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網友Murcielago:
1、 Jaguar XJ 的6擋變速器排擋箱上的 2、3、4、5、分別是什麼擋位?是傳統意義上的 2擋、3擋、4擋、5擋嗎?他為什麼不同於一般自動變速器的P、R、N、D、擋呢?它的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2、為什麼轎車都限速在250km/h ?而不是 240km/h或260km/h ?
3、盤式剎車的通風盤與實心盤有何不同,各有什麼優缺點?
4、什麼是線控操縱技術?在奔馳的7速自動變速器7G-tronic 為什麼不採用這種先進的技術?
Murcielago 的V12發動機和 Gallardo V10發動機均使用乾式潤滑系統,因而使發動機的位置可進一步降低,從而降低整車的重心……我有幾個問題不明白:
5、什麼是磁粉式離合器?它和液力變扭器的工作原理有什麼不同?
6、經常在車評和測試報告中看到「懸架、懸掛」,請問它們是一回事嗎?
7、什麼是非承載式車身?
8、什麼是乾式潤滑系統?它只應用在極少數超級跑車上嗎?與之相反的潤滑系統是什麼?
9、為什麼使用乾式潤滑系統就能使發動機的位置進一步降低,從而降低整車的重心?
10、採用可變幾何形狀的進氣系統,電控進氣和排氣連續可變氣門正時系統,包括兩個前置水散熱器和一個側置油冷卻器的冷卻系統。請問這個側置油冷卻器有什麼功用?一般的轎車有沒有油冷卻器?什麼叫做可變幾何形狀的進氣系統?它和一般的可變氣門正時系統有什麼區別?
《汽車知識》答覆:
1、 Jaguar XJ 的6擋變速器排擋箱上的其實分別就是2、3、4、5擋位。跟傳統意義上的 2擋、3擋、4擋、5擋是一個意思。它之所以設計成與眾不同的U形擋位結構,完全就是捷豹車的個性風格。與其它一般自動變速器的P、R、N、D的不同是,它把原來手自一體式變速箱的模擬手動換擋方式,從「+、-」方式直接變成了手動的2、3、4、5擋方式,這樣更能體現它的運動風格。
2、很多情況下的最高限速,不是因為汽車而是因為道路限制。如果道路的承載能力、彎道形狀對車速形成固有的限制的話,車速太快就會出事故。例如,高速的彎道都設計成內低外高的斜坡,就是為了承受高速時車輛的離心力;道路傾斜的角度不同,能夠承受的最大車速就不同。至於為什麼轎車都限速在250km/h,而不是 240km/h或260km/h,這需要從德國汽車廠家的自律談起:80年代末期,出於安全性等其它因素的考慮,德國的幾個汽車製造廠開始為一些馬力強大的車款植入250km/h電子限速晶片;在1987年,除PORSCHE以及幾個改裝廠之外,AUDI、BMW、M-BENZ自願達成限速協議,並由此波及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由於是各廠家約定的250km/h,所以不可能這個廠的車限速240km/h,而另一家是260km/h,這樣的話又會引起最高車速的競賽(就像冷戰時的軍備競賽似的),對各廠家都沒好處。不過現在看來,這方面的自我約束又有了開始鬆動的跡象。有的廠商受利益的驅動,開始依據顧客需求生產更高車速的車輛,俗稱「無碼版」,即是不限速的意思。
3、盤式剎車的通風盤與實心盤最大的不同,是通風盤是中空的,更有利於散熱。而制動器的熱穩定性是很重要的,是關係到汽車制動時生命攸關的頭等大事。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制動器制動力是下降的,溫度越高下降的越厲害,所以對制動盤通風降溫是很有利的。
4、 線控操縱技術是用電動件代替部分機械元件,成為機電一體化的操縱系統。在電子控制系統中設計相應程序,操縱電控元件來控制各個執行機構來驅動汽車各系統,動力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 ...,線傳操控技術的核心是智能機電傳動裝置,這些裝置將原先司機開車時的「轉向」、「加速」和「制動」等機械操控手段,全部改為線傳電子操控,由電子信號轉變為機械動作。同時,電子系統也不斷通過電子信號向司機提供動態的反饋信息,使司機對裡程、速度、方向等隨時都能了如指掌。有了線控,使沒有制動、沒有油門的汽車一下子變成了可能,很多的概念車都在試驗著這個最新的汽車科技。
(寶馬車上的iDrive系統只是線控概念的局部實現,離真正意義的上的線控還有很大距離。)
採用線控操縱技術時,由於全部操控都在手上,它摒棄了原有的方向盤,變成了一個有兩個「手柄」的立柱方向盤。坐在車上駕駛,你既可用左手也可用右手來操控汽車的行駛,當汽車需要轉向時,只需轉動控制裝置上的手柄,傳感器即會捕捉到該動作的數位訊號,並隨即向電機發送一個信號,指示其帶動轉向齒條。在加速時,司機只需輕柔地轉動位於其左側或右側的手柄;在減速時,則只需握緊位於同一手柄上的剎車制動器;手柄上下滑動即可控制方向。
採用線傳操控技術,不僅取消了方向盤轉向柱和腳踏板,為汽車設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而且省卻機械和液壓連接裝置,減輕了車身重量並簡化了維護工作。同時,由於通過軟體確定汽車的駕駛特性,如剎車、拐彎和加速,駕駛調整就如同啟動新程序一樣簡單便捷。
