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楚辭·九歌·東君:虔誠讚頌太陽之神

2020-12-13 一路伴你看天下

太陽是生命之源,給人們帶來光和熱,帶來希望和收穫,在幾乎所有的古老文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對於太陽的歌頌,這種歌頌也是最自然和最虔誠的。

《東君》這首詩,是屈原所作的楚辭《九歌》中祭祀太陽之神的一首。

這首詩激情洋溢,充滿著對於太陽的崇拜和讚頌,對光明的追求和渴望。詩歌開篇就用華美的言辭描繪著一幅日出東方的壯麗景象,噴薄的紅日向人間灑下溫暖的陽光,昏暗的夜色褪去黑色的帷幕,世界變得鮮活而生動。太陽之神東君慷慨無私而又從容不迫地出場,安詳地駕馭著車駕,不急不緩、不激不厲地將陽光普照在大地萬物之上。

雷聲滾滾,是東君的龍車的車輪在天空中滾過的聲音,雲彩奕奕,是龍車上所插的招搖的旌旗。這樣顯赫威儀的場景,是東君出行的場面。但是,東君也會發出長長的嘆息,帶給人間的光明,也隨著東君回到他的棲息之所而離去,東君的內心也充滿著深深的眷念和彷徨。

東君出行時顯赫威儀的場面,令觀者為之讚嘆折服,人們為之歌之舞之,東君的官屬們也為人們的熱情而感動。暮色之下的東君,依然辛勤地工作著,他用長箭射天狼,用天弓為人間消除災禍,用北鬥做成的壺觴斟滿美酒灑向人間,為人們賜福。

