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韋金慧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每天早課讀《晨起自勉文》,晚課讀《夜幕省思文》,裡面的每一句話都說得非常好,很切合生活實際。有一天看到姑姑在空間裡發表說說「被顧客氣得半死」,我回覆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後來姑姑說「想想也是」。《靜思語錄》裡的每一句都觸動我的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沒接觸經典之前,我的人生缺乏色彩,對未來充滿了迷茫。當讀了這些高智慧的書之後,才恍然大悟,也甚是慚愧,作為一名中華民族子孫,卻不知道中國文化是屬於生命的學問,不知它背後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文化,人類無比的瑰寶。
此生,我能夠有機會來讀世界上最高智慧的經典,我何德何能?真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感恩祖先們積了厚德,沒讓子孫們白來世上一遭。也特別感恩我敬愛的姐夫——張雙彥。他是我們一家的領路人,把我們都領到「道中」來,一切盡在不言中。王教授說:「讀經,不要怕晚,早一天讀總比晚一天讀好,晚一天讀總比一輩子不讀好」。是的,「求則得之,捨得失之」有求就有得,沒求就沒有得,你讀了就有用,沒讀一輩子也沒有。
2016年4月17日 尤彩麗
力誡為「鄉原」,企近乎「中庸」
接受過十幾年學校教育,又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我卻從聽聞「中庸」一詞以來,一直以為「中庸」是個貶義詞,以為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冷漠者,凡事「好好好」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圓滑事故者、隨波逐流、沒有原則者,就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可惡的人。
直到在道中書院春令營誦讀《中庸章句》時,才驚覺自己誤讀了「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哦!原來,「中庸」之「中」,是天性(自然)本來的(該有的)狀態,是「中正」之「中」;「中庸」之「庸」是守住「節」不改變,不動搖。目視,耳聞,口言,身動,心想,都合乎「節」,不越規矩,不過度才能稱得上「中庸」。這要多高的修為才能企近啊!難怪先賢孔子感慨嘆息「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之。」是啊,如此高的境界,「擇」即需要一些見識,已不很容易,「守」更是需要有真智慧,大操守!
及至在中階班讀到《孟子·盡心章句下》中「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者,是為鄉原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者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時,才又恍悟:原來,以前自己是把「中庸」等同於「鄉原」了!「鄉原,德之賊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鄉原似是而非是,真能淆亂真假啊!可憐我讀了十多年書,卻沒有讀到真正的聖賢書,以致如此淺薄糊塗!慚愧!
反醒自己,是否曾為「鄉原」?
今生不幸,年少不讀聖賢書,半生蒙昧,年愈不惑而猶惑;今生有幸,中年得讀聖賢書,得以清明心靈,蕩滌魂魄,明了人生的意義及應該努力的方向。
「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今窺聖人之門,以聖人為師,定要力誡為「鄉原」,企近於「中庸」!
2016年4月17日 張珂
每天晚上的研習理論,自己越來越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書裡面,似乎外界的所有一切自己都聽不到了。
教授曾經說過,讀經的感覺就是「讀你千遍也不厭,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讀經就是「多讀一遍有多一遍的好處,有多一遍的懂」,而現在,我感覺不僅僅是只有讀經有這種感覺,看研習的時候也深深的有這種感觸,「看你千遍也不厭,看你的感覺像春天」,真的是多看一遍就有不一樣的感觸,雖然現在沒有看千遍的啦,但是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悟,有與上次不一樣的懂。
而我們看這些研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看,更多的是在讓我們學會思考的方式,讓我們把思想架構起來,看問題不要只是左右的看,要學會上下的看,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要分清楚哪些是本,哪些是末,本是可以涵蓋末的,有本才能有末,有終必定有始。
道中書院·2016年春季成人讀經招生公告,詳情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