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樂之國風楚聲和屈原的九歌

2020-12-13 驚喜過節咯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由集體歌唱進入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國風

「國風」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周代民歌的總稱。它收集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現今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廣大地區,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因此,又稱「十五國風」。

「國風」中有的歌詞可能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大部分都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保持著民間創作的原貌。如「魏風」中的《伐檀》、《碩鼠》,反映了饑寒交迫的勞動者對於剝削和壓迫者的激憤情緒。他們質問貴族老爺們為什麼可以不勞而食,並且把這些人比做「貪而畏人」的肥鼠,表達了對這些人的蔑視和仇恨。這兩首詩歌代表了我國民歌不畏豪強、敢於鬥爭的傳統。此外,「召南」的《野有死麕》表現了青年男女淳樸的愛情,《周南》的《芣苢》描寫了勞動婦女採集野菜的情景。它們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優秀作品。

「國風」在藝術形式方面也是豐富多樣的,其中有後世稱為「號子」、「夯歌」一類的勞動歌曲,也有後世稱為「山歌」一類的抒情性民歌。很多民歌在演唱時採用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領唱,「和」即幫腔。《呂氏春秋》記載,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魯國被俘,魯國用囚車把他押送回齊國去。管仲怕魯國有變再殺害他,希望趕快到達齊國,便對拉車的役人們說:「我為汝歌,汝為我和」。就是說,我為你們領唱,你們為我應和(幫腔)。由於管仲所唱的歌很能鼓舞人的精神役人們聽完後不知疲勞,走得很快,所以很快到達齊國。這就是有歌有和的演唱形式。

「國風」的曲式,一般比較簡單,有的在曲尾加上一段稱為「亂」的音樂。據《論語》記載,孔子曾對晉國樂官師摯加工的周代民歌《關雎》中亂的部分大加讚賞,說:「洋洋乎,盈耳哉!」就是說,那美妙而熱烈的音樂充滿了耳朵。這說明「亂」的藝術效果是十分強烈的。

「國風」中的各國民歌都有獨特的風格。如當時影響較大的「鄭聲」(又稱「鄭音」或「鄭風」),季札就認為它「美哉!其細已甚!」,就是說「美啊!旋律細緻宛轉到了極點!」當時的「衛音」以「趨數」見長,其曲節奏頗快。「齊音」以「敖闢」聞名,其曲旋律的跳動性較大。

各國民歌在演唱時,大都是無樂器伴奏的「徒歌」。有時也可用「缶」、「壎」、「篪」等樂器伴奏。《宛丘》一曲中說「坎其擊缶,宛丘之道」,即指用缶伴奏的民歌。有些民歌后來進入宮廷,其伴奏樂器便日益豐富起來。有時用竽、瑟、懸鼓等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伴奏演唱,在君主起居時用,稱為「房中樂」。有時用編鐘、編磬等樂器組成的大型樂隊伴奏演唱,多用於宮廷宴會,稱為「鐘鼓之樂」,或「燕樂」。

楚聲

「楚聲」是戰國時代興起的楚國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國民歌曲調填詞的專業創作的總稱。

楚國民歌的著名作品有《下裡》、《巴人》、《陽春》、《白雪》、《涉江》、《採菱》、《陽阿》、《激楚》等。這些歌曲在演唱技術方面,有的難度較大,有的比較容易。當時的著名詩人宋玉很懂音樂。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有什麼不好的行為嗎?為什麼士大夫和庶民們都不說你的好話呢?」宋玉回答說:「有人在郢都市中唱歌,開始時,唱《下裡》、《巴人》,能夠隨聲歌唱與幫腔的,有數十人。後來唱《陽春》、《白雪》,能夠隨聲歌唱與幫腔的,只有數人。這是因為樂曲的藝術性越高,能欣賞的人就越少。」這就是成語典故「曲高和寡」的來由。

宋玉所講的《下裡》、《巴人》與《陽春》、《白雪》都是楚聲中有唱有和的民歌。這些民歌在楚國宮廷中也很流行。

九歌

楚俗好「巫」,「楚聲」中有一種民間祀神曲《九歌》,就是「巫」在祀神時表演的歌舞曲。現在所見到的保存於《楚辭》中的《九歌》,是楚國著名詩人屈原根據民間流傳的《九歌》曲調,「更定其詞」而創作的。

