,我軍連連失利,最終城也沒打下,部隊還損失不少。

更為嚴重的是,我軍屢試不爽的3套王牌戰法:圍點打援、運動殲敵、分割殲敵,似乎都被傅作義破解。

一、最大失招:華北部隊指揮不統一

首先說說戰役背景。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華北戰場我軍總目標是打通平漢鐵路北段,即北平到石家莊段鐵路,以打通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幾個重要的解放區之間聯繫。

當時中央還提出過更為詳細的奪取「三路四城」計劃,由於涉及地名太多,此處不用一列舉。

原本這個龐大的作戰計劃,需要晉綏(賀龍)、晉察冀(聶榮臻)、晉冀魯豫(劉鄧)三個解放區的部隊共同出馬。但劉鄧大軍重點在南下作戰,華北作戰就只能由賀、聶部隊擔負了。

為什麼要說這個作戰之外的細節呢?因為關係到指揮調度問題。

賀聶劉三位,資歷、地位、名望都不相上下,三大區的部隊數量也沒有明顯差別,如果中央調三大戰略區的部隊同時出兵,那麼誰來統一指揮是個重要的問題。

讓這三位中任何一位,去指揮另外兩位,可以想見,都會抹不開情面。

參考前後的戰例,要麼中央派出一位重量級老帥,如朱總、彭總,親自出馬坐鎮指揮,這方面如之前的百團大戰、東渡黃河作戰;要麼成立總前委,由兵力佔優勢的一家擔任主要領導,如之後的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但劉鄧大軍沒有參加,只剩賀聶兩部,人數大大減少,中央就沒再多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大概認為協調難度不大,而且賀聶二位都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不會在統一指揮方面出現什麼問題。中央沒有統一委派指揮員,而由兩家共同指揮。

這就埋下了失利的種子。

1946年7月下旬,兩家部隊召開了聯席會議,商定先打大同。

賀老總沒有出席,只派了副司令員張宗遜參加,這雖然充分尊重了晉察冀部隊以及聶榮臻,但下面的部隊卻沒有這樣的覺悟,一些旅團部隊還有搶功意識,竟然不顧聯席會議商定的8月12日開打的決議,陸陸續續於7月31日就展開了行動。

足足提前了十二天!

等到聯合指揮部匆匆率主力投入戰鬥時,大同國民黨守軍早已打草驚蛇,加固了城防。

作為平漢戰役的頭一戰,大同戰役開戰就沒有打好,過早陷入僵持。直到大同集寧戰役結束,我軍也沒能攻下這座城。

而其根本原因,就是指揮不統一,部隊行動散亂。

從這個意義上講,《亮劍》裡的平安縣城之戰,沒有統一指揮的晉綏區部隊不約而同地圍攻一座縣城,通信協同、阻援協同、攻城協同全都沒有,居然打得那麼整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二、沒料到傅作義這麼快

不過得益於我軍超強的落實力,以及靈活的戰術戰法,大同城還是被圍住了。

圍城的同時,從中央軍委到聶賀二帥,都考慮到了傅作義來解救大同的可能。傅作義就在西邊不遠處的綏遠,距離大同最近。

傅作義也確實顧全大局,不顧大同是閻錫山勢力範圍,出動其主力35軍全部,兵分三路來援大同。

前線負責具體指揮的張宗遜(晉綏軍區野戰軍副司令員)、羅瑞卿(晉察冀野戰軍政委)已有考慮,具體的戰術,就是我軍慣用的三套王牌戰術。

1.圍點打援。我軍分出一多半部隊,在集寧、卓資山一線設置阻援陣地,而以一少半部隊繼續圍攻大同,力求同時攻下大同和消滅傅作義援兵。

2.運動戰殲敵。迫使傅部在卓資山至集寧一線運動,離開其老巢,尋機擊破其一部,進而癱其大部,甚至於野戰中全部消滅。

3.分割殲滅。多點設障,多方牽制,使傅作義三路人馬互不相顧,各個擊破之。

總的原則沒錯,用兵方向也沒錯,然而誰也沒想到,我軍與傅作義部隊接觸後,居然連連失誤。

第一個失誤就是卓資山陣地迅速失守。原因是什麼呢?之前在聯席會議上,我軍將領大多認為傅作義援軍不會來太多人,而且也不會來太快,畢竟大同不是他的地盤,不會給蔣介石、閻錫山出死力氣。因此,我軍只派了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防守卓資山,而且進入陣地時間也不長。

過於輕敵!

傅軍主力很快殺到,傅軍大將董其武投入三個師的兵力打一個旅,結果可想而知,卓資山沒守住。

第二個失誤是兵力分配背離了運動戰要求。聶賀張羅都吃不準傅作義採取什麼路線,到底是按我軍既設的近路卓資山—集寧—大同一線進攻,還是繞開集寧走遠路直接救大同,心裡沒有底。為了保證大同之圍絕對順利,指揮所錯誤地將四個旅的兵力放到大同附近,而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反過去迎擊,這就犯了困守要點的錯誤,失去了運動中殲敵的靈活性。

後來的事實也令華北部隊首長痛心疾首,這四個旅直到戰役結束也沒用上,因為傅作義就是老老實實地走的卓資山、集寧、大同路線。我們的兵力浪費了!

