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八、九月間爆發的集寧戰役,又稱大同集寧戰役,是解放軍華北部隊遭受的一場較為沉重的失利。這場戰役我軍的對手是傅作義,由於對他的作戰特點不了解,我軍連連失利,最終城也沒打下,部隊還損失不少。
更為嚴重的是,我軍屢試不爽的3套王牌戰法:圍點打援、運動殲敵、分割殲敵,似乎都被傅作義破解。
一、最大失招:華北部隊指揮不統一
首先說說戰役背景。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華北戰場我軍總目標是打通平漢鐵路北段,即北平到石家莊段鐵路,以打通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幾個重要的解放區之間聯繫。
當時中央還提出過更為詳細的奪取「三路四城」計劃,由於涉及地名太多,此處不用一列舉。
原本這個龐大的作戰計劃,需要晉綏(賀龍)、晉察冀(聶榮臻)、晉冀魯豫(劉鄧)三個解放區的部隊共同出馬。但劉鄧大軍重點在南下作戰,華北作戰就只能由賀、聶部隊擔負了。
為什麼要說這個作戰之外的細節呢?因為關係到指揮調度問題。
賀聶劉三位,資歷、地位、名望都不相上下,三大區的部隊數量也沒有明顯差別,如果中央調三大戰略區的部隊同時出兵,那麼誰來統一指揮是個重要的問題。
讓這三位中任何一位,去指揮另外兩位,可以想見,都會抹不開情面。
參考前後的戰例,要麼中央派出一位重量級老帥,如朱總、彭總,親自出馬坐鎮指揮,這方面如之前的百團大戰、東渡黃河作戰;要麼成立總前委,由兵力佔優勢的一家擔任主要領導,如之後的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但劉鄧大軍沒有參加,只剩賀聶兩部,人數大大減少,中央就沒再多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大概認為協調難度不大,而且賀聶二位都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不會在統一指揮方面出現什麼問題。中央沒有統一委派指揮員,而由兩家共同指揮。
這就埋下了失利的種子。
1946年7月下旬,兩家部隊召開了聯席會議,商定先打大同。
賀老總沒有出席,只派了副司令員張宗遜參加,這雖然充分尊重了晉察冀部隊以及聶榮臻,但下面的部隊卻沒有這樣的覺悟,一些旅團部隊還有搶功意識,竟然不顧聯席會議商定的8月12日開打的決議,陸陸續續於7月31日就展開了行動。
足足提前了十二天!
等到聯合指揮部匆匆率主力投入戰鬥時,大同國民黨守軍早已打草驚蛇,加固了城防。
作為平漢戰役的頭一戰,大同戰役開戰就沒有打好,過早陷入僵持。直到大同集寧戰役結束,我軍也沒能攻下這座城。
而其根本原因,就是指揮不統一,部隊行動散亂。
從這個意義上講,《亮劍》裡的平安縣城之戰,沒有統一指揮的晉綏區部隊不約而同地圍攻一座縣城,通信協同、阻援協同、攻城協同全都沒有,居然打得那麼整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二、沒料到傅作義這麼快
不過得益於我軍超強的落實力,以及靈活的戰術戰法,大同城還是被圍住了。
圍城的同時,從中央軍委到聶賀二帥,都考慮到了傅作義來解救大同的可能。傅作義就在西邊不遠處的綏遠,距離大同最近。
傅作義也確實顧全大局,不顧大同是閻錫山勢力範圍,出動其主力35軍全部,兵分三路來援大同。
前線負責具體指揮的張宗遜(晉綏軍區野戰軍副司令員)、羅瑞卿(晉察冀野戰軍政委)已有考慮,具體的戰術,就是我軍慣用的三套王牌戰術。
1.圍點打援。我軍分出一多半部隊,在集寧、卓資山一線設置阻援陣地,而以一少半部隊繼續圍攻大同,力求同時攻下大同和消滅傅作義援兵。
2.運動戰殲敵。迫使傅部在卓資山至集寧一線運動,離開其老巢,尋機擊破其一部,進而癱其大部,甚至於野戰中全部消滅。
3.分割殲滅。多點設障,多方牽制,使傅作義三路人馬互不相顧,各個擊破之。
總的原則沒錯,用兵方向也沒錯,然而誰也沒想到,我軍與傅作義部隊接觸後,居然連連失誤。
第一個失誤就是卓資山陣地迅速失守。原因是什麼呢?之前在聯席會議上,我軍將領大多認為傅作義援軍不會來太多人,而且也不會來太快,畢竟大同不是他的地盤,不會給蔣介石、閻錫山出死力氣。因此,我軍只派了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防守卓資山,而且進入陣地時間也不長。
過於輕敵!