屈原,名平,是楚國的一個貴族,做過官。他反對楚國昏庸腐敗的政治,主張變法圖強,後被楚懷王放逐漢北。懷王晚年召回屈原,但依然聽信讒言,屈原的處境並未得到改善。襄王繼位後,屈原又一次被放逐,最後投汨羅江,鬱憤而死。

在被放逐期間,屈原有機會接觸漢北、湘沅廣大地區的民間音樂,使他能利用這些民間藝術的形式,寫下《九歌》《離騷》等千古傳誦的傑作。在這些作品中,屈原以神奇的想像,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發了一個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堅持理想、疾惡如仇的知識分子的胸懷。他曾企圖全力挽救楚國的危亡,盼望楚國日益強盛,並能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他的理想符合當時楚國廣大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在藝術上,他的作品比「國風」更成熟。《九歌》、《離騷》都屬於當時的大型樂曲。《九歌》以迎神的序曲《東皇太一》開始,以送神的尾聲《禮魂》結尾,中間由九首短歌聯成。還有一些作品,運用了「亂」、「少歌」和「倡」等多種處理手法。「亂」,在周代樂舞《大武》和民歌《關雎》中就已運用,但屈原作品中對於「亂」的運用更為靈活多樣。如《離騷》中的「亂」只有四句,開頭用「已矣乎」的驚嘆句引起。《招魂》中的「亂」則有十四句,末尾以感嘆句「魂兮歸來,哀江南」作結。「少歌」可能是歌曲演唱中的小的高潮部分。「倡」可能是不同曲調聯接時插入的過渡性樂句。「少歌」與「倡」都是「楚聲」在藝術形式方面出現的新因素。

《九歌》、《東皇太一》中有「揚袍(鼓槌)兮拊鼓,陳竽瑟兮浩倡」,《東君》中有「緪瑟兮交鼓,簫鍾兮瑤簴,鳴篪兮吹竽」的語句,由此推斷,《九歌》的伴奏樂隊可能是以編鐘和建鼓為主要樂器,並附以竽、篪、瑟等管弦樂器。