第三個失誤是完全用錯了圍點打援戰術。這是最為關鍵的錯誤。傅軍中路軍佔領卓資山後繼續攻擊集寧,在我軍守軍頑強堅守下,增援的主力部隊趕到集寧城下,將敵董其武部三萬多人圍住,經過一番苦戰,董其武部被打散。

就在這時,傅部後續主力趕到,威脅我軍側後。

怎麼辦呢?例來圍點打援,重心只能有一個,要麼吃掉包圍中的敵人,要麼全力幹掉來援之敵,除非有絕對優勢兵力,才能同時打兩個敵人。

但張、羅二位偏偏就犯了最不該犯的錯誤,留少部分兵力(只有一個旅)圍董其武,主力部隊轉過頭去迎擊剛殺過來的35軍。

這個倒也算正常反應,畢竟35軍是傅作義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應付不慎有可能被他突破防線。但錯就錯在,被圍的董其武所部已經瀕臨崩潰,只需要再使勁攻一下,就能將董其武全殲。

調走主力後,剩下的一個旅對董其武三個師,小貓按大老鼠,根本按不住。董其武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趁我軍不具備總攻的條件,收攏部隊,兇悍地向解放軍發起反攻,並逐步向35軍部隊靠攏。

傅作義反應也非常快,一發現集寧城下打成僵持之局,立即發揮其騎兵多的優勢,火速調其騎四師等快速部隊進至集寧。此時傅軍兵力已達6個師之眾,而我軍只有4、5萬人,兵力居於劣勢。特別是我軍剛剛經過集寧城苦戰,連夜徒步西調,戰鬥力打了折扣。

激戰之後,發現情況惡化,再戰必然吃虧,軍區首長便下令各部撤出了戰鬥。

傅作義乘勝向大同前進,我大同圍城部隊因為兵力單薄,之前也沒能攻下城,此時敵軍大部湧來,也只好撤出了戰鬥。

大同集寧戰役,以華北我軍部隊失利而告結束。

三、戰後之思

大同集寧戰役為何為何得如此狼狽?

從外部條件看,敵人城池堅固、傅作義部隊戰鬥力較強,以及我軍對地形不熟,都影響了戰役走向。

但主要原因還在於我軍指揮決策出現了不應該的失誤。

圍點打援、運動戰殲敵、分割殲滅,雖然都是非常好的戰術設計,但再好的戰術,也要靠實際作戰行動來實現。

特別是董其武問題,是此戰的關鍵。如果張、羅穩得住,拼著後背挨一刀,先吃掉董其武,乾淨利索地轉過頭來打35軍,情況將變得很不一樣,既避免了兩面受敵,也能在士氣上極大打擊敵人。

這方面其實有很多例子。

比如孟良崮戰役,華野部隊重兵包圍整74師,而周邊敵人幾個主力兵團,已經從更大範圍上將華野部隊包圍。但陳粟首長堅持大刀剜心,拼著把外圍阻援部隊打光,也要優先解決包圍中的74師,這個重心決不受任何敵情變化幹擾。

戰局變幻莫測,往往勝機就在一念之間。

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就看能否把握住機會。

戰後傅作義非常得意,9月20日,他在綏遠的《奮鬥日報》上發表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對解放軍表示極大蔑視:

「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已經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擊潰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喆等全部主力。」

