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立馬關注,和辣利姐勾搭起來。
瀟湘晨報橙消費微信號:xxcbcxf
這裡是瀟湘晨報橙消費微信平臺!做最明白的消費客!我是橙辣利,辣利姐就是我!
靜靜最近對"讀詩"又有了新計劃,繼上次六一迎來了一批萌寶寶把自己活生生逼成了一坨老臘肉之後,這次又迎來了一位詩歌界知音,這位朋友愛好寫詩,他給靜靜發來了最新的作品,於是這一期,靜靜就這麼沒有一點點防備地,要把這首《小白菊》獻給他的詩歌界知音—一位北漂青年。
小白菊
任緒成
冬日的小白菊
盡情享受著陽光的照耀
仿佛一個小嬰兒
躺在媽媽暖暖的懷抱
純淨的心靈一塵不染
甜美的氣息四處飄搖
在你目光的溫柔注視裡
它靜靜地綻放出純真的微笑
【作者有話說】
我的《小白菊》這首詩作於2010年11月15日,那時我正在家鄉為實現自己的詩歌理想而努力。
那天我騎著自行車去鎮上的郵局寄信,從村裡的鄉村公路邊經過時,我一眼瞥見商店門外的幾盆花,其中有一盆小白菊,菊花小小的,白白的,靜靜地沐浴在晚秋的陽光中,仿佛是躺在太陽媽媽懷裡的小嬰兒,趁陽光好,好好曬曬太陽。
它那樣純潔可愛,我從它身邊經過,它仿佛在對我微笑。就是這一瞥,讓我瞬間感受到了這盆小白菊的美好,寄信回來後我便書寫下了這首詩作。
我是一名沂蒙青年,上初二時,我們無比瀟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無比優雅地給我們朗誦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老師的深情朗誦打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愛上了詩歌。大一上學期我開始創作詩歌,2008年畢業後為了發展自己對詩歌的愛,我沒有找工作,而是回到了家鄉沂蒙,在那裡我感悟人生,閱讀書籍,創作詩文,堅守理想。
2011年10月我被首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組委會聘到湖南長沙,三個月的聘期結束後我回到家鄉沂蒙繼續為實現詩歌理想而奮鬥。2013年2月,為了更好地實現理想,我來到首都北京。
現在我來北京已經有兩年多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我為理想而奮鬥,雖然生活很清苦,但我的心裡很快樂,因為我的詩歌理想在我的努力下正在一點點實現,逐漸變為現實。
青春是青年最珍貴的財富,為了實現理想,我會繼續勇往直前。不負青春,此生無悔!
【編者推薦】
我就是在這座城市北漂著!
我們當中有一些人選擇做一個旁觀者,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自己熟悉的群體周圍,並未想過融入這個城市。和這座城市完全脫鉤並非不可以,但是走不出自己的世界。
在新與舊的衝擊下,年輕的人和古老的城,相互排斥著,留下的是「北漂」如此悽美的名詞。
回顧自己在北京的這幾年,閒暇時走在北京的街頭巷尾還是感到那麼一絲莫名的陌生感,很清晰地感覺到自己不屬於這裡,這城市快速的腳步也排斥著不屬於這裡的人。
不過,這種感覺也並不是我們在京的外地人所擁有的。長期在外而缺乏了歸屬感,是很多在北京的年輕人的共同感受。在這裡,我們都是默默無聞的過客。而人們給予這種過客一個很悽美的稱號:北漂。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文化、科學與技術的中心。許多來自中國其他省份的年輕人都嚮往著來北京,試圖在這座城市裡找尋機會立足。大量的外來人口,匯聚在北京,為了自己的夢想,事業而所去奮鬥著,也想在這美麗北京,屬於有一個自己的小天地,就是因為這樣,我們也被人叫著外地人!
之所以以「北漂」來稱呼我們,一方面是由於我們來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浮不定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在這座城市裡,年輕人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漂的狀態,缺少一種心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或許我很能夠體會北漂的這種心情,因為即使身處北京,但對於這種城市的情感還是非常的複雜。
或許因為北京作為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因此沒有人真正去關注這一種所謂的歸屬感的問題。所奉行的是一種很現實的適者生存,反正大把人搶著擁有這個機會,因此無法感覺的歸屬感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在日常的生活裡,我們每天跟著北京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吃著快餐,不規律的生活節奏方式,每天早上擠著人最多的地鐵,坐著最堵的公交,吃著5塊錢的煎餅,拿著不高不低的薪資,晚上加班到很晚,走在北京最繁華的CBGD商圈,仰望著,看著北京最繁華的地帶,心裡也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
然而在一切美好的表面背後,留下的是在這裡「活著」的真實感。而這種真實感告訴我們自己不屬於這裡。漂泊,這就是這座城市的年輕人最貼切的寫照。也是這座城市當中靚麗的一道風採!
@外地人在北京----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辣利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