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一個人在取得成功之前,總是需要經歷一些失敗。正如小孩要學會走路,總是會摔倒很多次一樣。
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之父」是誰呢?人在失敗的時候,需要哪些因素的配合才能獲得成功?這個重要的配合因素就是「成功之父」了。接下來,我為大家提供五個選項,看看你心目中是哪個。
一、檢討是成功之父
為什麼說「檢討」是成功之父呢?關於這個問題,孔子的學生曾參了標準答案。
曾參,不但勤奮好學,而且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他對自己非常嚴格,但還是會時不時犯錯。於是,他就想:「如何讓自己可以少犯錯誤,變得更成功呢?」
曾參想了個辦法就是每天睡覺之前自我反省、自我檢討,看看哪些做得不夠好的就及時改正。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都要自我檢討,問問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忠誠,和朋友交往是否講究信用,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日復一日,他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如果我們在每一次失敗受挫的時候能好好自我檢討,好好思索失敗的原因,從而在下一次做得很好,那麼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二、堅持是成功之父
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一個人如果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一根腐朽的木頭可能也不能折斷;如果能夠堅持不停地努力雕刻,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美麗的圖案。
當一個人失敗時,只要繼續堅持,就有成功的希望。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因為堅持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從7歲就開始練習書法,從未中斷。他每天堅持練習,就連走路也要在自己的衣服上比劃。時間一長,他的衣服居然被劃破了。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王羲之終於練就「入木三分」的筆力,影響千古。因此,很多人認為,堅持就是成功之父。
三、學習是成功之父
學習為什麼是成功之父呢?答案很簡單。人為什麼會失敗?可能是技能不夠,可能是知識面不夠,可能是視野不夠。通過學習,讓自己更強大,從而避免重蹈覆轍,進而獲得成功。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一開始並不沒有取得成功。後來痛定思痛,閉關學習,重出江湖,又獲得成功。蘇秦就是其中之一。
蘇秦,是鬼谷子的徒弟,修習的是縱橫之術。學完後,就開始下山闖蕩江湖,多年沒有成果,窮困潦倒,只得回家。儘管回到家中被家人看不起,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於是,他開始刻苦學習姜太公所著的《陰符》。《陰符》也叫《太公陰謀》,是姜子牙的治國謀略。蘇秦潛心修煉,終於學成復出,得到了燕文公的賞識。
他用「合縱」之計聯合六國來抗衡秦國,致使秦國15年不敢出兵函谷關。蘇秦也成為當時縱橫天下的謀略家。
所以,一個人失敗之後,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下一次的成功。
四、借力是成功之父
俗話說,借力使力不費力。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即使失敗再多次,也很難獲取成功的,那就需要借力。說到借力,大家可能就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三國故事:「草船借箭」。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對抗曹操,可謂精彩紛呈。有一天,周瑜對諸葛亮說:「我們要十萬支箭,請你在3天內造出來。」憑劉備陣營的實力,這麼多箭是很難短時間造出來的。
怎麼辦?於是就出現了「草船借箭」的精彩一幕。諸葛亮派出幾千艘扎滿稻草的船假裝攻打曹操,曹操便派弓箭手瘋狂射擊。結果,那些箭全都插到了稻草人身上。很快,諸葛亮就拿到了10萬支箭。
自己辦不到的事,就要懂得看看有哪裡可以借力辦到,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做法。所以說,借力也是成功之父。
五、合作是成功之父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團。沒有成功的個人,只有成功的團隊。一個人要獲得大的成功,還是要講究合作。
孫權說:「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孫權認為,一個人若能夠運用好大家的力量,就能夠無敵於天下;能夠集合大家的智慧,也就不比聖人差多少了。
作為東吳之主,孫權善於用人,以張昭為師,以周瑜、程普為帥,打造東吳穩定的局面。在曹軍大舉南下之時,他又能和劉備合作,共同克敵,可謂明智。在與孫權交手之後,曹操不禁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當今社會,同行合作、跨界合作都很常見,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走得更長遠。可以說,合作也是成功之父。
結束語: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必成功」的公式,只有不斷努力不斷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們要有必勝的信心,正如李白所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要我們全力以赴無怨無悔,也就不枉此生。
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成功之父是什麼呢?是檢討、堅持、學習、借力、合作,還是其他?不妨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