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詩人匯聚豫園 讀一首寫給上海的詩

2020-12-13 人民日報

今年,已走過8年的復旦詩歌節首次設立豫園分會場,以「寫給上海的詩」為主題,徵集到了數百篇詩歌與散文。昨天(12日),作家孫甘露、文學評論家陳思和、詩人肖開愚,以及數百名熱愛詩歌的高校在讀生匯聚在豫園海上梨園,以詩朗誦代替頒獎典禮,在紛紛細雨下談論上海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以詩意來表達對上海的一片深情。

圖說:孫甘露與肖開愚暢談新舊文學 主辦方供圖

現場,人手一本青年學子所作的詩集。詩集開篇以地鐵線路圖為基礎,標註出詩篇中涉及的地點。其中有遊客雲集的外灘公園、南京路步行街、城隍廟,有石庫門、宋慶齡故居、葉家花園、思南路等海派建築集群,有同學們生活中常去的五角場、上海南站等地。獲獎選手紛紛上臺朗誦自己的詩作,分享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故事。

讓青年學生跳出校園的小圈,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積極正面地參與到社會的各項活動中,是本屆復旦詩歌節設立分會場,並設立城市主題的初衷。上海包容之廣,體現在很多外地人,即使未在上海生活學習過,也願意為它寫詩。來自西安的湖南學生李晚,就是在來上海旅遊途中,寫下了新詩《白渡橋》,並獲得了這次「寫給上海的詩」徵文比賽三等獎。

圖說:學生們在閱讀詩集 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大一學生何本華這次提交了兩篇作品,一篇是古體詩《訪上海美專舊址有懷》,一篇是散文《悼美專》。來自廣東的他自幼習畫,因受木心和劉海粟等名家感召,一來到上海就趕往當年在菜市路、如今在順昌路的上海美專舊址。這場找尋之旅並不容易,很多周邊居民甚至不知道這裡還有一所當年名震四方的美術院校。他竭力從周圍瓦片斑駁的紅磚房中想像70年前油墨飄香的景況,寫下「人們不知原來建築也會死亡,更難以覺察建築之死也會如此失態,如此不堪」。現場,他也竭力呼籲更多的人來關注美專舊址,保護這棟滿是頹態的建築。

