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要求太高,家長記得學會三招,引導孩子走出誤區

2020-10-20 哼哈兒將


前言:追求完美固然沒有錯,但是有些孩子過於追求完美,生活中不管做何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於是私底下各種努力。只想說這樣的孩子對自己有些苛刻,他們對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高,甚至將來會形成一種"病態"的心理,影響孩子正常的人生及價值觀。

或許還有父母認為,孩子追求完美沒有錯,甚至應該值得被鼓勵。但其實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不管多優秀的人都有自己"劣勢"的一面,所以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平凡。若是一味只追求著完美,那麼勢必會讓自己生活的很累,而且也會給身旁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孩子之所以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是因為生活中的他們已經產生了攀比心理,無法接受別人的優秀,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嫉妒的心理。重點是追求完美的心理會讓孩子的認知出現特別嚴重的錯誤,再有就是不敢面對當下的現實。於情於理來說,對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走出認知誤區,讓他們敢於面對自己。

一、接受自己

要誠懇的告訴孩子:"追求完美沒有錯,但凡事都有度,千萬不要逼迫自己"。只有教會孩子認識完美和平凡的區別,他們才有可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世間的常態,若是總在完美之間糾結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特別被動,不管做何事都會異常勞累。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強行去呵斥和責罵孩子,而是選擇溫柔且耐心的講道理方式,因為那些從心底追求完美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特別敏感的。所以選擇講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會更顯著一些,只要孩子可以認識到兩者的區別,就能接受自己。當然也可以舉例讓孩子看到他人身上的不完美,尤其是平時比較崇拜和喜歡的人,這樣孩子內心才不至於覺得難以接受。

二、接受失敗

其實孩子想要凡事做到完美,無非就是難以接受失敗,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說讓孩子明白失敗才是常態,因為失敗的次數多了之後,才能積累更多成功的經驗,所以今天所經歷的失敗都是為來日的成功做準備。若是孩子很難通過語言教育明白這個道理,那家長有必要讓他吃些苦頭。

只有多接觸挫折和困難,孩子才能逐漸的認清自己的能力,然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可能有家長覺得這種教育有些殘酷,但想想將來若是任由孩子發展下去,那麼接受的殘酷事情會更多。所以說當下吃點苦不算什麼,最起碼未來還能品嘗到生活的甜。

三、減少要求

總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這些要求已經明顯超標,不管孩子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的那種。正是因為這些高要求,才導致孩子變得如此追求完美。所以從此刻開始,家長試著不再高標準的要求孩子,適當的降低標準,讓孩子在努力的空閒時間可以釋放自己。

