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親子節目中,請到了「山雞哥」陳小春和他的兒子小小春。
在之後播出的正片中,我們可以發現,陳小春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著小小春很大聲的說話或者說直接點就是生氣了。他缺乏耐心,容易動怒,對兒子嚴格苛刻,不像其他父親對孩子那樣無微不至。
隨著節目的播出,尤其是在一期節目中小小春直接拿著喇叭問自己的爸爸可不可以停止生氣,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這對父子之間的相處變得越來越融洽了。
和陳小春一樣,面對調皮的孩子,有些性急的家長大概會發一通雷霆之怒,於是孩子前一刻還在調皮,後一刻已經嚇得淚珠連連不敢作聲了。
有句話叫,不當媽,你不知道自己的嗓門有多大!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兇惡!
但是吼孩子真的是教育嗎?
家長們要知道,在你控制不住脾氣的時候,孩子的學習也因此而大受影響……
有調查結果顯示,在「和睦」、「平常」和「緊張」三種不同的家庭氣氛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品德等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品德均優於「平常」的家庭氣氛;後者又優於「緊張」的家庭氣氛。
1)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礙孩子學習
我國專家李錦韜等在「初中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研究」中,曾對1024名初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家長對你教育的主要方式」一題的回答中,答「耐心幫助、平等教育」的優等生是51.4%,而學習困難學生是6%。答「簡單粗暴、打罵訓斥」的優等生0%,而學習困難學生是10.8%。這說明家長對子女不民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是形成學習困難學生的原因之一。
2)溫暖的教育方式有利孩子學習
一些調查也表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顯著的影響。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感到輕鬆愉快,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而專制、粗暴的家庭氛圍,使學生感到壓抑、焦慮,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研究表明,溫馨、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真摯的愛和尊重,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身心愉快、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這些孩子對前途充滿信心,樂觀積極,他們把父母的期望內化成自己學習的動力,遇到困難也不會退縮,這些都是有利於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心理因素。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亨利•克萊•林格倫說:「如果孩子在家裡獲得安全感,這種感受將使他更順利地應付課堂的學習任務以及在學校碰到的其他問題。但是,如果家庭以懲罰、混亂、過分嚴厲為特徵的成分越多,在孩子身上造成行為問題的可能性特別大。」
1)回應孩子
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要需要父母溫情的、及時的、恰到好處的關懷和回應。
比如孩子拿著他的畫給父母看,我畫的好看嗎?作為父母你會怎麼回應?有的父母說:哇,好棒。
其實,這時候很多都是無效的表揚,其實你用不用心孩子都能感受,孩子內心感到深深地被忽視。他感覺自己的努力在媽媽眼裡毫無價值,他就不再想積極努力。
有的孩子會失落、悲傷,甚至會因為沒有被關注、沒有被理解而產生憤怒,會出現一些所謂的孩子的不良行為,破壞性行為。
其實,孩子出現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大多是因為他的情緒沒有被覺察和恰當的回應。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雖然是看起來是孩子的行為讓家長大為惱火,但其實認真思考,家長的憤怒情緒裡,是不是也包含了對自己「教育無效」的不滿和挫敗感。面對孩子,家長暫時沒有好辦法,這種感覺很糟糕。
回憶一下,當家長的憤怒就要爆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先是家長對孩子的指責,之後孩子據理力爭或者默默不語,……
這些對於解決問題,真的有用嗎?孩子可能會因為恐懼選擇服從,但他心裡未必會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甚至還會為自己的「屈服」懊惱不已。而如果親子衝突升級,帶來更糟糕的後果,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家長不妨把處理問題,當做是一種學習,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為孩子提供了榜樣。
3)注意溝通方式
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有時候向家長傳達信息,但如何解讀還需要和孩子確認。
例如,孩子上課興致不高,有可能是因為內容不感興趣;也可能是已經學會了。
而了解了他的情況、他的需要,我們才能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上開始對話,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例如,家長可以說,今天早上看到你10點鐘才起床,導致了上網課遲到。這讓我很著急、也有點生氣。知道今天有網課,還這麼晚才起床,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我想知道你經歷了什麼事,你能和我說說嗎?或者我們來看看怎麼做合適。
說請求而不是命令,就意味著不是必須一定要這樣做,而是家長和孩子雙方要去協商。
家長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感受而去壓抑孩子們的真實感受和行為。這些被壓抑的孩子,必然會出現扭曲的個性,日後都會給他們的學習以及成長帶來很多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