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走過8年的復旦詩歌節首次設立豫園分會場,以「寫給上海的詩」為主題,徵集到了數百篇詩歌與散文。昨天(12日),作家孫甘露、文學評論家陳思和、詩人肖開愚,以及數百名熱愛詩歌的高校在讀生匯聚在豫園海上梨園,以詩朗誦代替頒獎典禮,在紛紛細雨下談論上海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以詩意來表達對上海的一片深情。
圖說:孫甘露與肖開愚暢談新舊文學 主辦方供圖
現場,人手一本青年學子所作的詩集。詩集開篇以地鐵線路圖為基礎,標註出詩篇中涉及的地點。其中有遊客雲集的外灘公園、南京路步行街、城隍廟,有石庫門、宋慶齡故居、葉家花園、思南路等海派建築集群,有同學們生活中常去的五角場、上海南站等地。獲獎選手紛紛上臺朗誦自己的詩作,分享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故事。
讓青年學生跳出校園的小圈,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積極正面地參與到社會的各項活動中,是本屆復旦詩歌節設立分會場,並設立城市主題的初衷。上海包容之廣,體現在很多外地人,即使未在上海生活學習過,也願意為它寫詩。來自西安的湖南學生李晚,就是在來上海旅遊途中,寫下了新詩《白渡橋》,並獲得了這次「寫給上海的詩」徵文比賽三等獎。
圖說:學生們在閱讀詩集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大一學生何本華這次提交了兩篇作品,一篇是古體詩《訪上海美專舊址有懷》,一篇是散文《悼美專》。來自廣東的他自幼習畫,因受木心和劉海粟等名家感召,一來到上海就趕往當年在菜市路、如今在順昌路的上海美專舊址。這場找尋之旅並不容易,很多周邊居民甚至不知道這裡還有一所當年名震四方的美術院校。他竭力從周圍瓦片斑駁的紅磚房中想像70年前油墨飄香的景況,寫下「人們不知原來建築也會死亡,更難以覺察建築之死也會如此失態,如此不堪」。現場,他也竭力呼籲更多的人來關注美專舊址,保護這棟滿是頹態的建築。
復旦詩歌節評委、青年詩人肖水也對何本華這樣的社會關照給予了肯定。在他看來,分會場的投稿作品儘管都是在寫上海,但很多投稿者都來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土生土長的上海學生參與度很低。這導致若干作品對上海的理解還停留在把上海視作景觀城市,沒有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內部去,比如描寫生活上心靈上的困苦、不同層次的人的生活原貌等,這些內容都非常缺乏。他說:「我們需要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在歷史裡回望,從審美的角度、用詩歌的力量來重新喚起人們對上海的深入認識。」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