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追求完美固然沒有錯,但是有些孩子過於追求完美,生活中不管做何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於是私底下各種努力。只想說這樣的孩子對自己有些苛刻,他們對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高,甚至將來會形成一種"病態"的心理,影響孩子正常的人生及價值觀。
或許還有父母認為,孩子追求完美沒有錯,甚至應該值得被鼓勵。但其實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不管多優秀的人都有自己"劣勢"的一面,所以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平凡。若是一味只追求著完美,那麼勢必會讓自己生活的很累,而且也會給身旁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孩子之所以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是因為生活中的他們已經產生了攀比心理,無法接受別人的優秀,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嫉妒的心理。重點是追求完美的心理會讓孩子的認知出現特別嚴重的錯誤,再有就是不敢面對當下的現實。於情於理來說,對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走出認知誤區,讓他們敢於面對自己。
一、接受自己
要誠懇的告訴孩子:"追求完美沒有錯,但凡事都有度,千萬不要逼迫自己"。只有教會孩子認識完美和平凡的區別,他們才有可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世間的常態,若是總在完美之間糾結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特別被動,不管做何事都會異常勞累。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強行去呵斥和責罵孩子,而是選擇溫柔且耐心的講道理方式,因為那些從心底追求完美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特別敏感的。所以選擇講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會更顯著一些,只要孩子可以認識到兩者的區別,就能接受自己。當然也可以舉例讓孩子看到他人身上的不完美,尤其是平時比較崇拜和喜歡的人,這樣孩子內心才不至於覺得難以接受。
二、接受失敗
其實孩子想要凡事做到完美,無非就是難以接受失敗,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說讓孩子明白失敗才是常態,因為失敗的次數多了之後,才能積累更多成功的經驗,所以今天所經歷的失敗都是為來日的成功做準備。若是孩子很難通過語言教育明白這個道理,那家長有必要讓他吃些苦頭。
只有多接觸挫折和困難,孩子才能逐漸的認清自己的能力,然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可能有家長覺得這種教育有些殘酷,但想想將來若是任由孩子發展下去,那麼接受的殘酷事情會更多。所以說當下吃點苦不算什麼,最起碼未來還能品嘗到生活的甜。
三、減少要求
總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這些要求已經明顯超標,不管孩子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的那種。正是因為這些高要求,才導致孩子變得如此追求完美。所以從此刻開始,家長試著不再高標準的要求孩子,適當的降低標準,讓孩子在努力的空閒時間可以釋放自己。
用平常心去教育孩子,才是一個合格家長在教育中該有的樣子,想讓孩子變優秀變完美,家長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教育,比如說不斷的鼓勵和激勵,這樣也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總結:當發現孩子身上有過度追求完美的跡象,家長真的不要再觀望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正在逐步的毀掉孩子的自我認知。很多時候,放鬆要求反而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