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說:埋怨學生難教,往往是因為教師的方法太少。作為一線鄉村教師實在是不全認同他這樣的說法。
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對於老師也是如此,專家之所以是專家,因為他們有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對於最頂尖的學生來說適用,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學生,特別是對於鄉村學生不適用。所以,老師應該放對地方,專家也走不進鄉村課堂。
不可否認,魏書生教學有一套,知識豐富,興趣廣泛,熱愛事業,熱愛學生,三十多歲還未婚,住校和學生一起吃住。全身心投入,全國有幾人能做到?即便能做出成績,做法沒有實用性,只能做名人,推廣不開。百分之九十八的教師做不到。沒什麼現實意義。
學生確實存在個性差異,鄉村教師教不好大城市的學生,大城市的教師同樣教不好鄉村的學生。因為學生不同,教師的理念不同。也許大城市的學生,老師講一遍,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而農村的學生,老師講三遍,學生還未必能聽得懂。
"埋怨學生難教,往往懸因為教師的方法太少"。其實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樣,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成立,在一些情況是不成立的。就後面一句話,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看不好的病,只有不會看病的醫生」,「沒有抓不到的賊,只有不盡心的警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也知道,有的病真的是藥石無力!
學校其實就是社會上的縮影,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社會上有什麼樣的人,學校裡就能找到這些人的雛形。社會上的罪犯,也許從小就有一些壞毛病,老師也是多次教育,無果。記得我身邊有一個老教師曾經時候過這樣一句話:這個孩子將來可能會要坐「班房」,後來果不其然。
老師只能幫學生防微杜漸,可是老師的能力畢竟有限。以前,我們班就有個學生愛偷東西,別說他偷東西是老師教的,任何老師都會告訴學生偷東西是不對的,如果不改,將來就會後悔莫及。誰知道,他後來偷了老師的手機,老師的手機在辦公室放著,他趁著辦公室無人的時候,去偷偷的拿出來,然後藏到了村裡的乾柴堆裡。後來調出學校監控才找出他,原本他死活不承認。學校如果沒有監控,恐怕他還不承認。後來老師讓他把家長叫來,對他只進行了批評教育。
只有12歲的未成年人偷兩千元的手機只是叫來家長批評教育。學校的當事老師也並未報警,學生把手機歸還給了老師。真的為這個學生的未來擔憂。我們老百姓有句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不改掉惡習,將來定會釀成惡果。
學生難教,有的時候老師真的是無能為力。有的學生,老師用各種辦法都教不好他。「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木;佛門雖廣,不渡無緣之人。」老師能力有限,只能把有限的精力分給那些懂事的孩子。沒有誰會逼你家孩子懂事,犯了錯,總會受到懲罰,而老師,對於懲罰二字真的不好把握。
老師會告訴學生:同學,你這樣做不對,希望你改正。可是學生是否改正呢,這個沒有懲罰的年代,學生真的很難改。「積重難返」,老師請盡力而為吧!
「學生難教,是老師方法太少」魏書生的這句話,鄉村教師不敢苟同。你覺接魏書生說的是否有道理呢?說出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