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家庭對於孩子來說是成長的搖籃,避風的港灣,父母經常吵架,感情不和勢必會改變孩子人生發展的軌跡,這一點切記不可忽略。
長路漫漫,執手到老,夫妻兩人難免會有生活上的摩擦,看似無關緊要的爭吵,其實對於孩子的世界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家庭中每當父母因瑣事爭吵的時候,孩子都會表現得異常恐懼與不安,並且在外不願與人合群,性格逐漸孤僻自卑。
雖然事後父母雙方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如果沒有及時和孩子溝通爭吵原因,那麼就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層陰影。
由此導致的一系列滯後問題也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顯現出來。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理智解決彼此的問題,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打架。
父母爭吵下的「受害者」
花花打幼兒園起就是一位懂事、聽話的小女孩,在鄰居眼中她清秀的外表,禮貌的舉止、優異的成績將來肯定前途無量,但是升到初中以後,花花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在學校裡也總喜歡一個人獨自躲在角落裡發呆,不喜歡與人交流。
班主任發現後以為花花是因為考試不理想而出現短暫的失落,便及時對花花進行心理輔導,在談話的過程中卻不經意間了解到了導致花花性格變化與父母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自從自己升到初中後,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各種生活瑣事吵到不可開交,有的時候甚至鬧到了要離婚的地步,他們也總是把離婚兩個字掛在嘴邊,萬一他們離婚了還會要我嗎?」這是花花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每當他們吵架我就自己一個人躲在屋子裡哭,對著鏡子會問自己:別人家的父母也是這樣嗎?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時候睡著了也會被噩夢驚醒。」「有一次他們邊吵邊廝打,我不知道哪來勇氣拿起茶几上的水果刀劃傷了自己的胳膊,鮮血像自來水一樣滴在了地板上,看到這樣他們才停止,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上,到醫院包紮後看到他們和好如初的樣子,我想如果傷害自己能夠換回他們的和平,我情願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知乎上對所有相關問題進行查看時,發現多數網友表示:父母吵架的次數會對孩子生理、心理以及人格產生不同程度的質變。
事實就是,父母間不間斷的爭吵看似無關緊要,卻對娃的人格塑造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父母吵架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四個階段看清「不和諧」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1、0—3歲
這一階段正是孩子感知覺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所以對外界的刺激尤為敏感,當父母產生激烈的爭吵行為時,他們會感覺到痛苦,身體會不由自主變得僵硬、神經會逐漸收縮,不斷的進行哭鬧,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如果這種來源於父母的外界刺激,在孩子嬰兒期持續的出現,必定會影響孩子的聽覺、視覺、知覺系統的發育,嚴重將會導致感覺系統失衡。
2、3—7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塊沃土下的小樹苗,除草防害,及時灌溉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反之則會變的參差不齊。
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無法明辨是非,分不清誰對誰錯,對於父母爭吵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心裡疑惑與恐懼並存,在潛意識中認為可能是自己的錯,才導致爸爸媽媽吵架,由此產生強烈的愧疚心理,導致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嚴重缺失。
3、7—12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面對父母經常大吵大鬧,他們會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如果爸爸媽媽是因為自己的事情產生爭執,孩子會變的反感、牴觸,嚴重可能產生叛逆心理。並且晚上會經常做噩夢,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會顯得極其不自信,上課的時候也會心不在焉。
如果父母經常的把離婚兩個字掛在嘴邊,對於孩子來說就像一把無形的刀懸在脖子上,今後的生活將會一直被恐懼和擔憂所籠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學習成績下滑是必然趨勢,並且對於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孩子未來的人格塑造極其不利。
4、12—18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生理發展、認知發展、情緒發展、學習能力發展、交際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身心時刻都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改變。
在社會認知上,他們雖然具備了基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仍處於「半認知」狀態,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勢必會打碎孩子本不堅固的三觀認知。
會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以及今後的婚姻觀產生懷疑,嚴重時甚至會作出傷害自己、離家出走等極端的行為。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
無法規避吵架,那麼吵架後如何做才能減輕對孩子的傷害?
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當吵架過後一定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向孩子解釋吵架的原因,不要讓兩個人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生活。
第一:適度吵鬧,正確引導
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夫妻,發生意見不合很正常,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看不到父母吵架,就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完美家庭」的關係假象。
這樣反而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畸形的婚姻觀,當著孩子的面吵鬧後,要及時開導孩子夫妻間偶爾的吵鬧也是爸爸媽媽感情生活的調和劑,讓孩子放平心態。
這對孩子正確的婚姻觀形成至關重要。
第二:事後要及時向孩子解釋吵架的原因,讓孩子做「法官」
夫妻吵架過後,要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及時的向孩子解釋,告訴孩子爭吵只是爸爸媽媽討論問題得一種方式,兩人的一些意見無法統一,產生一些衝突。
但衝突是兩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即使產生衝突也要仔細聽別人怎麼說,培養孩子的衝突耐受力。並且把自己的事情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講給孩子聽,請孩子判斷誰對誰錯。
孩子們的世界往往是天真無邪、不摻雜任何利益的,經過孩子「判定」後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告訴孩子父母吵架的原因能讓孩子驚恐的情緒得以緩解,而承認自己不該在爭吵時進行人身攻擊和威脅,會讓孩子感受到勇於承擔的重要性。
第三:即使發生爭吵,也一定要注意言行舉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也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所以雙方即使發生爭吵的情況,也一定不要口不擇言,大打出手。
要冷靜、客觀的討論問題,知道是誰的錯誤後要及時和對方道歉,不要把自己的錯誤行為歸結於對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黑白顛倒,醜化對方。
第四:當孩子發出「停戰」信號時,一定要及時回應
當孩子發出「停戰」信號時,一定要及時回應,不能置之不理。當孩子哭鬧、大喊、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的時候說明孩子已經不耐受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面,進行語言和身體上的安撫,同時也要趁此冷靜回想爭吵的原因,儘量能以和平的方式化解。
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有幸福感可言,才能讓孩子自信、健康的成長,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打架,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每位父母的責任所在。
寶媽們,你們有當著孩子面爭吵的經歷嗎?你是如何安撫受傷的孩子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擴展一:中國式禮貌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麼樣子?老外的心裡話,讓媽媽羞愧
擴展二:孩子頂嘴怎麼辦?李玫瑾傳授父母三種方式,定能讓娃「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