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圖片來源於中國植物圖像庫)
中藥桑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乾燥帶葉莖枝。《本草綱目》記載桑寄生:性平,味苦、甘;歸肝、腎經,其功能主治則主要在祛除因肝腎不足而引起的風溼痺痛、腰膝酸軟等症,以達到充盈血氣,強壯筋骨之功效。《神農本草經》就有「主腰痛……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等相關記載,《日華子本草》也記載桑寄生可助筋骨,益血脈。此外《藥性論》中也著述了桑寄生在婦人安胎方面的作用。
桑寄生又名廣寄生、寄生茶,其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是普羅大眾熟悉的一味平民補肝腎、強筋骨的藥材。
【性味與歸經】苦,甘、平。歸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溼,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用於風溼痺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頭暈目眩。
桑寄生的飲片特徵
外表皮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並有細小突起的棕色皮孔。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色較。葉多捲曲或破碎,革質。氣微,味澀。
各家論述
①《本草蒙筌》:"凡風溼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獨活寄生湯煎調。川續斷與桑寄生氣味略異,主治頗同,不得寄生,即加續斷。"
②《本草經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氣平和,不寒不熱,固應無毒。詳其主治,一本於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勝。腰痛及小兒背強,皆血不足之候,癰腫多由於營氣熱。肌膚不充,由於血虛。齒者,骨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益血則發華,腎氣足則齒堅而發眉長。血盛則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內傷不足,皆血虛內熱之故。產後餘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虛。金瘡則全傷於血。上來種種疾病,莫不悉由血虛有熱所發,此藥性能益血,故並主之也。兼能祛溼,故亦療痺。"
③《本經逢原》:"寄生得桑之餘氣而生,性專祛風逐溼,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皆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
④《本草求真》:"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痺而酸痛矣。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溼,何一不惜此以為主治乎。"
食療藥膳
桑寄生大棗(紅棗)雞蛋茶
材料:桑寄生15克、大棗30克、雞蛋一個。
做法:將桑寄生、大棗(去核)、雞蛋分別清洗乾淨後,一起放入鍋中(瓦鍋、砂鍋較宜,不建議用鐵、鋁鍋),加水沒過雞蛋為宜。文火煮約30分鐘即可喝湯吃蛋。
本茶飲中桑寄生與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大棗相使為用,可補肝腎,益氣養血,對於女性月經後調理飲用尤宜。■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