總之,「楚聲」已是一種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音樂。它的產生與發展,對以相和歌為代表的兩漢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抒情詩
    《九歌》之名《九歌》原為古曲之名。在神話傳說中,它是由夏後啟從天上偷來人間的。由此可見,《九歌》之名來源甚古。屈原《九歌》之題乃襲用古曲之名。「九」非實指,乃表多數,所謂《九歌》即指由多篇樂章組成的歌。故屈原《九歌》並非九篇,而是十一篇。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 元代張渥繪《九歌圖》盡顯屈原詩篇《九歌》中的精、美和藝術魅力
    屈原:屈原的《九歌》被人譽為最精、最美、最富有魅力的詩篇。也是先秦的文學代表之一,也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以風其上」來表明心志。擅長山水,「儘自然之性」,更擅長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麗流暢之風;擅「鐵線描」,被譽為「李龍眠後一人而已」。亦嘗作彌勒佛像。所畫線條剛勁飄逸,人物形神刻畫生動,兼畫梅竹亦瀟灑有致。
  • 端午說屈原,《九歌》裡出現了哪些神靈?有什麼樣的規律
    端午臨近,我們集中說說屈原作品裡的神靈。《九歌》作為屈原比較重要的作品,通過對天神的描寫刻畫,為我們保留了遠古的神話傳說。不過屈原《九歌》已經是「文人」再加工作品,它的體例本身是楚國一組祭神的樂歌。屈原在此基礎上加以抒寫,展現出不一樣的神靈世界。由於《九歌》被認為是第一次放逐時所寫,作品中自然也蘊含了家國憂思。今天我們主要說兩個問題,一是《九歌》為何是11篇;二是從《九歌》裡的神靈體系規律,判斷目前排列的11篇順序是否錯亂。
  • 神評:屈原最著名作品九歌都有哪些?
    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儀式的最後環節,也是最莊重的祭祀禮儀。禮魂,由美麗的女巫領唱,男女青年隨歌起舞,還要傳花伴歌伴舞。屈原記錄了這個莊重的祭祀儀式。另一說禮魂為對英雄祖先的祭祀,不屬於九歌之列。9 《山鬼》《山鬼》是《楚辭·九歌》篇名。關於山鬼的身份,中國民間有多種傳說,女神,精怪,山神等。為祭祀山神之歌,所描寫神姿態和衣飾,系一女性。內容多表現離憂哀怨之情。《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九歌》是一組祀神的樂歌,據說是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 《九歌》的誕生:悲憤中的屈原與原始祭歌的一場完美邂逅!
    此外,作為「楚之同姓」的屈原,不僅很有政治見解,而且文化水平之高完全和中原先進人物不相上下。他為什麼會對一種原始土著祭歌發生興趣,進而創作出《九歌》呢?事實上,《九歌》是悲憤中的屈原與上古原始祭歌的一場完美邂逅!
  • 屈原的鄉國之情與人格魅力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其人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向來「風」、「騷」並稱,「風」指《詩經》,「騷」指「楚辭」,兩者都是中國文學的典範,影響後世極為深遠。屈原是「楚辭」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真正的詩人,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為追求真理和自我完善,不願與世俗社會妥協,寧願自沉汨羅,以保其峻潔品格的超凡行為,令人無限景仰。兩千多年來,無論是作為詩人的屈原,還是作為一個人格類型的屈原,得到了歷代人們的崇敬,甚至進入了我國的民俗,形成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競渡,其地位崇高不言而喻。
  • 屈原故裡打造《九歌大典》
    以古建築群做巨幕,打造一場光影大秀,讓古建築群「活起來」,讓觀眾置身舞臺之中,穿越千古與歷史對話……4日,記者從屈原故裡旅遊區獲悉,為慶祝屈原祠建祠1200年,同時也為三峽遊客獻上一份夜遊觀光的盛宴,屈原故裡旅遊區正著力打造的大型光影演藝節目《楚騷秀》第一部《九歌大典》,將於9月28
  • 交響史詩《九歌》首演 以屈原11首詩文為唱詞
    旅美作曲家周龍10月18日攜交響史詩《九歌》在京舉辦首演發布會。據介紹,《九歌》是周龍根據詩人屈原同名詩歌創作的,首度以屈原的全部十一首詩文為唱詞創作,通過獨唱、重唱、領唱與大型管弦樂隊為載體對這部中華文明經典進行完整詮釋。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先秦文學
    高中學古詩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猶在耳;隨著時代更替,《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也讓傳統文化進一步回歸大眾視野。對於從先秦到明清的文學常識,在事業單位考試當中是經常考查部分,接下來我們主要學習先秦文學。
  • 屈原《九歌》裡的「東君」是什麼神?或許這個才是東王公
    屈原《九歌》作品中,是集中祭神的組歌。關於東皇太一是什麼神靈,由於這一稱呼的目前僅見於《九歌》裡,爭論很多。但通過神位是「東皇」,名稱為「太一」,結合古代神仙信仰來自於對自然的崇拜,以及對可能是某位神仙的分析,得出來這個「東皇太一」可能就是「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 屈原之《九歌》,詩句雋美清新,是我國詩歌史上永不凋謝的奇葩
