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彩麗:力誡為「鄉原」,企近乎「中庸」(道中心得)

2021-02-13 道中書院

2016年4月17日    韋金慧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每天早課讀《晨起自勉文》,晚課讀《夜幕省思文》,裡面的每一句話都說得非常好,很切合生活實際。有一天看到姑姑在空間裡發表說說「被顧客氣得半死」,我回覆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後來姑姑說「想想也是」。《靜思語錄》裡的每一句都觸動我的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沒接觸經典之前,我的人生缺乏色彩,對未來充滿了迷茫。當讀了這些高智慧的書之後,才恍然大悟,也甚是慚愧,作為一名中華民族子孫,卻不知道中國文化是屬於生命的學問,不知它背後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文化,人類無比的瑰寶。

此生,我能夠有機會來讀世界上最高智慧的經典,我何德何能?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感恩祖先們積了厚德,沒讓子孫們白來世上一遭。也特別感恩我敬愛的姐夫——張雙彥。他是我們一家的領路人,把我們都領到「道中」來,一切盡在不言中。王教授說:「讀經,不要怕晚,早一天讀總比晚一天讀好,晚一天讀總比一輩子不讀好」。是的,「求則得之,捨得失之」有求就有得,沒求就沒有得,你讀了就有用,沒讀一輩子也沒有。

2016年4月17日    尤彩麗

力誡為「鄉原」,企近乎「中庸」

接受過十幾年學校教育,又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我卻從聽聞「中庸」一詞以來,一直以為「中庸」是個貶義詞,以為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冷漠者,凡事「好好好」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圓滑事故者、隨波逐流、沒有原則者,就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可惡的人。

直到在道中書院春令營誦讀《中庸章句》時,才驚覺自己誤讀了「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哦!原來,「中庸」之「中」,是天性(自然)本來的(該有的)狀態,是「中正」之「中」;「中庸」之「庸」是守住「節」不改變,不動搖。目視,耳聞,口言,身動,心想,都合乎「節」,不越規矩,不過度才能稱得上「中庸」。這要多高的修為才能企近啊!難怪先賢孔子感慨嘆息「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之。」是啊,如此高的境界,「擇」即需要一些見識,已不很容易,「守」更是需要有真智慧,大操守!

及至在中階班讀到《孟子·盡心章句下》中「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者,是為鄉原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者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時,才又恍悟:原來,以前自己是把「中庸」等同於「鄉原」了!「鄉原,德之賊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鄉原似是而非是,真能淆亂真假啊!可憐我讀了十多年書,卻沒有讀到真正的聖賢書,以致如此淺薄糊塗!慚愧!

反醒自己,是否曾為「鄉原」?

今生不幸,年少不讀聖賢書,半生蒙昧,年愈不惑而猶惑;今生有幸,中年得讀聖賢書,得以清明心靈,蕩滌魂魄,明了人生的意義及應該努力的方向。

「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今窺聖人之門,以聖人為師,定要力誡為「鄉原」,企近於「中庸」!

2016年4月17日    張珂

每天晚上的研習理論,自己越來越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書裡面,似乎外界的所有一切自己都聽不到了。

教授曾經說過,讀經的感覺就是「讀你千遍也不厭,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讀經就是「多讀一遍有多一遍的好處,有多一遍的懂」,而現在,我感覺不僅僅是只有讀經有這種感覺,看研習的時候也深深的有這種感觸,「看你千遍也不厭,看你的感覺像春天」,真的是多看一遍就有不一樣的感觸,雖然現在沒有看千遍的啦,但是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悟,有與上次不一樣的懂。

而我們看這些研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看,更多的是在讓我們學會思考的方式,讓我們把思想架構起來,看問題不要只是左右的看,要學會上下的看,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要分清楚哪些是本,哪些是末,本是可以涵蓋末的,有本才能有末,有終必定有始。