復旦詩歌節評委、青年詩人肖水也對何本華這樣的社會關照給予了肯定。在他看來,分會場的投稿作品儘管都是在寫上海,但很多投稿者都來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土生土長的上海學生參與度很低。這導致若干作品對上海的理解還停留在把上海視作景觀城市,沒有深入到上海生活的內部去,比如描寫生活上心靈上的困苦、不同層次的人的生活原貌等,這些內容都非常缺乏。他說:「我們需要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在歷史裡回望,從審美的角度、用詩歌的力量來重新喚起人們對上海的深入認識。」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這些寫給上海的詩中,有沒有一首是你想表達的心聲?
    走上臺的獲獎選手姿態各異,有的挺直脊背,說起詩作與上海的淵源時,顯得遊刃有餘;有的微彎著腰,垂眸在手中的紙本上,用低啞的聲音朗讀著自己寫給上海的詩。5月12日,「寫給上海的詩」頒獎禮暨獲獎作品朗誦會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由詩歌原作者來朗讀,不一定是為了聲音的藝術,但一定是為了語言的藝術。
  • 這些寫給上海的詩,哪一句最打動你
    上海女婿葉曉陽在《思南路》這樣描述上海思南路的一個下午時光,裡面對上海濃烈的情感和對瞬間之美的把握,讓他摘得了「寫給上海的詩」徵文活動新詩獎一等獎。5月12日,「寫給上海的詩」頒獎禮暨獲獎作品朗誦會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上海作協副主席孫甘露、詩人蕭開愚、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出席了頒獎禮,並對海派文學的特質進行了暢談。
  • 《給青年詩人的信》:百年前的青年指南,今天還讀嗎
    他們聊到詩和藝術,談及兩性的愛,論到生活和職業的艱難——這些青年心裡時常起伏的問題;逾百年之後,這些書信又出現在今天年輕人的書架上——裡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給詩人的信,給所有青年的信    1931年春天,26歲的馮至第一次讀到這個德文書信詩的小冊子。
  • 一首北漂青年詩人的《小白菊》靜靜讀詩
    點上方藍字立馬關注,
  • 寫了很多詩,你卻只記得住他一首詩的詩人
    今天,我們翻閱古籍,一塊來看看那些寫過很多詩,但你只背過他一首詩的詩人。唐代:駱賓王、孟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如果列一個七歲兒童必背詩清單,定少不了《詠鵝》,一同上榜的還會有《靜夜思》《登鸛雀樓》《春曉》《憫農》等作品。
  • 2021寫給孩子的小小詩日曆:從小培養語感的插畫詩集
    在品讀這些優美句子的時候孩子們自然而然就能捕捉到詩歌中或溫暖或歡快、或奇異的元素,自然而然就會對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就是語感培養的過程。 《2021寫給孩子的小小詩日曆》是寫給孩子的小小詩,365天,每天一首。
  • 宋朝詩人寫下一首奇詩,正反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女人需要反著讀
    無名詩人「迴文詩」《兩相思》這名詩人叫做李禺,雖然他在當時詩人輩出的時代不算非常優秀,也一直默默無聞,但是他也有一首詩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也彰顯了他的才華,因為這首詩非常獨特,因此還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奇詩,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好奇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了吧,那接下來就一起說說吧。
  • 王維很肉麻的一首詩不是寫給戀人,而是寫給好兄弟?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詩詞的國度裡,我們總會遇到詩人詞人那些年刻骨銘心的愛情,那是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李之儀的「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也是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也許還會有人想到王維的那首關於紅豆的《相思》,很多人都會十分肯定這首詩是作者寫給戀人的,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讀來充滿戀愛味道的詩,竟是寫給好兄弟的?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一首詩阻止了一次和親——中唐詩人戎昱的故事
    侍臣們回答說:「這是戎昱的詩。京兆尹李鑾準備把女兒嫁給他,讓他改姓,戎昱堅決推辭了。」據說,戎昱這首詩就是他在拒絕李鑾後寫給李鑾的,申明自己不願因婚事而改姓的想法。這種說法的流傳,大概主要因為「千金未必能移姓」這一句。但這首詩的題目是「上湖南崔中丞」,應該是寫給潭州刺史崔瓘的,和李鑾並沒有關係。
  • 唐詩裡一首非常孤獨的詩,詩人寫得無比孤獨,讀了令人百感交集!
    當然唐詩的各類非常的多,各種各樣的題材都有,譬如有的詩人專門描寫田園風光,有的詩人則是喜愛描寫愛情,有的則是喜歡描寫自身的一個遭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了詩裡,這樣也就使得唐詩,有了不一樣的生命力。小編要為大家推薦一首唐詩非常孤獨的詩,詩人寫得無比的孤獨,一開篇便是令人感受到了詩人筆下的孤獨,那便是柳宗元的《江雪》。
  • 一首杜甫寫給朋友的詩,對歲月變遷的感嘆,以及對悲歡離合的憂傷
    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他的詩大多數都是以現實為題材,來表達他心繫國計民生的一種情懷。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杜甫寫給朋友的一首詩名字叫《贈衛八處士》,詩人藉此來表達對歲月變遷的感嘆和無奈,以及對悲歡離合的憂傷。
  • 古代大詩人們寫給兒子的詩,歡樂中透著濃濃的愛
    他們是人們眼中的大詩人,他們也是孩子眼中的父親。他們是李白、杜甫、蘇軾、陸遊。除了給這個社會寫詩,他們也會給自己的孩子寫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大詩人們寫給孩子的詩。蘇軾:兒子,別像老爸一樣聰明陸遊:兒子,你別給我偷懶蘇軾以詞著名,但他的詩寫的也不錯。
  • 古代詩人中著名的三對摯友,看一下他們寫給彼此的詩
    著名詩人有很多都是處於同時代的,他們的才華還都是無與倫比的,自然也就彼此相互吸引,因此最終就很可能成為摯友。這裡就給大家介紹詩人中三對著名的摯友,以及他們寫給彼此的各一首詩。一、李白&杜甫這絕對是最著名的一對,兩人都是中國詩詞史上兩座無可逾越的高峰,一個豪邁飄逸,一個沉鬱頓挫,風格差別如此之大的兩人卻最終成為了摯友,並且彼此都寫給了對方不少詩。
  •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
  • 詩人與妓女重逢,寫下一首詩,後兩句悽涼心酸,說透剩男剩女苦楚
    在他鄉遇到故交,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詩人羅隱卻不一樣。羅隱重逢妓女雲英寫下一首詩,悽涼灑淚,其中的後兩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很適合形容現在一些期待婚姻的剩男剩女。這句詩出自羅隱的詩作《贈妓雲英》,是羅隱寫給相熟的妓女雲英的一首詩。《贈妓雲英》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節到了,讓我們讀一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
    原標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節到了,讓我們讀一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 上海都市真沒年味了?有豫園燈會是例外
    上海的年味,這些年應該說是越來越淡了,外環以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已經多年,城市中完全不見了煙火和鞭炮,外灘也少迎新活動,讓這座城市的年味少了太多太多。不過,在上海黃埔區老城廂的豫園城隍廟,豫園燈會依然是上海最有年味的所在,「上海的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堪稱過年期間,上海人氣最旺的年味濃鬱地方。
  • 李白寫給所有年輕人的一首詩,穿越千年時光,依舊激勵人心!
    如果要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評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我想,唐代大詩人李白無疑會穩居第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天真爛漫、傲岸不羈、熱情豪放,以超強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徵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就像一個純真的赤子一樣,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創作出了一首又一首令人驚嘆的偉大詩篇。作為一個詩人,李白幾乎是個全能型人才,無論是律詩、絕句還是古體詩,都有經典詩作流傳於世,而且數量眾多。正如余光中稱讚李白所說的那樣:「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還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 就是半個盛唐 。」
  • 清代女詩人的一篇奇文,順著讀是一首美詞,倒著讀卻成了一首妙詩
    而在詩詞中還有一種很有趣的形式,那就是「回文體」,這是一種可以回還往復,正讀倒讀都能成章成句的一種詩詞形式,也算是我國文化中獨有的「一朵奇葩」。其中比較有名的就像宋代李禺所寫的《兩相思》,正讀是一首丈夫思念妻子的詩,而倒著讀就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詩。「回文體」其實詩詞都有,不過基本都是正著讀是詩或者詞,那倒著讀也是詩或者詞。
  • 詩,讀不懂怎麼辦?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也想有個提問:「詩讀不懂怎麼辦」和「讀不懂詩怎麼辦」是不是一個意思?我覺得有一些微妙的差別。「讀不懂詩怎麼辦」其實是「我們讀不懂詩怎麼辦」?而「詩讀不懂怎麼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詩人該怎麼辦?因為詩歌一旦寫完,就擱在那裡交給讀者了。所以我一直想說,詩人還要有除了詩歌之外另外的作為。比如臧棣老師,他是一個詩歌教育家,區別於評論家和他詩人本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