傅軍主力很快殺到,傅軍大將董其武投入三個師的兵力打一個旅,結果可想而知,卓資山沒守住。
第二個失誤是兵力分配背離了運動戰要求。聶賀張羅都吃不準傅作義採取什麼路線,到底是按我軍既設的近路卓資山—集寧—大同一線進攻,還是繞開集寧走遠路直接救大同,心裡沒有底。為了保證大同之圍絕對順利,指揮所錯誤地將四個旅的兵力放到大同附近,而沒有集中優勢兵力反過去迎擊,這就犯了困守要點的錯誤,失去了運動中殲敵的靈活性。
後來的事實也令華北部隊首長痛心疾首,這四個旅直到戰役結束也沒用上,因為傅作義就是老老實實地走的卓資山、集寧、大同路線。我們的兵力浪費了!
第三個失誤是完全用錯了圍點打援戰術。這是最為關鍵的錯誤。傅軍中路軍佔領卓資山後繼續攻擊集寧,在我軍守軍頑強堅守下,增援的主力部隊趕到集寧城下,將敵董其武部三萬多人圍住,經過一番苦戰,董其武部被打散。
就在這時,傅部後續主力趕到,威脅我軍側後。
怎麼辦呢?例來圍點打援,重心只能有一個,要麼吃掉包圍中的敵人,要麼全力幹掉來援之敵,除非有絕對優勢兵力,才能同時打兩個敵人。
但張、羅二位偏偏就犯了最不該犯的錯誤,留少部分兵力(只有一個旅)圍董其武,主力部隊轉過頭去迎擊剛殺過來的35軍。
這個倒也算正常反應,畢竟35軍是傅作義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應付不慎有可能被他突破防線。但錯就錯在,被圍的董其武所部已經瀕臨崩潰,只需要再使勁攻一下,就能將董其武全殲。
調走主力後,剩下的一個旅對董其武三個師,小貓按大老鼠,根本按不住。董其武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趁我軍不具備總攻的條件,收攏部隊,兇悍地向解放軍發起反攻,並逐步向35軍部隊靠攏。
傅作義反應也非常快,一發現集寧城下打成僵持之局,立即發揮其騎兵多的優勢,火速調其騎四師等快速部隊進至集寧。此時傅軍兵力已達6個師之眾,而我軍只有4、5萬人,兵力居於劣勢。特別是我軍剛剛經過集寧城苦戰,連夜徒步西調,戰鬥力打了折扣。
激戰之後,發現情況惡化,再戰必然吃虧,軍區首長便下令各部撤出了戰鬥。
傅作義乘勝向大同前進,我大同圍城部隊因為兵力單薄,之前也沒能攻下城,此時敵軍大部湧來,也只好撤出了戰鬥。
大同集寧戰役,以華北我軍部隊失利而告結束。
三、戰後之思
大同集寧戰役為何為何得如此狼狽?
從外部條件看,敵人城池堅固、傅作義部隊戰鬥力較強,以及我軍對地形不熟,都影響了戰役走向。
但主要原因還在於我軍指揮決策出現了不應該的失誤。
圍點打援、運動戰殲敵、分割殲滅,雖然都是非常好的戰術設計,但再好的戰術,也要靠實際作戰行動來實現。
特別是董其武問題,是此戰的關鍵。如果張、羅穩得住,拼著後背挨一刀,先吃掉董其武,乾淨利索地轉過頭來打35軍,情況將變得很不一樣,既避免了兩面受敵,也能在士氣上極大打擊敵人。
這方面其實有很多例子。
比如孟良崮戰役,華野部隊重兵包圍整74師,而周邊敵人幾個主力兵團,已經從更大範圍上將華野部隊包圍。但陳粟首長堅持大刀剜心,拼著把外圍阻援部隊打光,也要優先解決包圍中的74師,這個重心決不受任何敵情變化幹擾。
戰局變幻莫測,往往勝機就在一念之間。
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就看能否把握住機會。
戰後傅作義非常得意,9月20日,他在綏遠的《奮鬥日報》上發表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對解放軍表示極大蔑視:
「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已經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擊潰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喆等全部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