相關焦點

  • 進大同吃月餅?解放軍大同、集寧戰役遇到挫折
    此時,決定戰場勝負的意外情況在戰場之外發生了:就在解放軍發起大同戰役的四天前,蔣介石已經將屬於閻錫山的地盤劃撥給了傅作義——大同被從閻錫山的第二戰區裡劃歸給傅作義的第十二戰區,蔣介石想以此為誘促使傅作義出兵大同。許以地盤城池,蔣介石這個小小的手腕,導致了晉察冀和晉綏部隊的重大損失。9月3日,傅作義出兵了。
  • 以一個步兵師2萬人,力抗我軍兩個野戰軍45天
    對於我軍的強攻,楚溪春充分發揮了部隊武器的優勢,在大同城外修建了大量的據點,節節阻擊我軍的進攻,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等到閻錫山和第12戰區傅作義的支援部隊。本來佔領綏遠的傅作義不想管晉綏軍的事,可南京政府下令將大同劃歸第12戰區,由傅作義管轄,這就讓他就不得不出兵了。 西北軍出身的傅作義熟知兵法,他並沒有帶兵直接趕往大同,因為他了解我軍必定早已部下重兵阻擊援軍,如果貿然進軍大同,很可能陷入「圍點打援」的被動局面。經過研究,傅作義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派主力進攻集寧,一部前往大同佯裝救援。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的部隊構成有特殊性。原本傅作義並非一流軍閥,而是晉綏軍大佬閻錫山的手下。在有了綏遠、察哈爾等地盤之後,傅作義才逐漸成為北方重要的地方軍事力量。此人可以算是國民黨地方軍中最擅於用兵的名將之一,與桂系的白崇禧齊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傅作義在華北大同集寧、張家口等戰役中連續擊敗華北我軍,進一步擴大了勢力範圍。閻錫山由於實力受損無法固守山西,蔣令傅作義逐步掌控華北軍政大權,並調撥了30餘萬中央軍歸其節制。
  • 平津戰役之亂象,蔣介石不放權,傅作義怒罵,一個師長我都管不住
    孫連仲手下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孫連仲作戰不力,所屬第三軍被華北野戰軍殲滅。傅作義雖然是雜牌,但內部比較團結,戰鬥力稍微強一些,非但沒有被解放軍重創,還打了大同集寧、偷襲張家口等戰役,讓華北解放軍吃了不少虧。
  • 淮海戰役國軍55萬人被殲,為何我軍只繳獲16萬支槍?槍去哪了
    由於華東地區的國軍主要力量為徐州剿總管轄,把守國府所在地南京門戶,作戰部隊裡面中央軍精銳極多,因此武器也是最精良的。然而一個不易被察覺的事實是:整個淮海戰役,繳獲國軍槍枝總數僅為16萬餘支,佔我軍消滅敵軍數量的31%左右。為什麼這麼少呢?
  • 宿北戰役的「王牌師」有多兇狠?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更要命的是,吳奇偉這個只會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的主,在沒有對整個戰場形勢進行調研的情況下,居然想當然地認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都在魯南、蘇北,甚至他一度「高明」地預判,沐陽城內我軍兵力空虛。從以上胡璉和整編第11師的兇狠的戰績來看,稱呼這支部隊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絲毫不過分。粟裕大將曾說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胡璉的整編11師尤善防守,每每進攻胡璉的11師總會讓人渾身冒冷汗。應該說粟裕大將的這一評價對於胡璉的11師來說是較為中肯的。
  • 平津戰役時,跟隨傅作義發動起義的四個軍長,最終結局如何?
    這天,東北野戰軍和我國華北的部分軍隊將傅作義的五十萬大軍困在了北平這座城市裡。而老蔣想要用這五十萬大軍牽制我軍的軍隊,在必要時實施戰略反撲。於是,傅作義收到老蔣的命令是死守北平這座城市。面對著這樣的內憂外患,傅作義是否發動起義成了國民黨軍隊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
  • 傅作義起義,將領不滿卻不敢表現,石覺大哭:不能再為校長盡忠了
    這其中傅作義將軍起義,就非常值得一提。傅作義將軍起義,不僅加快了戰爭勝利的步伐,還避了千年古都北京毀於戰火之中,功勞不可謂不大。可是,在傅作義將軍起義的過程中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在起義過程中,傅作義將軍統帥的部隊裡面有不少是蔣委員的嫡系部隊。這些蔣委員的嫡系部隊不僅人數將近佔了傅作義統帥部隊的一半,還裝備十分精良。
  • 第一次綏遠戰役
    接著,蔣介石緊急調集國民黨軍隊一個騎兵師和一個步兵師大約一萬人的部隊,從包頭日夜兼程趕往歸綏。八路軍大青山部隊得知消息後,為防止腹背受敵,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放棄攻城,撤退轉移。1945年8月20日,傅作義率領國民黨部隊開進綏遠城,接受日本兵和德王的投降,綏遠結束了八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又回到國民黨控制之下。
  • 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後,他的地位如何,子女如今在幹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全中國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悍然挑起發動了內戰,妄圖消滅我軍。但蔣介石最終的目的沒有達成,我軍在全體指戰員的英勇作戰下,以弱勝強,擊敗了號稱擁有八百萬的蔣介石軍隊,建立了新中國。
  • 新保安之戰,傅作義嫡系王牌第35軍的覆滅,僅僅因為一條壕溝
    新保安之戰,傅作義嫡系王牌第35軍主力兩個師被華北野戰軍重重包圍,在抵抗數日後的彈盡援絕不利局面,使得這支王牌部隊最終走向覆滅,這也宣告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就此結束,雖然傅作義在戰後以第35軍留在北平的僅有的一個師重建了第35軍,但解放戰爭的進程已無法讓重建後的第35軍重新恢復其往日的雄風
  • 中越戰爭,我軍打贏諒山戰役後,為什麼會突然撤軍?
    諒山戰役正是我軍最為關鍵的一戰,打贏了可以有效的震懾和懲罰越南,讓越南乖乖聽話,所以這場戰役是非打不可的。 諒山戰役在上期文章中已經簡單的講解了一下,我軍成功的擊敗了越軍王牌部隊第三師,隨即解放軍入駐諒山市區,拿下關鍵的地方,比如政府大樓、火車站、各個街道口等等。
  • 傅冬:潛伏父親傅作義身邊,勸其起義解放北平,晚年結局如何?
    抗戰勝利後,因為接收問題,傅作義在華北地區對八路軍動武,先後攻佔了綏遠和察哈爾西部解放區。1946年6月,又出動3.2萬兵力突襲了集寧,攻佔大同和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傅冬對此非常不滿,連夜跑到張家口與父親爭辯了一個晚上。父女兩人就國內局勢,你來我回,情緒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