如果你在電腦上玩過賽車,相信你能明白線控的真正含義:因為通過電腦操縱汽車,就已經沒有了機械上的連接,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信號控制了。
5、磁粉式離合器和液力變矩器的工作原理差別還是很大的。
磁粉離合器是一種性能優越的自動控制元件。它以磁粉為工作介質,以激磁電流為控制手段,達到控制離合和傳遞轉矩的目的。其輸出轉矩與激磁電流呈良好的線性關係而與轉速或滑差無關,並具有響應速度快,結構簡單的優點。它主要應用在、印刷工業、等等其他有關卷取加工業,由於所傳遞扭矩受限制,目前還鮮見在汽車工業上的應用。
液力變扭器主要由泵輪、渦輪和導向輪組成。泵輪通過軸與發動機的曲軸相連,渦輪通過軸和齒輪與變速箱的齒輪相連,導向輪固定在變扭器的外殼上,並不轉動。當發動機啟動時,泵輪被帶動高速旋轉,泵輪葉片則帶動工作油以很高的壓力和流速衝擊渦輪葉片,使渦輪與泵輪以相同的方向轉動,再通過齒輪把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向後傳遞到傳動系的其它部件,從而使汽車運動。
6、汽車上的「懸架、懸掛」都是一回事,都是指車架(或承載式車身)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裝置的總稱。懸掛一般由彈性元件、減振器和導向機構組成,橫向穩定杆也屬於懸掛系統的範疇。懸掛根據結構可分為非獨立懸掛和獨立懸掛兩基本類型。其它更詳細的我就不在這裡一一重複了。
7、汽車車身從整體上分為非承載式車身和承載式車身兩種。非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有一剛性車架,又稱底盤大梁架。發動機、傳動系的一部分,車身等總成部件用懸架裝置固定在車架上,車架通過前後懸架裝置與車輪聯接。這種非承載式車身比較笨重,質量大,高度高,一般用在貨車、客車和SUV上,也有少部分的高級轎車使用,因為它具有較好的平穩性和安全性。與它相對的承載式車身的汽車沒有剛性車架,只是加強了車頭,側圍,車尾,底板等部位。發動機、前後懸架、傳動系的一些總成部件,裝配在車身上設計要求的位置,車身負載通過懸架裝置傳給車輪。這種承載式車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載功能外,還要直接承受各種負荷力的作用。大部分的轎車採用了這種車身結構。
8、傳統的發動機潤滑方式可以相對地稱其為溼式潤滑,一般在發動機箱體內有一個很大的機油存儲裝置,即油底殼。對於乾式曲軸箱發動機來說,則沒有油底殼,而是設有專用的機油箱。除此以上的差別之外,「乾式」與「溼式」的內部潤滑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不過乾式的潤滑系統需要一套進、出油泵,將潤滑油與專用的機油箱連成獨立的油路。這種乾式潤滑系統的發動機在大功率高性能跑車上多有應用,但也不是超級跑車的專利,其它的高級轎車,如果在車身布置上需要降低發動機的高度或增強潤滑和冷卻效果,都可以採用這種型式的發動機。
9、你問我「為什麼使用乾式潤滑系統就能使發動機的位置進一步降低?」那麼我問你你知道發動機的油底殼有多厚多高嗎?你知道在整車底盤布置上的10~20釐米的高度是多麼重要嗎?只有你親自參與過汽車設計時,才能體會到車身上「寸土寸金」的壓力。乾式潤滑系統的發動機由於沒有油底殼等相關的儲存潤滑油部件(其實不是沒有機油存儲裝置,而是設有專用的機油箱),所以能降低發動機的位置。降低了發動機的位置,難道不就是同時降低了汽車的重心嗎?!
10、採用側置油冷卻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發動機箱體內沒有了油底殼,乾式潤滑系統的潤滑油並不像溼式系統的那樣能在機體內長時間「享受」水冷降溫;第二個原因是蘭博基尼跑車的發動機功率較大,發動機熱負荷較高,需要專門的機油冷卻裝置來強制散熱降溫——乾式潤滑系統的發動機採用側置油冷卻器,就是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的。
一般的轎車採用溼式潤滑,機油的冷卻主要靠發動機自身的水冷散熱,不需要專門的機油冷卻器。
可變幾何形狀進氣系統與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的原理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控制的是進氣系統,後者通過凸輪軸控制的是氣門正時。(如果您還不知道什麼是「氣門正時」,請參考《汽車知識》關於配氣相位的知識介紹。)
可變幾何形狀的進氣系統,是為了提高發動機的充氣效率而設計的。提高發動機的充氣效率是提高發動機功率的一個有效手段,而固定不變的進氣管道只能在發動機的固定轉速時,才能利用整個進氣系統的諧振來增大進氣量。根據空氣動力學原理,考慮到空氣高速進入吸氣管道的慣性,需要在發動機的不同轉速情況下,使進入發動機汽缸的空氣量都達到最大,於是就產生了可變形狀的進氣系統。
可變氣門正時系統是一種控制進氣凸輪軸,來調整氣門正時的裝置。它通過調整凸輪軸轉角配氣正時,優化氣門開啟時刻和時間長短,從而提高發動機在所有轉速範圍內的動力性、燃油經濟性,降低尾氣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