道中書院·2016年春季成人讀經招生公告,詳情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何為--中庸之道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誠之為貴。」(《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三、君子守禮守禮是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景海峰表示,從思想層面講,《中庸》非常重要。朱子將《中庸》和《論語》、《孟子》、《禮記》之《大學》合為「四書」,從宋代以後,這幾種文獻在整個儒家思想乃至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甚至超過「五經」。後來宋代創造的很多文化理念差不多都是出自這幾個文本。「尤其是《中庸》,《中庸》可以說是整個宋明理學的奠基石。」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第3節3.《成語接龍》下第1節讀經人員:媽媽,霖霖,嫻嫻題目:學習中庸之道感謝保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中庸》系列講座第4講,中國文化的優勢是避開了極端主義。外儒內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根本思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它讓我們躲過一次次戰爭的危難。中華文明集百家於一體,互相支撐,彼此成就,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談談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儒學的產生背景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之中,由於諸侯的坐大,周王室逐漸式微,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被打破。儒學的思想精髓在研究儒學的思想內容之前,首先要將「儒學」、「儒家」、「儒教」這三個概念搞清楚:儒家是指以「儒」為中心思想的一個階層,儒學是諸多儒家思想匯集而成的一種學說,儒教是以「儒學」為信仰的一大教派,三者相輔相成,相同也不同。
  • 「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說《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的作用,「庸」通「用」比較好理解,那麼「中和」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才是解讀「中庸」的關鍵。《說文解字》中對「中」做出過解釋,「中」就是「和」,「中」最早也是一種「禮」器,《荀子·儒效》也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
  • 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原標題:道不遠人(新知新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有什麼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此,很多大儒都給出過自己的解讀。東漢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家思想,中庸-即不偏不倚折中的人類普遍思想》列:從小讓梨,長大了就讓黃巖島。品德課老師可以出這道題目,語文老師不應該出,有經驗的老師應當預見到這樣的答案地多樣性,既然出這道題了,就應當多樣化,允許學生自主發揮,原因還是在於這是語文課……孔融讓梨我不讓連小孩子的實話都不想聽不願意聽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其實孔融讓的不是梨,好像是香蕉~孔融讓梨我不讓標準答案因該是「我不是孔融」。
  • 中庸的育兒之道。
    四書五經然而論語最出名,其中中庸是一部養性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教育的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講述是適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不可太過度。而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反而過度的保護,反而讓孩子慢長大。如何才能分辨過度保護孩子呢?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如果再加一個「為什麼」,則以「中庸」為擋箭牌,以踐行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為噱頭。事實上,這是對中庸的曲解。何謂「中庸」,中庸實際強調的是一種處世態度:不偏不倚。而中庸之道,是有三層含義的。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一技之長,得一己之利,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職,發揮最大的力量,做一個有用的人。當一個人的能力、思想與其本質得到協調發展的時候,這才是君子,這才是中庸。然而中庸並非平庸。
  • 中庸之道 | 陽明心學經典解讀
    陽明先生說李道夫「任道之勇,執德之堅,令人起躍奮訊」,如果這樣的人再多一些的話,就足以成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比聞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學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僕誠甚為執事喜,然又甚為執事憂也。故凡居今之時,且須隨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後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不然,將有捍格不勝之患,而且為君子愛人之累,不知尊意以為何如耶?
  • 中庸之道「解釋」中藥質量
    一、中庸之道已經深刻的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中國的古代文化深受孔孟中庸之道的影響,直至方方面面,中藥也不例外。       西方的哲學是二元論。把二者割裂開來,要麼是對,要麼是錯,要麼是上,要麼是下,要麼是天堂,要麼是地獄。
  • 中庸就是老好人和稀泥,孔子:憋屈,我要爬出來。網友:那是啥?
    《論語·陽貨》中說:鄉原,德之賊也。「原」是「願」,鄉原就是孔子眼中的老好人。孟子是這樣說鄉原的:挑不出毛病,看起來很好,又忠誠誠信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他自己也很得意,但是,他在本質上,是同流合汙,不合正道。賊,在古代漢語裡是人身傷害。孔子說「鄉原,德之賊也」,就等於說老好人是對道德進行人身傷害,會要了道德的命。孔子「惡似而非者」。
  • 大學與中庸
    大學和中庸立論的層次是不同的,段正元先生曾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段先生以「始」與「終」來分別界定《大學》《中庸》,不僅從從讀四書之序上說的,《大學》闡述君子之學,《中庸》發明聖人之道。君子之學為「金聲也者,始條理也」,聖人之道乃「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大學》《中庸》立論雖有不同,但均是「黃中之實學」。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朱熹為《中庸》一書所寫的《前言》中引程頤的話:「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意為不改變。朱熹認為,「中」,便是天下最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②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有道德修養、有學問的人,做事能謹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為都符合常道,容貌溫和,喜怒不過節,有分寸。《中庸》原文解釋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紫砂壺|中庸之道,返璞歸真
    紫砂壺器的中庸處世之道茶文化除了修身養性之外,另一個功用就是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交流一直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處世之道更成為茶文化的精髓。紫砂的處世之道是多樣的,也是統一的。
  • 中庸:嘗遍人生百味,方得其中深意
    中庸:嘗遍人生百味,方得其中深意。
  • 【讀有所悟】擷取《大學中庸》裡的為師之道
    二書的作者分別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孫子子思,他們二人繼承孔子「一以貫之」之道,在書中深刻闡述了成為道德上的巨人進修德行的門徑,折射出中國兩千多年來深厚的儒家思想給養。民國時大儒段正元說:「大學只言誠意,中庸乃雲誠身,二者皆黃中之實學,一自始位言,一自終位說。」
  • 《中庸》:人生至誠,以赤子心態處事,才為君子之道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就是說:所謂真誠就是用以自我完善的基礎,而所謂中庸之道就是用以引導自己的準則,真誠是事物的開端和歸宿,沒有真誠也沒有了事物,所以君子要以真誠為貴。真誠,首先指的不是對於別人的真誠,而是對於自己的真誠,對於自己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