平常心去教育孩子,才是一個合格家長在教育中該有的樣子,想讓孩子變優秀變完美,家長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教育,比如說不斷的鼓勵和激勵,這樣也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總結:當發現孩子身上有過度追求完美的跡象,家長真的不要再觀望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正在逐步的毀掉孩子的自我認知。很多時候,放鬆要求反而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學會罵人厭人煩,家長學會這3招,幫孩子遠離「語言誤區」
    路博媽媽回憶,路博也是從進入幼兒園之後,才學會說髒話的,雖然幼兒園是精挑細選後確定的,看著高大上,可不知一同上學的小朋友的家庭修養狀況,路博學了髒話,真是一件令路博媽媽撓頭的事情。而此時,家長聽到後如臨大敵,嚴加制止,反而會刺激孩子更為興奮,更加想說了。所以,家長們此時要冷靜些,更不要著急責罵,若是處理不當只會適得其反,而教給孩子遠離「語言誤區」,以下三招可是要學會的。
  • 孩子不想溝通怎麼辦?學會這三招,讓孩子和家長更親密
    親子之間也同樣如此,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自我意識覺醒,將會變得不喜歡和父母溝通。學會以下三招,幫你和孩子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認為孩子幼稚,所以就會強行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見。家長的行為將會造成親子之間代溝加深,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兩代人之間沒有默契,自然也就不想和父母溝通了。
  •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引導孩子的方法家長一定要了解
    告知孩子有哪些危險的存在 在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之前,要先讓他們明白哪些是危險的,讓他們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這裡提到的危險,和平時生活中的那些小磕碰不一樣,不是說你帶孩子玩的時候,這不能那不能碰的那種危險,而是會危及生命的。 安全意識包括那些方面 家長告訴孩子危險的嚴重後,要主動的引導孩子去自主的學習如何避免,而不是像平時生活中家長的強行制止。
  • 走出逼迫孩子閱讀的誤區
    第一類家庭,重點是讓孩子保持閱讀的興趣,逐步進入深度閱讀狀態;第二類家庭,重點是走出閱讀誤區以及如何糾偏。學校也會在每學期開列書單,家長照單買回來,要求孩子讀讀讀。讀完一篇文章,可能還有閱讀練習題,以標準答案論閱讀水平,孩子們因為厭倦閱讀練習而反感閱讀。還有一種情況,家裡恨不得24小時開著電視,父母一邊坐在沙發上聽著電視玩手機、Ipad,一邊大聲呵斥孩子:「剛給你買的那些書,怎麼還不去讀?
  • 淺談如何引導初中生走出焦慮的心理誤區
    一方面,他們的生理正處於第二個發展高峰,身高體重明顯增長,精力旺盛且性意識覺醒,出現了成人感和獨立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雖有較大發展,但畢竟還很不成熟。其自我意識性強,但實際能力有限;接受信息廣泛,但缺乏認識深度;活動範圍擴大,但生活經驗不足。
  • 帶孩子的誤區有哪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孩子很重要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走出誤區迎接愛我在養孩子之前養過一條狗,特別失敗,我訓練不好它。我特別擔心,連動物都訓練不好,我將來養了孩子會不會更加迷茫。我翻閱了大量兒童教育的書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非常有效的一本。
  •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相信很多的人都有過同樣的體會,就是自己的孩子見到人總是會害羞,和別人一說話就臉紅,社交能力非常差,但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還不知道從何下手,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幫助。
  • 孩子愛哭不是錯,三招讓家長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堅強
    一個朋友說:「我家孩子已經上三年級了,面對不喜歡的作業時,他常常發脾氣哭鬧,好像每次哭完了才能好好寫作業,在學校受委屈也愛哭......」孩子這麼愛哭,很是影響媽媽的情緒,家長也跟著窩火,這可怎麼辦?透過孩子的哭,去做自我覺察。其實,只要我們看到了自己真實的情緒,覺察到了它,就算一時還沒有找到方法讓孩子不哭,讓自己不惱火,但我們自己的心境,就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正確陪伴孩子成長
    孫奇逢像然而,很多父母卻並不這樣想,他們只注重讀書考試,對孩子一味要求約束而不知正面引導,期望其聰明卻不知用適當的方法來培養但是,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上」「小公主」,過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父母家人時刻圍繞左右,總是認為孩子還小,需要父母的照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一切以孩子的需要為出發點,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要做什麼就讓做什麼。孩子的生活起居一切事物都大包大攬,卻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但大多數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 孩子喜歡說謊,家長不要過度責罰,學會四招輕鬆糾正壞習慣
    但是僅從年齡來看,其實孩子說謊是特別常見的,所以家長的教育重心應該放在原因上。只有找到孩子說謊的原因,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幫助他們走出說謊的誤區。當然想要糾正孩子這個壞習慣,家長還需要學會這四招,這樣才能在教育中少走彎路。
  • 家長發現孩子早戀怎麼辦?別著急!學會這4招,正確引導
    如果你發現孩子早戀,試著用這4招,正確的引導孩子:01 不要急著否定孩子,智慧疏導比堵截更有意義首先家長需要明確一下,有早戀傾向和孩子已經早戀不是一個概念。02 尊重孩子的隱私青春期的孩子更為叛逆,這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性,所以,要針對孩子的隱私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比如進孩子房間要記得敲門,不要隨手拿孩子的東西去看,這些都會讓孩子非常介意。所以,即使對於孩子早戀的情況,父母有所察覺,也不要直接去向孩子打探。
  • 孩子逆反不可怕,家長學會正確的引導,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父母要學會放權,鼓勵孩子與父母平等對話。特別是面對孩子提出的過分要求,父母不可簡單地加以限制了事,而是需要耐心解釋,以求充分的相互理解和諒解。在這當中,父母允許孩子說實話,說真話,親子關係才能得到緩和和重建。
  • 孩子不進行性教育危害有3點,家長要避免誤區,正確引導孩子
    一個人想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首先就要了解在自己成長過程中身體上的變化以及心理上的變化,缺失了這些認知,孩子只會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越走越偏,逐漸認識不到真實的自己。家長在這個時候就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身體的變化,告訴孩子這些變化是正常的、是有益於成長的。有的孩子會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身體上會出現這些變化而感到害怕,這種擔憂、害怕的情緒就需要家長及時安撫,引導孩子正確地認知這些變化,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一、生理自我。生理自我也就是指孩子的身體形象,包括性別,外貌,長相特徵等等。家長要能夠讓孩子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認清楚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二、社會自我。社會自我是指孩子在社會當中的位置。
  • 對自我要求太高的孩子,同樣需要幫助
    上一次教師共讀,我們讀到「要讓孩子形成優秀者的自我鏡像」時,老師拿出了小翔這個「反例」——對自我要求太高了,必須是「優秀者」,如果不是就情緒失控,怎麼辦?從老師的描述中,確實感覺到他對自我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學習成績方面:做試卷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就要求老師給他一張試卷重新做;考試一定要考好,成績稍不如意就崩潰……跟家長也溝通過,家長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讓孩子遠離焦慮》作者塔瑪·瓊斯基,美國著名焦慮問題治療專家,致力於幫助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讓心靈成為更安全的地方」。在這本書裡,作者分析了焦慮信息,教會家長如何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孩子克服焦慮。下面我將從「孩子產生焦慮的原因及療法,具體的焦慮問題及措施,家長怎麼做減少焦慮對孩子的影響」三個方面闡述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焦慮,直面人生。
  • 家長總誇「別人家的孩子」,會讓孩子變不自信,正視孩子學會三招
    聚會結束之後,伊能靜跟王麗坤和王智聊起了聚會時的一個細節,說到,沈夢辰在模仿姐姐們特點的時候,絲毫沒有提到她們這個組,說明這個組的三個人是不突出的,沒有亮點的。鄰居家孩子擅長樂器,長笛比賽拿了全省第一,家長就一直誇鄰居家的孩子很棒,還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學習一門樂器也要取得比賽成績,但是自己家孩子只喜歡踢足球不喜歡音樂,只能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應付差事,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 孩子做事異常緊張怎麼辦?家長學會這三招,平復孩子的緊張情緒
    文/小熊育兒日記平靜的心態是做成事情的重要因素,孩子亦是如此。孩子的心理處在發育階段,大多數的孩子缺乏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作為家長應該積極引導,讓孩子學會調控情緒。根據家長反映,很多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異常緊張,導致做不好事情。
  • 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原標題: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期盼。但想當然的教育往往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