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上海6歲的女孩小雨在父母離異後由媽媽顧女士撫養,當爸爸張先生探望她的時候,她非常抗拒,會哭到吐甚至暈過去。在經過鑑定後發現,小雨竟然患上了&34;。
原來在小雨10個月的時候,她父母的感情就出現了裂痕,張先生一走了之後也沒有回家看過孩子。一年半後,夫妻倆辦理了離婚手續,那時小雨才2歲多,張先生也是從那時起才定期去看望她。由於長期的疏離,父女倆本不親密,一次次的探視也並沒有使得他們變得親近。
張先生將原因歸咎在顧女士及其父母身上,認為是顧女士一家的教唆讓女兒不跟自己親近,多次由於想抱走女兒而與顧女士一家發生過肢體衝突。父母間的爭執、推搡給小雨留下了陰影,爸爸每次到來都會鬧得不愉快,讓小雨感到十分恐懼,因此才會對爸爸異常抗拒,甚至產生心理創傷。
在大眾的印象中,&34;一般出現在災難時目睹親人接連離世的倖存者身上,或者是經歷了戰場拼殺的老兵身上,抑或是疫情期間夜不能寐的醫護者身上……誰能想到,一個6歲的孩子會因為目睹了父母的爭吵而出現該病症呢?但事實確實如此。
父母吵架是孩子的噩夢,這早在泰國的一則動畫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進行的關於家庭關係對於孩子心理問題影響的調查中也顯示,爸媽經常吵架的家庭比離婚家庭的孩子問題檢出率還高出2%,這間接說明了父母吵架比離婚更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或許我們都知道在孩子面前爭吵不好,但夫妻之間吵架是難免的,如何科學吵架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是父母最該考慮的。
首先,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當著孩子的面,會讓孩子親眼目睹最親愛的父母面目猙獰的樣子,也會讓孩子聽到父母雙方對彼此的惡言惡語,兩個最親的人在面前吵架,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助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雙方可以進行約定,不在孩子面前吵架,這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其次,吵架的時候不要反覆提孩子的名字。有些父母會躲起來吵,但孩子也可能會聽到隻言片語。如果孩子聽到父母吵架途中不停提到自己的名字,會以為自己是引起父母爭執的原因,內疚、恐懼,這也將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然後,克制不住在孩子面前吵架了,彌補方法是在孩子面前和好,並向孩子描述吵架的整個過程,包括描述事實、承認錯誤、表達歉意與愛意、處理的最終結果,這能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是&34;,同時也懂得吵架很正常以及如何處理問題。
最後,家庭成員出現意見分歧是很正常的事,可以用開會來代替爭吵,叫上孩子一起開家庭會議,即表示了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以和平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孩子也能在其中學會為人處世、事務處理的方式方法與技巧。
爸爸和媽媽永遠都是孩子最親最愛的人,孩子也是父母所愛,任何情況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情緒失控的時候,多考慮一下孩子,這也可以成為孩子情緒管理的學習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