在《東君》這首詩中,與前面所說的幾首《九歌》中的詩作不同,這首詩並沒有描寫繾綣的兒女柔情,而是熾熱的情懷和崇高的博愛之情,讀來令人熱血澎湃。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屈原之《九歌》,詩句雋美清新,是我國詩歌史上永不凋謝的奇葩
    《九歌》的十一篇為:《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國殤《禮魂》。末篇《禮魂》是這個組樂裡的送神曲。《九歌》作品中一部分是寫人們對天神的熱烈禮讚。東皇太一(天神中最尊貴者,即天帝)、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管壽命的神)、少司命(主管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
  • 屈原《九歌》裡的「東君」是什麼神?或許這個才是東王公
    屈原《九歌》作品中,是集中祭神的組歌。關於東皇太一是什麼神靈,由於這一稱呼的目前僅見於《九歌》裡,爭論很多。但通過神位是「東皇」,名稱為「太一」,結合古代神仙信仰來自於對自然的崇拜,以及對可能是某位神仙的分析,得出來這個「東皇太一」可能就是「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 神評:屈原最著名作品九歌都有哪些?
    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儀式的最後環節,也是最莊重的祭祀禮儀。禮魂,由美麗的女巫領唱,男女青年隨歌起舞,還要傳花伴歌伴舞。屈原記錄了這個莊重的祭祀儀式。另一說禮魂為對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屬於九歌之列。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9 《山鬼》《山鬼》是《楚辭·九歌》篇名。關於山鬼的身份,中國民間有多種傳說,女神,精怪,山神等。為祭祀山神之歌,所描寫神姿態和衣飾,系一女性。內容多表現離憂哀怨之情。《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 端午說屈原,《九歌》裡出現了哪些神靈?有什麼樣的規律
    今天我們主要說兩個問題,一是《九歌》為何是11篇;二是從《九歌》裡的神靈體系規律,判斷目前排列的11篇順序是否錯亂。屈原劇照·網絡供圖首先是11篇問題,《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 元代張渥繪《九歌圖》盡顯屈原詩篇《九歌》中的精、美和藝術魅力
    在神靈繪製,書畫史分為兩種:一種更多是表達一種威嚴或者形象卻不注重於美,有時感覺會有點醜,另一種則是帶有一種神仙的超脫脫俗及雍容華貴之意境。《九歌圖卷》明顯屬於後者。元 張渥 《九歌圖卷》局部01《九歌》實際共有11章,這其中的九字,卻令後世人做了各種合「九」之數,意見眾多。
  •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抒情詩
    《九歌》之名《九歌》原為古曲之名。在神話傳說中,它是由夏後啟從天上偷來人間的。由此可見,《九歌》之名來源甚古。屈原《九歌》之題乃襲用古曲之名。「九」非實指,乃表多數,所謂《九歌》即指由多篇樂章組成的歌。故屈原《九歌》並非九篇,而是十一篇。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 《九歌》為何如此有吸引力
    在當時南方多被認為是蠻荒之地,《呂氏春秋·侈樂》也有記載:「楚之衰也,作為巫音」,而這個巫音指的就是南方的祭祀樂歌,彼時楚地「鬼神」之風盛行,信鬼神而重祭祀,祭祀則必作歌舞樂曲以娛眾神,而鬼神之說向來夾雜男女之事為多,有言其時屈原被放逐於此地之間,見人祭祀,以歌舞以示眾神,然其詞卻有鄙陋,猥瑣之意,遂在民間樂歌的基礎上,進過加工重新創作出了格調高雅的詩歌之作,即為《九歌》。
  • 《九歌》的誕生:悲憤中的屈原與原始祭歌的一場完美邂逅!
    此外,作為「楚之同姓」的屈原,不僅很有政治見解,而且文化水平之高完全和中原先進人物不相上下。他為什麼會對一種原始土著祭歌發生興趣,進而創作出《九歌》呢?事實上,《九歌》是悲憤中的屈原與上古原始祭歌的一場完美邂逅!
  • 雲門舞集40周年 林懷民希望封箱《九歌》
    >九歌》。2013年是雲門舞集建團40周年的慶典之年,《九歌》將以國家大劇院作為起點,開啟大陸5個城市的巡迴演出。而在1993年首演時,《九歌》也恰好是雲門建團二十周年的紀念作品。儘管20年過去了,演員更替了兩三批,但當年參加《九歌》首演的部分演員如今仍舊活躍在舞臺上,這次他們也將出現在大劇院的舞臺上。今年,雲門舞集還將為40周年團慶排演一部名為《稻禾》的舞蹈作品,讓人們看到四季更迭。
  • 雲門舞集《九歌》_騰訊大浙網_騰訊網
    關於《九歌》然則,神只從未降臨。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是萬民的禱告。舞劇以屈原的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祭儀。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不少學者認為屈原的《九歌》是美化楚地歌舞祭典的詩歌。
  • 《九歌》是楚辭中重要的作品,為何認為是一組祭神所用的樂歌?
    本文系作者龔哥說遊戲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九歌》是楚辭中重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九歌」之名見於《左傳》《離騷》《天問》《山海經》,是一種古老的樂田。一般認為,屈原的《九歌》是根據民間的祭神樂曲改寫而成的,是一組祭神所用的樂歌。《九歌》11篇,前10篇各祭一神,末篇《禮魂》為送神曲。
  • 古代音樂之國風楚聲和屈原的九歌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由集體歌唱進入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宛丘》一曲中說「坎其擊缶,宛丘之道」,即指用缶伴奏的民歌。有些民歌后來進入宮廷,其伴奏樂器便日益豐富起來。有時用竽、瑟、懸鼓等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伴奏演唱,在君主起居時用,稱為「房中樂」。有時用編鐘、編磬等樂器組成的大型樂隊伴奏演唱,多用於宮廷宴會,稱為「鐘鼓之樂」,或「燕樂」。
  • 光影演藝《楚騷秀·九歌大典》在秭歸震撼首演
    「流體雕塑」表演絲絲入扣,在山門、牆面、屋頂上浮動變幻,《九歌》作品中神與人的唯美呈現,水芭蕾與魔幻光影幻化互動,觀眾置身舞臺之中,成為表演的一部分,傳統舞臺邊界消失了,獨特的「場」與「境」呼之欲出。《九歌》是屈原詩作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詩篇,內容豐富,表意鮮明,因此景區創作出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九歌大典》。後期景區還將陸續推出《橘頌》《天問》《思美人》《漁父》等光影秀系列,全方位展示屈原的作品,打造秭歸旅遊獨特的內容IP。
  • 「雲門舞集」版《九歌》受熱捧 蔣勳:過度註解
    但是,知道屈原作品《九歌》的的人也不會太多。《九歌》裡的東君、雲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山鬼,對大眾而言還非常模糊。近期,臺灣著名舞蹈團體「雲門舞集」版《九歌》來大陸巡演,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同時,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九歌:諸神復活》也同期出版,倒是可以作為一次全方位普及屈原《九歌》的機會。
  • 臺灣雲門舞集2月再登大劇院 上演經典《九歌》
    2月28日至3月2日登臺國家大劇院,上演藝術總監林懷民的經典之作、象徵雲門「浴火重生」的《九歌》。屈原的《九歌》相傳是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樂歌改編而成。但林懷民強調舞蹈《九歌》不是對屈原的文字解讀,而是以屈原的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的祭典。在如神龕式的舞臺上,舞者將以豐富的肢體語言,透過《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等章節,描繪出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四)之大司命與少司命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屈原《九歌》中的《湘君》與《湘夫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這裡本期,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九歌》中的《大司命》與《少司命》。作為《九歌》天神體系中的最後兩位神祇,大司命與少司命又是兩位怎麼樣的神靈呢?何為「司命」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何為「司命」?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司命」,「司」,有掌管、掌控的意思;「命」可以解釋為「生死命運」。
  • 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
    屈原所作的楚辭《九歌》中,《少司命》是一首祭祀少司命的祭詞。在春秋戰國時期,少司命是楚國人信奉的一位掌管人間子嗣的女神。這首詩的開篇,以大司命的口吻來讚頌少司命的美麗和風採,並與前篇《大司命》結尾之時少司命憂傷哀愁的情緒所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