    《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組非常優美的祭祀詩。這組詩情意纏綿,婉轉悱惻,神之戀卻充滿著凡人的情趣,雖然有像《國殤》那樣的悲壯之作,但大多數卻是一派迷人的歌舞場面,情態旖旎,楚楚動人。《九歌》蘊藏著豐富的神話和傳說,其詩句雋美,格調清新,是我國詩歌史中一束永不凋謝的奇葩。
  • 屈原詩詞中最唯美的十句話,作為我國最早浪漫詩歌,你讀過幾句?
    2000多年前,屈原出生在楚國丹陽秭歸一個貴族家庭,秭歸便是如今的湖北宜昌。屈原從小讀書成癮,讀了很多的書,涉獵很廣,在很多事情上,都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智慧。但屈原的一生,卻可以用曲折動蕩來形容。傳說,當地百姓得知後,十分悲痛,他們怕江裡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進江裡,以免魚蝦傷害屈原的屍體,後來慢慢演變成吃粽子的習俗。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莎士比亞、哥白尼和拉伯雷。
  • 阿瑟·韋利的《九歌》譯介特色
    韋利尊重中國文化,但也存在某些曲解和誤讀,翻譯過程中富含創造性成分,譯文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韋利有意識地用異域文化來比照和闡釋中國文化,使《九歌》在英語語境下得以有效傳播。韋利善於跨越時空鴻溝和文化藩籬,打通古代中西宗教文化的某些相似之處,在很大程度上為英語世界讀者架構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同時也體現了譯者兼容並包的視野和情懷。
  • 端午節讀讀李白寫屈原的詩:屈平辭賦懸日月
    現在的人已經很少讀古詩詞,又或者像離騷這樣古代的詩歌,因為缺乏必要的工具書解讀,所以往往認為艱澀。但是初衣告訴你,離騷和九歌並不是那麼難懂。相反讀懂的人會身臨其境。那就是祖國的自然山川,神話傳說,當下現實,經過了詩人悲鬱的心懷,發出的有如天籟風雨的混響和鳴,美,無限的美,壯闊,紛繁,綺麗而憂傷。他是一個楚人,站在天地間,作為一個自然人和作為一個有靈魂的人,對整個世界發出的感嘆。尤其是九歌,是屈原放逐江南時後所做的。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屈原祠燈光映九歌
    夕陽的餘暉把廣場和周邊景物塗抹上一層金色,顯得格外絢麗。屈原祠歷經千餘年,幾次遷徙重建,飽經歲月風霜越發光輝,足見屈原精神流芳百世和故裡人們對屈原的懷念之情。因三峽水利工程興建,1998年屈原祠再次遷到這裡。我以一種敬畏之情,走近了屈原,走進了這座精神聖殿。屈原祠位於鳳凰山的山梁上,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 屈原所作《九歌》中,少司命是司掌什麼的女神?
    屈原所作《九歌》中,少司命是司掌什麼的女神?屈原想必大家對其都不陌生吧,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一首離騷流傳百世。著名的端午節就是因為他,對於這麼一位偉人所著九歌,大家了解多少。答對的玩家可以獲得5積分。不知道的玩家不要急,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下正確答案。
  • 《楚騷秀·九歌大典》在湖北秭歸屈原祠首演
    九歌大典》,在湖北秭歸縣屈原祠首演。 向紅梅 攝屈原祠古建築群在夜色中被點亮。 向紅梅 攝《楚騷秀?九歌大典》通過追雷射、彩燈、音樂、歌唱的融合,演繹屈原九歌故事。 向紅梅 攝「流體雕塑」表演絲絲入扣,在山門、牆面、屋頂上浮動變幻。 向紅梅 攝《九歌》作品中神與人的故事唯美呈現,光與影幻化互動。
  • 屈原是怎樣一個人?與《楚辭》是什麼關係?
    在作出這五個方面的「判斷」後,作者又以總結性的形式最後陳述其觀點:《離騷》是經過古代中國多數詩人之手,「一點一點地加工而流傳下來的一種民族歌謠」,是一種「來自古代迎春儀式的民族歌謠」,其作者是「具有豐富的宗教和歷史知識的《離騷》的作者們,大概是受繁榮於公元前四世紀後半期戰國時代的齊國都域的『稷下學派』影響的人,並且是公元前三世紀以後的人。」
  • 作文素材|辭賦之祖屈原
    作文中應用屈原的素材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稜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於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於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
  • 《九歌》之《東皇太一》:芳菲菲兮滿堂,君欣欣兮樂康
    既而是《九歌》《九章》《天問》和離騷一起展現偉大詩人的光輝形象與藝術才能。宋玉的《九辯》《招魂》(此篇或說出自屈原),以及難以遽定作者的《遠遊》《卜居》《漁父》《大招》四篇,也都對評價屈原、研究楚辭有特殊重要的價值,彌足珍貴。《離騷全圖》將圖文放在同一面,文字附於圖的另一側,頗合古人「左圖右書」之意,用心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