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在哲學中一直很重要,已經成為大學哲學系的必修課程。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專門對邏輯學形成了富有體系的論證學說,可見邏輯學對於開啟人們智慧,提高人的推理、歸納和演繹、直覺判斷等能力具有著何等的作用。
邏輯學發展到今天,形成了很多富有意義的問題,其中下面的20個尤其突出和普遍。今天哲學詩畫為大家整理了下,關於哲學邏輯學的20個發問,你可以自測下看能答出或答全幾個。
一,什麼是思維三大規律?
二,什麼是充足理由律?
三,什麼是形式邏輯?
所謂「形式邏輯」就是指傳統邏輯,狹義指演繹邏輯,廣義還包括歸納邏輯。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是形式邏輯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工具論就沒有形式邏輯。邏輯研究能夠提高一個人的理解、分析、評價和構造論證的能力。因為這個原因,邏輯為現代大學的教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我們看幾個例子:
(1)如果一個產品不是為了出售而是為了生產者自身的消費,那麼這個產品不是商品。
(2)如果金屬遇熱,那麼金屬會膨脹。
(3)如果一切正偶數都大於1,那麼1小於一切正偶數。
以上是三個邏輯判斷。這三個判斷各涉及不同的對象。
判斷(1)涉及產品;
判斷(2)涉及金屬;
判斷(3)涉及正偶數。
判斷這些所涉及的這些不同的對象,就分別是判斷(1)、(2)、(3)的思維內容。但是,判斷(1)、(2)、(3)卻具有一個共同的思維因素,即「如果……那麼……」。「如果……那麼……」是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思維都需要應用的共同思維因素。所以,它就是上面三個判斷的思維形式。
再看兩個例子:
(4)所有金屬都是有光澤的;所有鐵都是金屬;所以,所有鐵都是有光澤的。
(5)所有正義的事業都是一定要勝利的;所有反對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所以,所有反對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一定要勝利的。
(4)和(5)是兩個推理。我們研究一下這兩個推理,就會發現,它們有著一些共同的因素。
它們都是由具有「所有……都是……」形式的判斷組成的。而且這些判斷都有這樣的關係;第一個判斷的主項和第二個判斷的謂項是相同的概念,第一個判斷的謂項和第三個判斷的謂項也是相同的概念,第二個判斷的主項和第三個判斷的主項也是相同的概念。
如果我們用「M」,「P」與「S」去分別代表上述那些相同的概念,上面這兩個推理的共同因素就是: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以,所有S都是P。這個共同因素,不僅是上述兩個推理的共同因素,而且還是各個不同的思維領域都需要應用的思維因素。因此,這個共同的思維因素是上述兩個推理的思維形式。
以上這種思維推到的形式就是形式邏輯。
四,為什麼說形式邏輯是思維的根本規律?
五,什麼是三段論?
六,什麼是符號(數理)邏輯?
數理邏輯又稱符號邏輯、理論邏輯。它既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邏輯學的一個分支。是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或形式邏輯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對證明和計算這兩個直觀概念進行符號化以後的形式系統。數理邏輯是基礎數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數學中的一個必學課目。雖然名稱中有邏輯兩字,但並不屬於單純邏輯學範疇。
1903年,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羅素卻對集合論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羅素悖論」,這個悖論的提出幾乎動搖了整個數學基礎。
羅素悖論中有許多例子,其中一個很通俗也很有名的例子就是「理髮師悖論」:某鄉村有一位理髮師,有一天他宣布:只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那麼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理髮師究竟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他就是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又不該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是不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則,他又應該給自己刮鬍子。這就產生了矛盾。
七,符號邏輯有幾個基本領域?
八,什麼是充分條件?
九,什麼是必要條件?
十,什麼是充分且必要條件?
十一,同一律,A=A,有什麼意義?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同一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溝通交流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一律這一基本內容可以用公式表示為:A=A
其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思維對象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維的對象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的思維對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斷的同一。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在同一時間(相應的客觀事物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從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必須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維的確定性,但是並不否認思維的發展變化。它完全是對思維過程說的,並不要求客觀事物保持同一,絕對不變。
邏輯的「同一律」方面的內容中,應該包括「同一立場」和「同一時空」在裡面。
根據同一律的要求,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有兩種: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不是在原來意義上使用某個概念,而是把不同的概念混為一個概念或者改換同一概念的含義,不保持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確定和同一,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1.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由於認識不清楚或缺乏邏輯修養,無意之中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當作同一概念使用,從而造成概念混亂。
2.偷換概念
偷換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為達到某種目的,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當作同一個概念使用。偷換概念有以下幾種手法。
第一,任意改變某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使其變成另外一個概念。
第二,將似是而非的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第三,用非集合概念取代集合概念,或相反。。
第四,利用多義詞造成的混亂。
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如果不是在原來意義上使用某個判斷,而用另外的判斷代替它,或者在論證某個論題時,中途改變討論的對象或論述中心,就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1.轉移論題
轉移論題,也稱離題或跑題,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無意識地違反同一律,更換了原判斷的內容,使議論離開了論題。
2.偷換論題
偷換論題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為達到某種fl的,故意將某個論題更換為另外的論題,並把這個論題當作原來的論題,這是詭辯者常用的伎倆。
在雜多繽紛的世界中,每一個個別的「存在」都是「一」,具有個別性、獨立性、完全與自己等同,但與別的其他事物都不相同。這就是「同一律」 所呈現的公式:A=A,並非有兩個相同的A,而是惟有一個與自己等同的A。世界上的每一個個體存在都不會完全相同或等同。「同一律」保證每個事物獨立存在的資格,事物都存在自己之內,用不著如「特性」一般,寄生在別的事物身上,這就是「範疇」中的「實體」的存在。
十二,矛盾律,A或非A不能都選,有什麼意義?
十三,排中律,A或非A只能選一,有什麼意義?
十四,什麼是謂詞邏輯?
十五,什麼是概率(隨機)邏輯?
十六,什麼是一階(高階)邏輯?
十七,什麼是「哥德爾定理」?
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哥德爾證明了任何一個形式系統,只要包括了簡單的初等數論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統內所允許的方法既不能證明真也不能證偽的命題。
哥德爾第一定理
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哥德爾第二定理
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十八,什麼是「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圖解
十九,經典物理學和相對論物理學的哲學統一是什麼?
二十,物理學提出的「大一統」是否有理論可能?為什麼?