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近郊還有組白 色的建築群, 名叫巴耶塞特清真寺。該建築落成於1485年,由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二世下令建造,包括清真寺、醫院、醫科學校、藥店、浴室、宗教學校、廚房、施粥鋪等。在18世紀初期,這裡發生過一場嚴重的疫病。當時,一位名叫瑪麗.沃特利,蒙塔古的女士給孩子們接種天花疫苗,後來又把這種方法傳到了英國,為人類消滅天花做出過不小的貢獻,而當時的大多數歐洲人對此還一無所知。
埃迪爾內市內建有兩座博物館,座是土耳其 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另一座是考古和人文博物館。前者收藏著奧斯曼帝國大臣曾經使用過的帳篷、武器、玻璃製品及本地摔跤比賽的圖片,後者收藏著色雷斯地區出土的陶器、大理石半身雕像、青銅飾品、珠寶與錢幣等。
相比於土耳其的其他大型城市,埃迪爾內既沒有伊斯坦堡的奢華喧器,也沒有安卡拉的從容與銳氣,更沒有伊茲密爾和安塔利亞的柔媚風情,但這座寧靜的古城因為曾經貴為王都而且擁有奧斯曼時期的完好建築,反倒獨有一種濃鬱的古典風範。
馬裡查河在巴爾幹半島東南部,源出保加利亞裡拉山,曲折東流,抵土耳其埃迪爾內匯合登薩河後轉向南,注入愛琴海。
番紅花城最後的奧斯曼小城 這座因花兒得名的小城,同樣也有著花兒般的浪漫氣質,它就是土耳其的番紅花城。光聽名字,這座小城便能給人留下關於花兒與色彩的無展遐想,然而城內保存完好的那些奧斯曼古典建築,顯然要比番紅花更加令人驚豔。
番紅花在士耳其語的發音裡是「薩夫蘭」,故而番紅花城又名薩夫蘭博盧。它距離首都安卡拉約200千米,距離黑海約50多千長,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這是一座只有2萬多人的小城,城內全是白牆紅屋,城外皆是一片綠色山谷,形成了一種世外桃源的姿態。
小城種植番紅花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11世紀,此地便有人開始種植這種美麗的花兒。14一17世紀,該城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進人鼎盛時期。那時候,奧斯曼帝國在蓋雷代及黑海沿岸一帶的貿易活動必須經過此地,活躍頻繁的商業行為將其漸漸抬開至重要的貿易地位,番紅花城繼而發展成為古絲路上番紅花的貿易中心與種植中心,同時也成為一座以製作 馬鞍和皮具為中。番紅花城全景 心的商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